×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也有刚正不阿的,那个写崔抒弑其君的齐国太史,一门连续死了4位,至到第五位太史小弟崔抒终于放弃了。贴一小段分享精彩历史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无独有偶,当时在齐国也出了一个灵公,齐灵公姜环好色,驱逐了颇有军事天赋的崔抒;而在灵公死时,国内又暴发了夺嫡之乱……最终,崔抒辅佐逃亡卫国的太子姜光回国登基,即为齐庄公。庄公登基后,非但没有厚待恩人崔抒,反而还霸占了崔抒的妻子!  结果五年后,齐晋交兵,顶了一千八百多天绿帽子的崔抒便趁齐国都城临淄空虚之机,赫然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齐庄公,另立了齐景公姜杵臼。  别看崔抒这哥恁死了个国君,可他平生还最重视名誉,尤其敬重忠臣,特别是对丞相晏婴,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现在,一心还想要留下美名的崔抒,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掩盖自己弑君的罪名……最终,脑袋不在翠绿的崔抒脑门儿一亮,干脆,我何不让齐国的史官们出“创造”一段新的历史来呢?  结果在崔抒的授意和威胁下,齐国太史便写了下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我靠?我靠!我靠……你是听不懂我的意思咋滴?你敢不给我留面子,那我就敢不给你留脑袋!  吐血三斗的崔抒杀死了太史,转而命他的弟弟继续“写”史(秦汉之前,史官是家族世袭的,因此太史一职也是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度的),可是在十五分钟后,崔抒再次看到的依然是那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杀!杀!杀!统统的给我杀!  就这样,出离愤怒的崔抒一连杀死了太史四兄弟,直到太史最小的那个幼弟,崔抒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这是为什么?你们这是在闹球甚啊!”砍人砍到胳膊脱臼的崔抒终于发出了难以置信的疑问。  而太史的小弟则告诉崔抒:“人可杀,史不可改!不论你杀掉多少位史官,我们都将如实的记录下这段历史,因为,这才是一名史官的职责!”  最终,崔抒无奈的摇摇头,选择了放弃。  九死一生的太史小弟在从宫中退出来的半路上,正好撞见了怀里抱着一摞竹简的南史(南史也是史官,地位仅次于太史),就诧异的问到:“南史先生这是去哪里?”  而南史公在看到太史小弟平安而出后,便风轻云淡的笑着说:“我听说太史一家为记录齐史已经被崔抒杀光了,如果您也被杀,那么接替太史记录历史的便是我南史家族,因此我这才提前写好了书简。既然现在您没有被杀,那我就可以回家去啦。”  南史公把竹简丢在了风中,而映在太史小弟眼中的,依旧是那十个血色的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因此时至今日,当我们翻看齐史时,依然可以看到这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而在这短短十个字的背后,是四条鲜活生命的正直不阿,是一股中国史官的凛然大义!而这,也正是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写名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典故由来。  先秦和两汉的史官们,单纯耿直得近乎可爱,他们为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可以毫不顾惜个人安危的奋笔疾书,而也正是他们的信念和执着,才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真实而宝贵的史料!  让我们向以太史公司马迁为首、伟大的先秦两汉史官们,致以后人最崇高的敬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再来讲两个刺客的故事:苦逼的豫让和邪魅的要离 +4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之所以讲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的举动奇异,实在不是作为今人的我所能理解。

    先说豫让。

    晋人豫让,以前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但未得重用。后侍奉智伯,深受赏识尊宠。

    赵襄子赵无恤,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奠基者创立者。

    智伯被赵襄子所杀,其人头还被赵襄子漆作酒器来装酒!豫让逃到山里,谋划要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借司马迁之口说出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于他有知遇之恩,只有杀死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的灵魂方得安宁。

    为了报仇,他不惜更名换姓,装成受过刑的人,混入赵襄子宫中修厕所,怀中藏匕首等待时机。赵襄子上厕所时,心有感应,觉得不正常。叫过来一问,果然是豫让。但是赵无恤大人有大量,懂得豫让,对下属说:臣子为主人复仇,义人也、天下贤士也。我以后小心点便是了。遂令手下放了他。

    一计不成,豫让再生一计。虽然他的计谋真不怎么样。为了让别人认不出他来,他将全身涂得漆黑,还生吞火炭让自己声音变哑,敲碎牙齿,终于弄到他妻子都认不出了。然而,他的铁哥们还是一眼认出了街上行乞的叫化子是豫让,他痛心疾首地对豫让说:凭你的才华,去侍奉赵无恤,赵无恤肯定会重用你,那么你要杀他还不容易吗?何苦自戕至此?

