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將軍的餐桌(上)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將軍的餐桌(上)
    
  德川家康開創出的德川幕府,執政時期長達二百六十五年,這段在世界史上堪稱絕無僅有的和平時代,正是江戶時代。直至明治維新前夕,將軍寶座總計持續了十五代。
  
  第一代將軍當然是德川家康。家康長男信康雖然聰明睿知,卻受到生母連累,奉織田信長之命切腹身亡。次男秀康本來過繼給豐臣秀吉當養子,日後又成為下總國(千葉縣與茨城縣之間)結城家的養子,因此,第二代將軍之位便由三男秀忠繼承。四男、五男由於沒有繼任男子,僅一代便絕滅了。六男忠輝背了叛變嫌疑,受到貶為平民的處分,終生放逐他鄉。七男、八男夭折。九男義直、十男賴宣、十一男賴房均各自獨立,成為尾張(愛知縣)德川家、紀伊(和歌山縣)德川家、水戶(茨城縣)德川家之祖。此三家正是「御三家」,意思是說,要是將軍家不幸沒有正支,後繼將軍人選便必須自「御三家」中選出。
  
  三代將軍是二代將軍的次男家光,也是鞏固德川幕府根基的執政者。家光病逝後,四代將軍家綱於十一歲就位,幕府實權也就落在「大老」酒井忠清手上,家綱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將軍。以上是德川幕府的草創期。
  
  德川家康從小便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終生以克勤克儉為宗旨,飲食方面也是極為儉樸,基本上是三菜一湯,特別愛吃納豆。某些人誤以為德川家康是因為吃了鯛魚天麩羅而喪命,其實不是,真正的死因是胃癌。二代將軍由於父親太偉大了,總是給人一種平庸無為的印象,不過,終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話說某天,二代將軍在江戶城內觀賞料理名人表演「饗膳儀式」時,鮮溜溜的鯉魚竟然蹦蹦跳跳彈出砧板,料理名人在一髮千鈞之際,用鐵筷子接住鯉魚。在場陪席的重臣們均發出感嘆聲,唯獨秀忠面無表情。左右侍從問秀忠,為什麼不褒獎料理人?秀忠回說:「現在褒獎,如果下一步他失敗了,余不是必須懲罰他?」可見秀忠是個賞罰嚴明,一絲不苟的將軍。至於「饗膳儀式」,是一種自平安時代承繼到現代的吉慶傳統儀式,規矩是料理人只能用窄刃刀和鐵筷子,在砧板上生剖鮮魚,雙手絕對不能碰到魚身。原本目的是讓來賓目睹料理人的手沒有碰到料理素材,以表衛生。這種儀式在現代日本依然到處可見,而此種料理方法又稱「有職料理」,泛指京都式宮廷料理。
  
    
  (饗膳儀式)
  
  三代將軍家光,生來體質就很虛弱,不但飯量小,又有口吃毛病。家光的奶媽春日局,每天硬逼家光吃下七種米飯:菜飯(米飯中攙和青菜)、蒸飯(將煮熟的用清水洗過一次後再蒸成的軟飯)、茶飯、粟飯、麥飯、紅豆飯、拌麥飯(米飯中攪合著磨成碎片的小麥)。後來四代將軍嫌七種太多,遂減至四種。
  
  四代將軍家綱雖是個傀儡政權,心思倒是極為細膩。有一天,家綱發現湯裡混合著一根頭髮,若無其事地用筷子挑起來擱在膳具上。侍從見狀,慌忙起身想去換取另一碗湯,家綱卻制止道:「如果將這件事傳開了,便必須懲罰負責料理的某個人。料理師傅們大概沒人會故意犯錯,千萬別去責難他們,把湯偷偷倒掉,就當我喝下算了。」實在了不起!現代某些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們,若是發現湯裡有一根媽媽的頭髮,怕不吵得天翻地覆才怪。
  
  德川幕府到了家綱這個時代,體制由武斷政治演變為文治政治,所有政策都是由高官集團商討後才做決定。家綱不但心思細膩,為人處事都非常謙虛,有「謙虛將軍」之稱,可惜享年僅三十九。
  
  五代將軍是家綱的末弟綱吉,上任後罷免了酒井忠清等大老重臣,恢復將軍親政體制。在位期間前半段還算是個英明君主,後半段因實施了過猶不及的動保政策,結果弄得怨聲載道,換來一個「犬公方」的蔑稱。綱吉年輕時曾患上腳氣病,禍首當然是偏食與白米,召集了天下名醫也是無效,最後找來占卜師,得一神托:「必須吃食西北方當地長在泥土上的東西。」綱吉於是下令在江戶西北方的練馬區建造了別墅,每天吃食當地生產的新鮮蔬菜,又由於練馬特產是白蘿蔔,吃到最後竟然痊癒了。
  
  綱吉也是沒有後繼,只得收養侄子家宣為養子,讓他登上六代將軍之座。綱吉臨死前,囑咐家宣一定要持續他的「生物憐愛令」政策,沒想到家宣在叔父葬儀還未結束之前,便廢止了這個令所有魚販、飛禽走獸販陷於長期失業狀態的動保政策。又在將軍別墅院子開闢了稻田,每年五月,讓一些農婦來實際進行插秧作業,目的是想令將軍夫人以及後宮女官們,親眼觀摩農民們的辛苦。
  
  家宣在職四年便過世了,由年僅四歲的家繼升任七代將軍之職。小娃兒雖不懂事,卻也明白父親已不在人世,時常跑到父親生前鍾愛的能樂舞台上玩耍。某天晚餐,食案上有一條烤鱒魚,娃娃將軍只沾了一下筷子,就問侍從說:「爺爺吃過飯了嗎?」娃娃將軍口中的「爺爺」,是當時的大老之一。侍從必恭必敬地解釋說,爺爺已經下班離城了。「如果他還沒吃過飯,這個,給他吃。」雖是娃娃將軍的一句兒戲話,畢竟也是幕府將軍的「御賜」,於是,一條烤鱒魚,恭恭敬敬地坐上了御轎,搖啊搖地搖到大老家。
  
  每次重新看到這一段紀錄,我總是會情不自禁鼻酸起來。往昔的虛歲五歲娃兒,若是有幸降生在庶民家庭中,恐怕還可以賴在娘的懷裡吸吮早已沒有奶汁的乳房。但是,家繼卻不幸生在可能一舉一動都要講究禮法的將軍家,想吃一粒糖果,還得經過試毒手續才能入口。這樣的生活樣式,對一個五歲娃兒來講,真會比庶民快樂嗎?
  
  家繼在位了三年,病逝。享年七歲。三代將軍家光的血脈,便自此絕後了。
  
  以上是將軍家的繁榮期。
  
  接下來是「御三家」的活躍期,也是德川幕府將軍家的轉換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江户风俗画(转载)-- 山芋與大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據說,日本人的鰻魚年消費量是十五萬噸。如果一尾鰻魚重量大約二百公克,一公斤便是五尾,十五萬噸則是七億五千萬尾。換句話說,日本人每人平均一年吃六尾鰻魚。而十五萬噸鰻魚中,三分之一來自台灣;簡單說來,台灣的鰻魚養殖戶,九成以上都是仰賴日本市場為生。難怪每逢盛夏,「From Taiwan」鰻魚噴射專機會日不暇給地一架接一架降落在成田機場。
      
      在日本,鰻魚的吃法通常是「蒲燒」(kabayaki)。往昔,古代人將鰻魚切成筒狀,抹上鹽,再用竹籤串起來烤,由於其外型同香蒲穗類似,於是稱之為「蒲燒」。後來,關西人將筒狀的鰻魚剖開,用鐵籤子串起來,先不沾醬汁素烤一次,之後再浸在醬缸內,最後再烤一次。然而,關東地區所捕獲的鰻魚,身上脂肪比關西地區的鰻魚多,且土腥味較重,於是關東人烤鰻魚時便多了一項工程:蒸。烤過一次後,再用強火蒸,最後再烤一次。而且,一定要用竹籤。
      
      又據說,這個「一剖、二烤、三蒸、四烤」的技術非常難學,如果讓一些冠軍級鰻魚料理廚師來說明,他們可能會一本正經地向你說:「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意思是說,光是學習如何剖鰻魚就得花三年;再來是學習串鰻魚的技術,八年;至於蒸、烤的技術,則必須花一生以求「芝麻開花節節高」。阿彌陀佛,還好我志不在烤鰻魚,否則,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那我休想嫁人了。
      
      說到「剖」,關西人是老老實實從腹部剖鰻魚,江戶人卻龜毛得很,硬是要從背部剖。江戶是武士都市,從腹部剖,似乎會冒瀆武士的切腹行為,行商人只好從背部剖。只是,這種行為,對鰻魚來說,不也是一種「卑鄙」做法?或許「鰻」家也想死得「光明磊落」呢。
      
         
      (鰻魚蓋飯)
      
      有關「蒲燒」,江戶有個很有趣的老笑話:
      
      話說,江戶有個守財奴,想吃鰻魚蒲燒卻又不想掏腰包,於是特意來到鰻魚店前,聞了蒲燒味道後,仰天長歎:「吼--,實在太香了,太香了,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再急急忙忙趕回家捧著白飯狼吞虎嚥。鰻魚店老闆看不慣他三番兩次的「白聞」惡習,忍無可忍地向他索取「聞香費」。「開玩笑!我又沒吃到你的鰻魚一根刺!」「就算沒吃到,你也有聞到吧!」守財奴聽畢,氣憤地從荷包掏出一串硬幣,拋在地板上。叮呤呤、叮叮噹……。接著馬上又拾起硬幣,轉身向老闆說:「就算沒收到鰻魚費,你也有聽到吧!」
      
      「土用丑日」是日本的「鰻魚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是土用日。日本人慣常在土用日吃鰻魚,連平常不喜吃鰻魚的人,也會在這個時期湊熱鬧,就跟中國人在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一樣。制定這個風俗的人是江戶奇才平賀源內(1728-1779)。平賀源內博學多識,不但是通俗小說家,也精通醫學、電氣。當時,有個鰻魚店老闆問平賀源內:「有沒有可以讓生意興隆的方法?」平賀源內寫了一張廣告單「本日土用丑之日」,要鰻魚店老闆貼在門外,結果客人真的紛至沓來。這是因為日本人在丑日習慣吃與「丑」(usi)第一個音節同音的食物,例如梅子(umebosi)、瓜(uri),而比起梅子與瓜,鰻(unagi)魚更滋補,理所當然便成為丑日的主角。
      
      日本五大蓋飯是「鰻丼」、「牛丼」、「親子丼」(雞肉與雞蛋)、「天丼」(天麩羅)、「勝丼」(炸豬排),其中「鰻丼」是歷史最悠久的蓋飯。現代日本的衛生筷子,正是江戶時代某家「鰻丼」商店老闆發明的。
      
         
      (京都「鰻魚茶泡飯」)
      
      鰻魚的另一個稱呼是「山芋」,起源於江戶時代的和尚黑話。現代日本和尚,不但可以娶妻生子,也可以飲酒吃腥。江戶時代的僧侶,基本上必須守清規,然而實情似乎清濁不辨,一大堆和尚黑話在寺院內高來高去。泥鰍變成「舞妓」,雞蛋是「白茄子」,沙西米是「歎佛」,金槍魚化身為「紅豆腐」。最好笑的是「般若湯」,往昔的日本和尚,是不是夜夜吃食「舞妓」並互敬「般若湯」?
      
      有一句江戶川柳,可以証明當時的和尚最怕什麼:
      
      和尚拜大黑
      大黑化身為布袋
      和尚團團轉
      
      「大黑」是日本七福神中之財神,在和尚黑話中,意思是「黑妻」;「布袋」也是七福神之一,形似彌勒佛。我想,不僅是和尚怕「大黑化身為布袋」,現代男人大概也是「既想拜大黑,又怕大黑變布袋」吧?
      
    牡丹紅葉鍋
      (安藤廣重‧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日本古代朝廷於八世紀首次發下「肉食禁令」,之後天皇又持續發下數次詔書,貴族階級才完全改掉肉食習慣。而當時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學習文字,生病時也仰賴僧侶醫治,在庶民眼裡看來,僧侶是無所不能的「知識份子」,集眾望於一身。因此,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肉食。往後一千二、三百年左右,日本人一直沒有吃肉的習慣。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為了鼓勵國民吃食肉類,據說花了不少心血。
      
      然而,實際上真是所有日本人都不吃獸肉嗎?並且持續了一千多年?當然不可能。只是,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庶民們絕對不吃獸肉一事,倒是事實。例如生病時,或天生身體虛弱的人,人們會默許他們吃獸肉,甚至鼓勵病人吃食這些「補品」。病人以外,則有一部份所謂的「美食家」,是支撐獵戶生計的主顧。
      
      江戶時代,所謂的「補品」主要是山豬、鹿。山豬的黑話是「牡丹」,另一名稱是「山鯨」;鹿肉是「紅葉」;馬肉比較罕見,黑話是「櫻」。這些黑話,一直延用到現代。由於料理法通常是冬天進補的火鍋,現代某些獸肉火鍋店也習慣掛上「牡丹鍋」、「紅葉鍋」、「櫻鍋」之招牌。奉勸各位遊客到日本旅遊時,看到上述招牌,千萬別以為日本人不但喜歡賞花,也愛「吃」花。
      