    豫让说,你错了。如果我委身当了赵无恤的臣子,就该忠于他。我若又去刺杀他,那便是不忠。我今天这么做,就是想让那些心怀二心的人惭愧!话说得铿锵有力,借《史记》也流传千古,可惜古往今来,多少人心怀二心却从不曾自省更何来惭愧!

    机会又来了。赵襄子出宫,路经一座桥。豫让躲在桥下。可能是豫让浑身杀气太重,惊了赵无恤的座驾。赵无恤说,这肯定是豫让。士兵抓过来一问,果不其然。赵无恤简直不明白了,他问豫让:你以前也曾侍奉过范氏、中行氏,你怎么不为他们报仇?豫让铮铮有词:他们待我如普通人,我便以普通人回报他们。但智伯待我如国士,我便以国士之义回报他!慷哉斯言,掷地千钧!赵襄子怕了,明白老这样下去,总有一次会死在豫让手上。他可不敢像诸葛亮那样“七擒七纵”。豫让知道自己今天必死无疑,索性对赵襄子提要求:先前您放过我,天下莫不称颂您的贤德。今天我自知一死,但死前,您能不能让我刺刺您的衣服,权当为智伯报仇了,我死而无憾。

    赵无恤感动了。他脱下袍子,豫让跳起来拨剑连刺几下,长啸道:我算是为智伯报仇了!言毕举剑自裁,英雄气绝,血溅五步!当天,举国闻之莫不悲痛为之泪下。

    这是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事君心怀不二的豫让。

    下面再来说说邪魅的要离。

    要离 “细小无力,迎风则僵,负风则伏”,风一吹就倒的弱小汉子,根本不是刺客的标配。若不是因为伍子胥的推荐,吴王简直瞧不上眼。

    吴王阖闾先用刺客专诸刺杀了王僚(庆忌的父亲),自己当了国王。庆忌逃到卫国,招兵买马伺机复仇,夺回王位。吴王阖闾一想到庆忌便食不知味睡不安寝。庆忌何许人也?吴国第一勇士,有万夫不当之勇,“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追之于江,驷马驰不及,射之暗接,矢不可中。” 阖闾为杀庆忌,又让伍子胥推荐刺客,于是有了要离。

    要离为了博取庆忌的信任, 主动让阖闾“戮臣妻子”,不但满门抄斩,还“焚尸扬灰”;更有甚者,还让阖闾“断臣右手”。苦肉计到如此地步,也是没谁了。

    于是,要离佯装逃离吴国投奔庆忌,果然庆忌信以为真。后来举兵讨伐吴王阖闾时,庆忌带着要离一起。两人坐在船上,正好顺风。要离因为力气小,特意坐在上风位置。借风势,以矛钩直刺庆忌心窝。得手!

    然而,真正惊心动魄的在后面。

    庆忌惊诧于要离之勇猛,抓住要离,倒提足踝浸入大江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他膝盖上,对要离说:“哈哈,居然敢杀我,你是真勇士也!”庆忌手下要杀要离,然而庆忌人格高尚,认为要离是一真正的勇士,阻止道:“不可。一天之内怎能死二位勇士!”还吩咐手下,让要离回吴国。一代风流人物、充满传奇色彩、无敌魅力的军事统帅,在争权夺利的残杀中就这样死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反恐专家韩非子评价古之刺客:轻生死,重然喏,不为谋利,但求千古留名。如今要离终于得偿所愿,却不禁茫然若失。他没有走,他说:“我不仁不义不智,三不容于世。” 众人不明白。他解释道:我为了君主,杀了妻子孩子,我不仁;为了新主,杀了旧主的儿子,我不义;为了成全别人,害得自己身残家灭,我不智。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投江自尽。可是船公又将他捞上来,对他说,“你傻吗?你费尽千辛万苦,是为什么?不是为了封官加爵吗?你回吴国,吴王一定会重赏你的!”

    要离惨笑道:“我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在乎家人的性命,我还会在于那什么官位钱财吗?”言罢,抢过一把佩剑,自断手足,伏剑而亡!