      至於牛、馬,在江戶時代是不可欠缺的「勞動力」,也因此,當時的日本人沒有屠宰並吃食家畜的觀念。歷史上惡名昭彰的第五代將軍綱吉,正因為愛屋及烏,愛得過火,訂下「生物憐愛令」,不准人們虐待甚至吃食所有生物。農民若是將生病的牛、馬棄置在荒地,會受到流放孤島的罪責。就算是不小心讓貓咪掉落在井內而溺死,貓主人也會被扣上「虐待動物」之罪名而流放到孤島。又由於綱吉生肖屬狗,特別愛狗,當時街上的家犬以及流浪狗,地位高得不得了,人命甚至比「狗命」輕。綱吉自身也建造了一棟「御犬舍」,專門收容流浪狗,因此,庶民們暗地諷刺他是「犬公方」。
      
        
      幕末時期,美國總領事要求幕府提供家畜牛,以便他們屠宰料理成牛排。照理說,當時的幕府已經名存實亡了,對美國總領事的要求應該俯首帖耳才對,豈知,幕府竟三番兩次都毅然拒絕。理由是:「牛馬的工作是揹負重荷,輔助人力,因此無法恩將仇報,屠宰來吃。」不知道當時駐派在日本的外國人,都吃些什麼?或許有黑店提供牛肉給他們吧。
      
      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以「文明開化」為藉口,鼓勵國民吃食牛肉,明治天皇甚至以身作則,公開吃給國民看,往後,日本人吃肉的習慣才普及開來。想想,日本人吃牛肉的歷史頂多才一百多年,卻養殖出「神戶牛」、「近江牛」等飲譽國際的「名牌牛肉」,不知該苦笑還是暗爽?
      
      江戶時代的日本男子,是日本史上最矮的一群,平均身高大約一百六十公分,原因很可能在於沒有吃食獸肉習慣之上吧。現代日本年輕人,平均身高已經趕上韓國、中國人,可見,吃食文化與身高、體格有密切關係。江戶人唯一可以獲取的蛋白質來源,正是鯨肉。
      
      話說回來,獸肉在江戶時代不但是病人的補品,也是男子的強精劑。一些掛著「山鯨」(Yamakujira)招牌的路邊攤,通常據守在娼妓酒樓旁。娼妓當然也分等級,最下等也是最便宜的是「夜鷹」(Yotaka),一回合二十四文;利用小舟拉客人的則是三十二文。二十四文,可以吃到六串路邊攤的天麩羅。用六串天麩羅的價錢換取兩小時的春宵,應該算是很便宜,不過萬一抽到「梅毒獎」,那後果恐怕比吉原遊廓內「太夫」(Tayuu,最高級遊女)的價格六兩(二萬四千文),還要恐怖吧?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將軍的餐桌(上)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將軍的餐桌(上)
          
        德川家康開創出的德川幕府,執政時期長達二百六十五年,這段在世界史上堪稱絕無僅有的和平時代,正是江戶時代。直至明治維新前夕,將軍寶座總計持續了十五代。
        
        第一代將軍當然是德川家康。家康長男信康雖然聰明睿知,卻受到生母連累,奉織田信長之命切腹身亡。次男秀康本來過繼給豐臣秀吉當養子,日後又成為下總國(千葉縣與茨城縣之間)結城家的養子,因此,第二代將軍之位便由三男秀忠繼承。四男、五男由於沒有繼任男子,僅一代便絕滅了。六男忠輝背了叛變嫌疑,受到貶為平民的處分,終生放逐他鄉。七男、八男夭折。九男義直、十男賴宣、十一男賴房均各自獨立,成為尾張(愛知縣)德川家、紀伊(和歌山縣)德川家、水戶(茨城縣)德川家之祖。此三家正是「御三家」,意思是說,要是將軍家不幸沒有正支,後繼將軍人選便必須自「御三家」中選出。
        
        三代將軍是二代將軍的次男家光,也是鞏固德川幕府根基的執政者。家光病逝後,四代將軍家綱於十一歲就位,幕府實權也就落在「大老」酒井忠清手上,家綱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將軍。以上是德川幕府的草創期。
        
        德川家康從小便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終生以克勤克儉為宗旨,飲食方面也是極為儉樸,基本上是三菜一湯,特別愛吃納豆。某些人誤以為德川家康是因為吃了鯛魚天麩羅而喪命,其實不是,真正的死因是胃癌。二代將軍由於父親太偉大了,總是給人一種平庸無為的印象,不過,終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話說某天,二代將軍在江戶城內觀賞料理名人表演「饗膳儀式」時,鮮溜溜的鯉魚竟然蹦蹦跳跳彈出砧板,料理名人在一髮千鈞之際,用鐵筷子接住鯉魚。在場陪席的重臣們均發出感嘆聲,唯獨秀忠面無表情。左右侍從問秀忠,為什麼不褒獎料理人?秀忠回說:「現在褒獎,如果下一步他失敗了,余不是必須懲罰他?」可見秀忠是個賞罰嚴明,一絲不苟的將軍。至於「饗膳儀式」,是一種自平安時代承繼到現代的吉慶傳統儀式,規矩是料理人只能用窄刃刀和鐵筷子,在砧板上生剖鮮魚,雙手絕對不能碰到魚身。原本目的是讓來賓目睹料理人的手沒有碰到料理素材,以表衛生。這種儀式在現代日本依然到處可見,而此種料理方法又稱「有職料理」,泛指京都式宮廷料理。
        
          
        (饗膳儀式)
        
        三代將軍家光,生來體質就很虛弱,不但飯量小,又有口吃毛病。家光的奶媽春日局,每天硬逼家光吃下七種米飯:菜飯(米飯中攙和青菜)、蒸飯(將煮熟的用清水洗過一次後再蒸成的軟飯)、茶飯、粟飯、麥飯、紅豆飯、拌麥飯(米飯中攪合著磨成碎片的小麥)。後來四代將軍嫌七種太多,遂減至四種。
        
        四代將軍家綱雖是個傀儡政權,心思倒是極為細膩。有一天,家綱發現湯裡混合著一根頭髮,若無其事地用筷子挑起來擱在膳具上。侍從見狀,慌忙起身想去換取另一碗湯,家綱卻制止道:「如果將這件事傳開了,便必須懲罰負責料理的某個人。料理師傅們大概沒人會故意犯錯,千萬別去責難他們,把湯偷偷倒掉,就當我喝下算了。」實在了不起!現代某些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們,若是發現湯裡有一根媽媽的頭髮,怕不吵得天翻地覆才怪。
        
        德川幕府到了家綱這個時代,體制由武斷政治演變為文治政治,所有政策都是由高官集團商討後才做決定。家綱不但心思細膩,為人處事都非常謙虛,有「謙虛將軍」之稱,可惜享年僅三十九。
        
        五代將軍是家綱的末弟綱吉,上任後罷免了酒井忠清等大老重臣,恢復將軍親政體制。在位期間前半段還算是個英明君主,後半段因實施了過猶不及的動保政策,結果弄得怨聲載道,換來一個「犬公方」的蔑稱。綱吉年輕時曾患上腳氣病,禍首當然是偏食與白米,召集了天下名醫也是無效,最後找來占卜師,得一神托:「必須吃食西北方當地長在泥土上的東西。」綱吉於是下令在江戶西北方的練馬區建造了別墅,每天吃食當地生產的新鮮蔬菜,又由於練馬特產是白蘿蔔,吃到最後竟然痊癒了。
        
        綱吉也是沒有後繼,只得收養侄子家宣為養子,讓他登上六代將軍之座。綱吉臨死前,囑咐家宣一定要持續他的「生物憐愛令」政策,沒想到家宣在叔父葬儀還未結束之前,便廢止了這個令所有魚販、飛禽走獸販陷於長期失業狀態的動保政策。又在將軍別墅院子開闢了稻田,每年五月,讓一些農婦來實際進行插秧作業,目的是想令將軍夫人以及後宮女官們,親眼觀摩農民們的辛苦。
        
        家宣在職四年便過世了,由年僅四歲的家繼升任七代將軍之職。小娃兒雖不懂事,卻也明白父親已不在人世,時常跑到父親生前鍾愛的能樂舞台上玩耍。某天晚餐,食案上有一條烤鱒魚,娃娃將軍只沾了一下筷子,就問侍從說:「爺爺吃過飯了嗎?」娃娃將軍口中的「爺爺」,是當時的大老之一。侍從必恭必敬地解釋說,爺爺已經下班離城了。「如果他還沒吃過飯,這個,給他吃。」雖是娃娃將軍的一句兒戲話,畢竟也是幕府將軍的「御賜」,於是,一條烤鱒魚,恭恭敬敬地坐上了御轎,搖啊搖地搖到大老家。
        
        每次重新看到這一段紀錄,我總是會情不自禁鼻酸起來。往昔的虛歲五歲娃兒,若是有幸降生在庶民家庭中,恐怕還可以賴在娘的懷裡吸吮早已沒有奶汁的乳房。但是,家繼卻不幸生在可能一舉一動都要講究禮法的將軍家,想吃一粒糖果,還得經過試毒手續才能入口。這樣的生活樣式,對一個五歲娃兒來講,真會比庶民快樂嗎?
        
        家繼在位了三年,病逝。享年七歲。三代將軍家光的血脈,便自此絕後了。
        
        以上是將軍家的繁榮期。
        
        接下來是「御三家」的活躍期,也是德川幕府將軍家的轉換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將軍的餐桌(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三代將軍,德川家光)
        
        德川家康的九男是尾張(愛知縣)德川家之祖,十男是紀伊(和歌山縣)德川家之祖,十一男則是水戶(茨城縣)德川家之祖,這正是所謂的「御三家」。其中,水戶德川家是「監護者」,所有後繼將軍人選都要通過水戶家評定後,再由水戶家奏請天皇敕封官位。如果將軍家不幸斷後,或是後繼者昏瞀無能,也必須由水戶家自全國各藩挑選出有能力擔當將軍之職的大名。這是德川家康生前的命令。
        
        享年僅七歲的七代將軍過世後,八代將軍由紀伊德川家藩主德川吉宗就任,按輩份來講,是德川家康的曾孫。吉宗在位期間,不但普及了甘藷,解決了飢饉問題,更盡全力栽培高麗參。高麗參在當時是進口品,也是萬靈藥,非常昂貴,而且某些商人、醫生、官吏等,彼此串通進行黑市買賣,使得不少孝女為了拯救雙親的疾病而自願賣身當遊女。吉宗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栽培成功。
        
        吉宗是個賢明將軍,除了重整幕府經濟,本身也極為節儉樸實。他不但堅持只食三菜一湯,並強行實施「後宮縮編」,縮編方式D常有趣。首先,他下令列出後宮姿色出眾的所有女官名單,陪臣們起初以為他會留下這些美女,沒想到吉宗卻說:「既然容貌不凡,應該嫁得出去,讓她們回鄉吧。」嗚呼哀哉,人家正因為天生姿色秀麗,當初才會入選後宮當女官;再者,運氣好一點的話,也許能夠登上貴妃之座,又,三生有幸懷了龍子,更可以顯達門庭,稱霸後宮。這下將軍裁員,首當其衝的竟是咱們這些美女,這……這……叫奴家怎一個「怨」字了得?
        
        總之,即便是權力最大的大老,只要對方身著華麗服裝,吉宗便會徹底漠視對方。難怪後人尊崇八代將軍為「幕府中興之祖」。
        
        九代將軍是吉宗長子家重,三十五歲時就任將軍之職。生來體弱多病,又有語言障礙,據說只有侍從大岡忠光聽得懂他到底在嘟囔什麼。大岡忠光與輔助八代將軍進行經濟改革的大岡忠相是同一族的,大岡忠相也正是大岡越前守,江戶名判官,但是大岡忠光卻不拒絕賄賂,又一手掌握大權,也因此,幕府的支柱便開始風雨飄搖起來。
        
        這個時期,德川幕府另外立下「御三卿」,一是以吉宗次男宗武為祖的田安家,一是以吉宗四男宗尹為祖的一橋家,另一則是以家重次男重好為祖的清水家。三家都是紀伊德川家的子孫,也是德川家康的曾孫與玄孫。
        
        十代將軍是家重的長男家治。這位將軍承繼了祖父的聰慧,日常生活也過得很節儉,卻生性不喜執政,全權交由幕僚治理。原本搖搖欲墜的幕府支柱,更加岌岌可危了。
        
        由於十代將軍的嫡子於十九歲暴卒(有毒殺之嫌),十一代將軍便由「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二代藩主承當,正是歷史上有名的德川家齊,十五歲時上任。家齊是好色絕倫的將軍,後宮側房總計四十,膝下子女五十五人。據說幕府為了尋找這些子女的婆家與過繼門第,傷透了腦筋。家齊非常喜歡與強精有關的食物。當時房州(千葉縣)嶺岡牧場是幕府專用牧場,好奇心很強的八代將軍曾自印度進口三頭白牛,養在嶺岡牧場。到了家齊這一代,已經增殖至七十多頭。家齊聽說白牛酪可以強精固腎,於是在江戶城內養了幾頭白牛,命專人製造白牛酪。另一方面,家齊又極為愛吃薑,幾乎每餐餐桌上都必定有薑。難道說,酪與薑,勝過現代的「威而剛」?
         