    要离的故事,怎一个惨烈可以形容!说真的,古人之行事为人,真不为今人所理解。擅自揣摩古人,有点强奸古人的感觉。

    世人一般不理解要离,觉得与豫让相比,要离事主而心怀二心,是以不耻其为人,司马迁甚至没有将其写入《刺客列传》。其实,若换成现代人,只怕要更无耻啊。

    其实,要离并不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没有底线的人,他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他为什么要以这么大的代价刺杀庆忌?他是在做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在“行义”。吴王阖闾与庆忌,其中一个不死,必然会有大战,到时候,真正受苦的是吴国的百姓,他为了熄灭战火,保吴国老百姓平安,方刺杀庆忌,是大爱也。

    不管要离的想法是对是错,但他凭着自己的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也是一种舍生取义。古之义士,贪生怕死的真没有。又或者,能流传于世的,都是傲睨万物,不甘平庸的悲壮人物。

    至于豫让与要离相比,谁更让人佩服尊敬,见仁见智罢了。

    据说,要离的坟墓在苏州胥门内梵门桥西城脚下的马婆墩。那里本有炮座,清道光七年,在城脚下水潭边,发现石碣一方,上刻“古要离墓”四字。又说,吴王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令伍子胥将要离葬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因年代久远,两墓已湮灭,无从辨识。我不是江浙人,不知这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希望有机会能去看看。


    题外话:

    伍子胥:不是好东西。杀掉父子两代。

    庆忌:不杀要离,真英雄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精华啊!才女,写的太逗了,哈哈!:D
      • 很高兴你喜欢。我也是闲得无聊。
        • 真的感谢分享,懒得读书之人,能借光窥得书中乐趣,幸运啊~!
    • 感觉在先秦的时代,人们推崇的是重信,重礼,重义,但是贱命。齐景公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也是今人所不能理解的。
      • 估计他们都相信有来世,想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所以不那么在乎生死。不像现代人,各种养生锻炼,只恨不能长生不老,永远青春,哪可能那样轻易交出自己的性命。
        • 来世、天堂地狱什么的说法都是佛教从西方带来的,那时候没有。孔子日过,未知生安知死。他们也就是舍生取义,流芳千古就好,死后嘛样就不管了
          • 有道理。也许那个时候生活还是很苦的,所以死就死了,没什么留恋的。始皇帝也是统一六国以后开始想长生不老的。
      • “命贱”所反映出的,不就是个等级森严,专制横行的时代?高层可以随心所欲而底层则毫无权利可言。所谓不怕死的义士大多为底层,或更低级别被利用的游戏,被高层套上所谓的 ”重信,重礼,重义...“ 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这在更尊重人性,更开化的社会制度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3
        • 只是如何被解释罢了。现在欧美发生的恐怖分子,是否属于“重信重礼重义”,甚至是否属于舍身取义,谁说了算呢
          • 成王败寇,历史由成功者书写。
        • 所言即是。
    • 写的真不错
    • 春秋战国,我的大爱,推存个网文 《春秋那杯茶,战国这碗洒》
    • 写的很好。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是历史和小说不分的。而且司马迁特别喜欢那些收集那些不寻常的事情,还非常兴奋的写出来,比如秦始皇生母的情人的器官
    • 不错呵,女孩钟情历史的真的罕见,常见的是经常张冠李戴,继续呵
    • 中国只有先秦才有这样的人物。而日本,战国时期,甚至江户时期,都有此类故事。如果容易被这种意境感染的话,研究一下日本历史,可能会有一种找到知已的感觉
      • 日本的文学唯美,我喜欢,但对他们动不动就切腹的武士道精神,又仿佛无感。
        • 那个才是精华。樱花的绚丽盛开,又在一夜间落英遍地。就连切腹,都充满了仪式感。生存的意义就在于霎那间的灿烂,在最辉煌的时候,忽然严整落幕。留下的是一个个故事
          • 好吧,有时间的话,把 <菊与刀>找来读一下。可能因为日本侵华的历史,我本能地讨厌日本,虽然知道他们也有好的东西。
            • 说句题外话,伍子胥是非常强大的一个人,其光芒甚至遮盖了阖闾。要离跟他比起来,只是萤火之光罢了。日本跟中国一样,传统文化已经几乎消失了。平成年代,远非昭和了
              • 我知道伍子胥有名,历史上也能写上一笔。说他不好,也不是因为要离,而是想到吴王僚和庆忌都因他而死,父子俩啊,绝后了……
                • 几位吴王都是亲戚关系,没有绝后那么可怕。阖闾葬虎丘剑池,时至今日依然是苏州著名旅游景点。要离墓真没听说过。伍员被弃尸钱塘江,现在的伍子胥墓里也不知还有啥。伍员的隐忍和复仇,估计后无来者
    • 赞! +1
    • 过去写官方史籍的,稍微写不好就挖眼割膝的,写出来的都是用来洗脑的,这些故事都是骗后市人如何忠君的,小民信此的不过成为工具任人宰割。 +1
      • 也有刚正不阿的,那个写崔抒弑其君的齐国太史,一门连续死了4位,至到第五位太史小弟崔抒终于放弃了。贴一小段分享精彩历史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无独有偶,当时在齐国也出了一个灵公,齐灵公姜环好色,驱逐了颇有军事天赋的崔抒;而在灵公死时,国内又暴发了夺嫡之乱……最终,崔抒辅佐逃亡卫国的太子姜光回国登基,即为齐庄公。庄公登基后,非但没有厚待恩人崔抒,反而还霸占了崔抒的妻子!  结果五年后,齐晋交兵,顶了一千八百多天绿帽子的崔抒便趁齐国都城临淄空虚之机,赫然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齐庄公,另立了齐景公姜杵臼。  别看崔抒这哥恁死了个国君,可他平生还最重视名誉,尤其敬重忠臣,特别是对丞相晏婴,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现在,一心还想要留下美名的崔抒,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掩盖自己弑君的罪名……最终,脑袋不在翠绿的崔抒脑门儿一亮,干脆,我何不让齐国的史官们出“创造”一段新的历史来呢?  结果在崔抒的授意和威胁下,齐国太史便写了下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我靠?我靠!我靠……你是听不懂我的意思咋滴?你敢不给我留面子,那我就敢不给你留脑袋!  吐血三斗的崔抒杀死了太史,转而命他的弟弟继续“写”史(秦汉之前,史官是家族世袭的,因此太史一职也是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度的),可是在十五分钟后,崔抒再次看到的依然是那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杀!杀!杀!统统的给我杀!  就这样,出离愤怒的崔抒一连杀死了太史四兄弟,直到太史最小的那个幼弟,崔抒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这是为什么?你们这是在闹球甚啊!”砍人砍到胳膊脱臼的崔抒终于发出了难以置信的疑问。  而太史的小弟则告诉崔抒:“人可杀,史不可改!不论你杀掉多少位史官,我们都将如实的记录下这段历史,因为,这才是一名史官的职责!”  最终,崔抒无奈的摇摇头,选择了放弃。  九死一生的太史小弟在从宫中退出来的半路上,正好撞见了怀里抱着一摞竹简的南史(南史也是史官,地位仅次于太史),就诧异的问到:“南史先生这是去哪里?”  而南史公在看到太史小弟平安而出后,便风轻云淡的笑着说:“我听说太史一家为记录齐史已经被崔抒杀光了,如果您也被杀,那么接替太史记录历史的便是我南史家族,因此我这才提前写好了书简。既然现在您没有被杀,那我就可以回家去啦。”  南史公把竹简丢在了风中,而映在太史小弟眼中的,依旧是那十个血色的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  因此时至今日,当我们翻看齐史时,依然可以看到这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十个大字——“夏五月已亥,崔抒弑其君!”!而在这短短十个字的背后,是四条鲜活生命的正直不阿,是一股中国史官的凛然大义!而这,也正是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写名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典故由来。  先秦和两汉的史官们,单纯耿直得近乎可爱,他们为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可以毫不顾惜个人安危的奋笔疾书,而也正是他们的信念和执着,才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真实而宝贵的史料!  让我们向以太史公司马迁为首、伟大的先秦两汉史官们,致以后人最崇高的敬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是啊,他们只终于他们的信念!
        • 因着中华传统的坑书焚儒的惯例,连上面的一段我都不敢说是史实,尽管文章是要证明写史者的刚正。恰相反,如果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要诛杀九族,书生的脊梁就完全被打断了,流传下来的都是粉饰。
          • 那是后来的,先秦的脊梁还在
            • 因为经史子集都还在。中小学课本上还在继续教。
    • 那时候的事情,真相很难说的清,还是不要轻易调侃他们吧。他们的忠君不同于后来的忠君,至少他们都是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不追名逐利的人。
      • 其实还是不能脱去古代高层洗脑用的所谓愚忠,死忠的说教,无非就是卖命之人。
        • 要我说,历史有正史、野史之分。正史像少林拳武当剑,有史识,欠才情。野史笔记,像九阴真经葵花宝典,风云变幻,是性情中人。司马迁的《史记》就像从少林武当出来再练过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的,真好看。
          • 自孔子发明春秋笔法,中国的史书就充当推广正能量的教材了。司马迁也崇尚春秋笔法,写的历史跟小说似的
      • 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不是都去吃白食的,还有跟着他窃符救赵的
        • 还有鸡鸣狗盗的,不记得是战国四君子的哪个了
          • 这个好像也是中学课本上有
    • 才女实在是阅读广泛,让读者也跟着饱餐一番。不过的确,“古人之行事为人,真不为今人所理解。 加上各种文字有意无意的遮掩,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就很难说了。权当故事读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