          
        十二代將軍是家齊次男家慶,此時,幕府開始跨入結尾期。家慶最愛吃烤魚旁邊附加的甜醋薑芽(味道和壽司附加的薑片類似,只是形狀不同,細細長長整根吃),但是當時深得將軍信任的老中水野忠邦實施了「節約令」(天保改革),而薑芽正是「禁品」之一,因此每逢薑芽季節,就算是將軍的餐桌,也不能出現「禁品」。日本有一句諺語:「食之怨,不可結。(tabemono no urami ha kowai)」果然不錯,三年後,水野忠邦下台了。晚年,家慶遭遇了「當幕府遇見黑船」事件,徘徊在開國與鎖國之間,之後,過世。
        
        十三代將軍是家慶四男家定,這位將軍和九代將軍類似,腦袋有點短路,很喜歡自己下廚煮毛豆或蕃薯,再讓家臣品嚐。這種將軍其實很可愛,壞就壞在他不懂得火候,不是還未熟透便撈起來,不然就是煮過頭成為「漿糊」,使得家臣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家臣們大概是必恭必敬地嚐了一口,再叩頭稱讚:「珍味,珍味。」而將軍聽後,也必定拍手歡呼:「朕是料理天才!朕是料理天才!」吧。
        
        不知道是不是太專注於煮「漿糊」,沒閒暇到後宮,家定也是無後將軍之一。結果,為了將軍後繼人選,幕府內分裂為兩派,一是支持「御三卿」一橋慶喜的「一橋派」,另一則是支持紀伊藩主德川慶福的「南紀派」。結果,「南紀派」嬴了,德川慶福當上十四代將軍,改名為家茂。上任年齡是十三歲。這位將軍挺可憐的,在任期間黑船接二連三來造訪,國內又颳起一陣討幕旋風,在內憂外患交加之下,幕府只得說服孝明天皇,請求天皇的妹妹和宮下嫁將軍,以安撫討幕派的激情。由於將軍夫人是京都皇女,後宮料理也就全部改為京都料理。家茂在第二次長州征伐時病歿(有毒殺之嫌),享年二十歲。
        
        十五代將軍,也是末代將軍,正是一橋慶喜。繼任將軍之職後,恢復德川姓。十四代和末代將軍,其實都是聰慧英明的指導者,尤其是德川慶喜,在十四代將軍時期便一直輔助將軍執政。明治維新的元勳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對慶喜十分警戒,評價說:「絕對不能小看一橋慶喜的膽略,他簡直就是德川家康的再生。」
        
        慶喜在位一年便毅然實施了「大政奉還」,將政權還給年幼的明治天皇。老實說,以當時幕府的武器設備實力,是可以輕而易舉殲滅討幕派,但是,討幕派求功心切,竟然犯下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那便是,毒殺了反對討幕的孝明天皇。而年僅十五歲的明治天皇,在當時等於是討幕派的人質,只能顫抖著雙手,欲哭無淚地在討幕密詔書蓋下御章。三十歲的慶喜,得知這項內幕消息後,馬上宣佈「大政奉還」,避開了一場可能會讓虎視眈眈的外國人趁機瓜分日本的內戰。當時激烈反抗明治新政府的,都是詳知討幕派暗殺了十四代將軍與天皇之內情的藩主。
        
        德川慶喜為何於退位後始終保持沉默的理由,正在於明治新政府於初期所犯下的這個錯誤。當然明治天皇本身也深知陰謀背景。另一方,討幕派於目的成功,冷靜下來時,才驚覺他們犯下的錯誤,絕對不是後人可以原諒的罪行。於是,他們只能以功贖罪,全體拋棄私慾,發揮各自專長,同甘共苦地輔助年幼的明治天皇執政。明治維新能夠成功,其實是基於這種贖罪感情的。
        
        由德川家康掀開帷幕的江戶幕府,持續了二百六十五年的和平歲月,最後又由有「德川家康再生」之稱的德川慶喜拉下帷幕。我想,假如德川家康地下有知,一定也會滿足慶喜的英斷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便當苦,誰人知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日本到處都有「幕之內」(makunouchi)便當,無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驛便」(ekiben,車站便當),或是唾手可得的便利商店便當,均可看到「幕之內」這個詞。(附記:「便當」在大陸說法是「盒飯」)
        
        話說,江戶初期的便當,極為簡陋,頂多是幾個握飯,再添些許醬菜而已。中期以後,庶民生活水準大大提昇,便當也隨著豪華起來。種類不但有「賞花便當」、「觀劇便當」、「遊船便當」,更有「郊遊便當」。「幕之內」便當在彼時正是於觀劇中場休息時吃的便當,現在則泛指菜餚很多的便當。
        
        當時的「幕之內」便當的確非常實用,握飯都是扁扁圓圓的,一口一個剛剛好,且都經過烘烤,米飯不會乾燥。菜餚也都是煮燉、燻烤的食品,不用擔心會壞掉。
        
        觀劇是江戶庶民的大眾娛樂之一,由於是在室內,大家當然肯花錢買便當。但是碰到賞花時期之類的戶外活動時,如果帶便當去,江戶仔便會奚落你「小家子氣」。往昔的江戶仔是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氣質,賞花時,當然便會將身上的錢大把花在各式各樣的路邊攤或酒店上,一家吃過又一家,不會小裡小氣地特地帶便當來。這或許是因為江戶是個羅漢腳都市,想帶便當,也無從帶來吧。事實上,現代人賞花時,除非你是單身漢,否則老婆若做不出一套五顏六色的便當來,反而會見笑於人。
        
           
        大名或高階級武士們,賞花方式則和現代非常類似。古籍記載(1695年),德川家「御三家」之一的紀伊藩(和歌山縣)某家老(家臣頭目)的家臣們,為了賞花,大家分攤出錢,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一直據守在櫻花樹下吃喝玩樂。這時的飲食,當然不是便當,而是吩咐料理店特地送來的。現代的企業戰士們正是這種賞花方式。
        
        至於劇場,很抱歉,武士身份的人不能進場。德川幕府嚴禁武士們涉足吉原妓院區和劇場,話雖如此,有些下級武士還是會偷偷跑去看,只是武士身份的人,必須先將刀劍寄放在茶館,不能佩刀進場。據說,有一位同樣是紀伊藩的貴姬,到淺草參拜觀音菩薩後,歸途,由於想看一眼劇場內到底在演些什麼玩意,遂命令隨從停下轎子,在入口處往內瞄了幾眼而已,結果東窗事發,當天的隨從武士全部受到切腹的極刑。貴姬呢?竟然以「無法結親」之理由,終生關在房裡閉門思過。可見當時的大名身份或武士階級,規矩一大堆,反倒不如庶民那般自由放蕩。
        
        說到便當,有時候真的會氣死大名。江戶時代的大名,跟現代的企業主管沒兩樣,每天都要進城辦公。而除非城內有特別儀式以外,午飯通常是便當。將近中午時,家臣會送便當到固定場所。由於家臣們不能進殿內,大名的身邊瑣事通常是由殿內三百多名小和尚負責。這些小和尚俸祿很低,身份低賤,因而時常耍手段。如果不時常饋贈一些禮品,他們便會故意領大名到別的房間,或假裝忘記不把家臣送過來的便當傳給大名。大名礙於身份,既無法親自去領取便當,又拉不下臉皮訊問小和尚,只能吞聲忍氣餓著肚子佯裝風雅,到中庭觀賞錦鯉或花木。
        
        哎喲喂啊,大名真不是等閒人家擔當得起的地位,還是當庶民比較幸福。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和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和服
          
        日本的傳統服裝是和服,雖說現代日本街頭已經少見穿和服的女人,但在某些正式場合,和服依然是日本女人的最愛,例如元旦、成人式、婚禮、殯葬等。或許是物以稀為貴,時代越往前,和服的穿法與配件便越冗贅,使得現代日本女人對和服退避三舍。其實,觀看一些幕末時代的老照片,可以看出當年的和服類似現代的T恤、牛仔褲,穿在身上,洗衣、煮飯、打掃、揹小孩……樣樣得心應手,不像現代如此束手束腳。
        
        俗說「人是衣裳馬是鞍」,一般來講,日本人很注重外表,即使身上穿的不是錦衣,也要力求乾淨、整齊。事實上,江戶時代的庶民們,穿的都是二手貨甚或三手貨的衣服,能夠海派地坐著轎子直抵越後屋(現三越百貨公司)或白木屋(現東急百貨公司)的,只限大名、上級武士以及富商大賈。現代日本到處都有跳蚤市場,源流正在江戶時代,當時擁有舊衣舖買賣執照的,大約有三千人以上,如果加上底下的掌櫃、伙計們,更是無以數計,可見舊衣市場規模相當大。
        
        舊衣舖的商品,除了一般人拿來變賣的,也有死者的衣服,當然更有贓物。大名與上級武士們慣穿絲綢品,江戶時代初期的庶民們則普遍穿麻布,直至中期以後,棉布才普及開來。吉原花街柳陌的妓女,和服內裙(內褲)是高級緋縐綢,只要顏色褪了,便會拿出來變賣,商販們再重新染成黑色或紫色,縫製為頭巾。待頭巾也不能用了時,廢物利用再生為木屐的屐帶或抹布。總之,由於製作一件和服很費時,要經過織、染、裁剪、縫製等過程,因此江戶庶民們都是徹底利用到底。
        
        話雖如此,江戶仔當然也趕時髦、追流行,而走在時代先端引領時裝潮流的人,正是吉原妓女與歌舞伎劇戲子。例如,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歌舞伎劇的旦角為了令自己的身材看起來更接近女人,便在腰帶兩方放進鉛墜,讓腰帶長長地垂落在身後,結果在年輕女孩們之間流行起來。又,一八一七年,江戶龜戶天神社(江東區JR龜戶車站)院內的心字池太鼓橋竣工時,一些前來湊熱鬧的藝妓們便將腰帶束成橋的形狀,以示慶賀,結果不但流傳開來,更延續到現代,那也正是現代最常見的「御太鼓結」(類似包包形狀)。在這之前,和服腰帶本來不用任何補助繩,藝妓們發明出「御太鼓結」後,腰帶上才逐漸多了一些裝飾帶繩。
        
           
        各式各樣的和服中,最豪華的應該非「振袖」莫屬。不過,這是未婚女性的盛裝,已婚女性若是穿振袖,包准會見笑於人。想當年,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川端夫人正是穿振袖出場,說是為了想讓國外人士見識「日本之美」,理所當然,社會輿論是毀譽參半。
        
        振袖本來是江戶初期舞妓們的服裝,舞妓翩翩起舞時,長長的袖子蕩來蕩去,豔麗奪目,算是一種演出。江戶中期以後,竟廣傳於商家年輕女孩們之間。振袖雖然華麗,但會限制行動的自恁A很不方便。現代日本年輕女孩習慣在成人式穿振袖,據說,往昔有某些女孩於式典結束後,搭上戀人開的車直達賓館,事後,由於不會穿振袖,只好打電話回家向媽媽求救。現在大家應該都變聰明了,懂得於事前準備另一套衣服吧。
        
        與振袖比起來,浴衣吃香多了,不論男女老幼,一概通吃。這兒所謂的浴衣,指的不是旅館或住院病人穿的睡衣,而是夏季夜晚時,扶老攜幼全家出門看祭典,或伴隨戀人賞月時所穿的夏季輕便和服。最近的女性浴衣五花八門,迷你裙浴衣、露背浴衣、振袖浴衣,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浴衣,名符其實正是沐浴時穿的單薄內衣。緣起於八世紀的平安時代,當時的沐浴方式是蒸氣浴,沐浴時人們習慣穿一件單薄內衣,後來有了浴池,開始泡熱水澡時,這個習慣依然不變。江戶初期,便比較開放了,沐浴時,男人只圍著一條丁字布褲,女人則在下半身圍著一條內裙。直至江戶中期以後,人們才開始袒裼裸裎,一絲不掛地泡湯。這時公共澡堂已經普及,人們習慣在泡湯後穿上單薄浴衣,喀嗒喀嗒地踏著木屐回家。之後,才逐漸演變為外出用的浴衣。
        
           
        浴衣似乎有美化女人的作用,平常在家當慣黃臉婆的女人,一旦穿上浴衣,就算脂粉不施,也可以令人眼睛一亮,驚為天人。而平常標新立異、奇裝異服的辣妹們,換上浴衣後,也可以頓時化身為嬌滴滴的姑娘。浴衣本來是女人出浴時穿的,而剛出浴的女人最美,難道是這個緣故令浴衣有美化女人的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女人的天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女人的天性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江戶時代的女人當然也不例外。當時,美人的條件是:皮膚要白且細膩,額頭髮際要好看,頭髮要長且光亮,嘴巴要小並抹紅。為了達到這些條件,江戶女人可是費盡了心思,幾乎家家都有一本《都風俗化粧傳》。這本化粧大全,於一八一三年刊行,直至明治時代末期,一直是日本女人的「美人指南經典」,暢銷期間長達一百多年。內容不但有各種化粧法,也包括禮節服飾、舉止動作、內在修養等。
        
        書中有不少於現代也可以沿用的美容方法,例如淘米時,可以將淘米汁存下來,然後倒掉上面的清水,留下最底層的沉澱物,曬乾,磨成粉末,每天睡前用水調成乳液,塗在臉上,可以使膚色變白。既省錢,又不用擔心化學物質的危害,一舉兩得。洗臉時,通常用米糠粉,要不便是鶯糞。最有趣的是,用淘米汁燉豬腳,燉成糊糊的,每天晚上睡前抹在臉上,第二天早上再用淘米汁洗掉,據說可以讓皮膚變得細膩,也可以防止皺紋。豬腳、雞翅膀等,含有多量膠原,多食可以防止皺紋,是近幾年才普及開來的常識,市面上也有各種膠原美容液,沒想到兩百年前的江戶女人們早已經在力行了。
        
        化粧水之類的,自古以來,便有利用米糠或紅豆粉、絲瓜莖液等天然化粧水,寬永年間(一六二四~一六四三),出現了提取自野薔薇的「花之露」,馬上成為炙手可熱的暢銷品。一八Ο九年,通俗小說家式亭三馬出售「江戶之水」,大瓶的售價是一百五十文,相當於現代的三千七百五十日圓,這也立即成為供不應求的商品。當時沒有版稅制度,因此式亭三馬的小說再怎麼暢銷,也無法靠稿費維持生計,可以說是完全仰賴化粧水在支撐他的寫作生涯吧。有關江戶時代的美容軼事,石之森章太郎的《化粧師》漫畫,正、續兩冊,有詳細描寫,非常好看,是短篇連作,而且也拍成電影了。
        
        口紅的原料是紅花,天然物質,不會危害人體。口紅於一六七三年左右開始流行起來,帶動流行風潮的當然是吉原娼妓們。但是,口紅膏價格很貴,塗一次,要三十文,江戶後期雖出現了化妝品行販,化妝品已經普及開了,但是最便宜的口紅膏也是要三十文以上,高檔貨的更有一兩、二兩的,相當於現代的十萬、二十萬日圓,這恐怕只有大名夫人或富商妻小才用得起。
        
        話說回來,江戶時代無論男女,都很講究衣飾儀容,穿紅著綠也都依身份地位而各有各的規矩,例如身上穿振袖、髮型是島田髷的,一定是未婚女性;將牙齒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婦女;牙齒不但染黑,又將眉毛剃光的,則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媽媽。男人也可以從服飾、髮型、裝飾品等,看出其身份與社會階級。現代日本依然保有這種習俗,顯著例子正是制服。在外國人眼裡看來,這或許是一種無形的拘束,但對日本人來說,有一個「外殼」,反倒比較輕鬆。至少不會發生「狗眼看人低」的糗事。
        
        由於婚後必須染牙剃眉毛,江戶女孩在催促遲遲不肯求婚的戀人時,慣用句是:「你什麼時候要剃人家的眉毛呀?」而通常眉毛薄的女人,如果不畫眉毛,看上去會比實際年齡蒼老,所以剃掉眉毛,也算是一種守貞手段。然而,年輕媽媽即便剃掉眉毛,也會留下青色的痕跡,這在江戶男人眼裡看來,竟成為「年輕老婆」的指標。男人想暗地自誇自己娶到一個年輕老婆時,一句「哎,咱家老婆已經當娘了,眉毛痕跡還青得很哪」,保證可以獲得滿堂既羨慕又嫉妒的吆喝。萬一在已婚後不幸成為未亡人,持續染牙剃眉毛,則表示當事者沒有再婚的意思。
        
        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不過,染牙的另一個目的,是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有懷孕經驗的女性應該都知道,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會吸收母體的鈣質,繼而影響到母體的牙齒,是以染牙習慣也並非完全是一種裝飾。
        
          
        男人呢?有把戲可以玩嗎?當然有。一般男子於十五歲成人後,必須剃光前額與頭頂部,再將兩鬢與後頭部的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這個後頭部的小尾巴,正是男人們爭長競短的孔雀屏。據說,是織田信長那個時代開始用剃刀,在那之前則是用拔的(好痛!),目的是防止戴頭盔時因悶熱而頭昏腦脹。這種髮型對秀頂男人最有利,不過,恐怕也要看秀到何種程度,因為當時便有「水壺頭」、「蒼蠅滑梯」等訕笑詞了。
        
        既然頭頂童山濯濯,炎夏與寒冬當然會受不了,於是頭巾便成為江戶男子的服飾必需品之一。頭巾不但可以避暑取暖,也可以當成圍巾,更是武士們偷偷跑到吉原妓院區尋花問柳時不可欠缺的道具,效用相當於現代人的墨鏡或帽子。
        
        另一樣把戲是悶騷型的「褌」(hundosi),也正是丁字褲。不要以為是內褲,便可以隨便纏一條破爛布就了事,這可是江戶男子美學的原點。一般庶民通常是棉布褌,有錢人則喜歡用絲綢高級品,或大紅縐綢,或花紋絲綢,來到公共澡堂泡湯時,全體外殼一脫,真是奼紫嫣紅,花團錦簇。唯獨可憐的武士們依然不能作怪,一律白色高級絲綢。
        
        據說,男士們那兩粒「金玉(日語)」,為了要有效製造精子,溫度必須維持在三十五度左右,忌諱高溫多溼。然而,現代的男性內褲,無論是緊身的三角褲還是寬敞的四角褲,都無法達到十足的護衛作用;前者溼悶,後者晃蕩,或許,丁字褲才是最佳拍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長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長屋
          
        德川家康在建設江戶時,首要目的是樹立武士當政的政權,因此,武士門第與庶民階級的居住環境,便有雲泥之別。大致說來,市區內百分之七十都是武士門第宅邸,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一半是寺院與神社,另一半才是庶民的天地。而江戶人口大約是一百一十萬人,其中,幕府臣子與陪同諸國大名到江戶赴任(參勤交代)的家臣,總計有五十多萬人,庶民人口也是五十多萬。五十多萬庶民擠在百分之十五、二百七十萬坪的土地上,居住環境也就不可能稱心如意了。有不少歐美人喜歡譏刺現代日本的住宅是「兔窩」,如果讓他們目睹江戶時代的庶民大雜院,恐怕會瞠目結舌說是「老鼠窩」。
        
        「長屋」(nagaya),正是當時的大雜院稱呼。一般分「表長屋」與「裡長屋」兩種。「表長屋」是店舖兼住居,二樓建築,通常是五金行、雜貨店、蔬菜店、魚販等小商家;「裡長屋」則是這些商店後面小巷的平房,一棟裡長屋有六個隔間,每個隔間只有三至五坪左右。百分之七十的江戶庶民都是住在這種「裡長屋」隔間內。富商大賈自然是又當別論了。
        
        三坪大的隔間,入口處是泥巴地,擱著水缸與爐灶,鞋子一脫,便是四蓆半大的榻榻米房,白天是客廳,夜晚搖身一變成為睡房。廁所與井水、垃圾場設在屋外,大家共用。隔間與隔間之間,只是一面薄薄的板壁,這樣的住居環境,可想而知缺乏所謂的隱私。然而,卻也正是這種東鳴西應的環境,促成江戶人將心比心的人際關係。
        
        日語有一句「井戶端會議」(idobatakaigi),意思是女人家湊在一起擺龍門陣的情形,這正是從江戶時代沿用下來的詞。想想,將近二十戶人家共用一口井的話,女人家每逢洗衣、煮飯時間,必定會聚集在井邊,妳一句我一句聊個沒完,這豈不是跟定時會議非常類似?男人也會於朝晚盥洗時,聚在井邊交談家常。因而「井戶端」在江戶時代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社交場所。用在現代,便成為公園、巷口、公司食堂,甚至是網路聊天室內,女人家們聚在一起東拉西扯的代名詞。
        
        說到這個「井」,其實相當於現代的自來水。基本上,江戶是個填海都市,地下水都帶有鹽分,不能飲用,井裡的水,源頭是井之頭池(三鷹市)與多摩川。德川家康於一五九Ο年遷移到江戶之前,便派人事先調查了給水環境。一六四四年完成了汲取自井之頭池的神田上水供水系統後,一六五五年,源頭來自多摩川的玉川上水供水系統也竣工了。這些上水,都是經由埋在地下的導水管,四通八達地傳送至各個木井內。井是木頭製的木桶,埋在地下的導水管也大多是木製的,要不便是石製的。大概僅有供水系統,沒有社會階級之分吧,江戶城內如此,大名宅邸也是如是。江戶仔引以自豪的條件之一,正是「咱家的洗三水是自來水」。
        
        由於井是木製的,每年七月七日,所有居民都要自動放假一天,齊心合力舉行一次大掃除。大家先將井內的水打上來,再請洗井專家下去洗滌,一切完畢後,蓋上蓋子,最後上供酒P鹽。當天晚上,大概免不了又是一場歡宴。江戶中期以後,挖鑿技術進步,才開始出現深井,可以汲取良質的地下水。尤其是需要大量用水的澡堂與豆腐商店,通常會請人挖掘自家用深井。
        
           
        至於垃圾,無論現代或是江戶時代,都是令執政者頭痛的問題。江戶初期,人們都將垃圾丟棄在住家附近的河川或空地,第三代將軍家光執政時,人口日益增加,幕府才首次正視垃圾問題。一六四九年,幕府不但命令居民必須定期清掃下水溝,更嚴禁隨地亂丟垃圾。日本人不亂丟垃圾的習慣,原來早在三百五十多年前便已經養成了。一六五五年,更下令各個行政區必須定期收集垃圾,並雇船將所收集的垃圾運到隅田川下流,也正是現代的東京都江東區那一帶,當時那一帶是蘆葦叢生的沼澤地。一六六六年,又制訂了垃圾承包商管制法,專門負責定期搬運垃圾。這種利用垃圾填海造地的方式,一直承襲至三百多年後的今日。
        
        另一個問題是糞便。江戶人既然能夠將垃圾化腐朽為神奇,當然也不會漠視人體的排泄物。日本由於農耕地寥寥可數,早在十二世紀初的鎌倉時代便開始運作一年收成兩次的農耕方式,這和雙季稻不同,是讓稻米和小麥等不同農作物輪番收穫的方式。為了維持農耕地的生產力,肥料是不可欠缺的資源。而糞便正是最有效的有機肥料。
        
        織田信長時代,在京都至九州一帶傳教的葡萄牙傳教士,曾經寫下一本《日歐文化比較論》,書中驚嘆道:「我們是付錢給搬運糞便人,日本卻是搬運人來購買糞便,付錢或米給拉屎人。」《日歐文化比較論》刊行於一五八五年,可以想見,戰國時代便已經有糞便買賣這行業了。不過,這很可能是京都以西是農業先進地域所由。
        
        據說,糞便也有等級之分,江戶城的當然是上等貨,再來是大名宅邸,其次是武士門第,然後是庶民,最廉價的是牢獄。果然是「要問糧食多少,先看糞堆大小」。江戶城與大名宅邸,起初是挑選固定的地方名士負責糞便問題,只要定期派人來清掃廁所,城內與宅邸內的「上等貨」通通免費。沒想到糞便也有行情,年年漲價,這些負責打掃糞便的人士,全都成為富商。結果,惹來一大堆身懷謝禮前來要求分羹的人。後來實在不勝其煩,便改為招標方式。
        
        江戶人的廁所,通常分大、小兩間,而且當時已經有廁紙,正是「淺草紙」,是一種再生紙。廁所當然都有門,不過,只能遮住下半身,換句話說,誰正在拉屎,看門上方的「頭顱」就一目了然。夏天的話,應該很涼快,便祕時不用擔心「嗯」得滿頭大汗;可是冬天呢?光著屁股難道不會感冒?
        
        正話休題,來點閒話。話說江戶末期盛行一種「妾婦道」,力行「妾婦道」的是一些以色藝為業的女子。這些女子應該都是美人胎子,否則不可能在這行出道。當時的小老婆,名目是「雇工」,每個月可以拿津貼。但是,在正式進入雇主的別墅「奉公」之前,通常可以先領到一筆治裝費,至少三、五兩(一兩大約現代的十二萬日圓),碰到情有獨鐘的大名或富商,甚至可得十至二十兩。
        
        最初,妾婦們會儘量向主人與週遭的長工們討好賣乖,之後在主人枕席旁撒嬌賣俏,盡情揩油。一段日子後,於嚴冬某個夜晚,趁主人剛入睡時,故意尿床,製造「大洪水」驚醒主人。這樣連續四、五次,就算是主人再戀戀不捨,通常也會請愛妾另尋一片天。這時,主人又必須掏出一筆贍養費,讓愛妾走得無牽無掛。愛妾呢?表面上哭哭啼啼,內心偷笑著再去找下一個凱子。
        
        各位女性朋友們,如果妳們想同戀人分釵斷帶時,或許可以試試這一招。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明日黃花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明日黃花
          
        江戶人的住居寒微簡陋,主要是因為火災頻發,根據一六五九年刊行的《武江年表》,有一段記載著:「正月二日至三月二十四日之間,火災次數高達一百又五次。令眾人不得安寧。」僅僅八十三天之內,便發生了上百次火災,可見每天都有火災。而且在這上百次火災中,燒掉整個小鎮的大火有兩次。據說,幾乎大約每隔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火災。
        
        由於火災頻繁,地主通常不肯花費巨款建築精緻完備的住屋,反正庶民陋屋和大名宅邸的命運相同,難逃經過十年便會化為火炬的壽數。庶民當然也明白這個定律,因而四蓆半大的窩鋪內,沒有任何值錢的家當,都是最基本的日用品。只要一聽到通知火災的鐘聲,隻身逃命要緊,根本不會去想搬出礙手礙腳的家當。江戶人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氣質,正是源自這種「明日黃花」的住居環境。也因此,江戶人都將賺來的錢,花在吃喝玩樂上。
        
        江戶時代的「長屋」,所有者是地主,管理者則是「大家」(ooya),房東之意。房東的身份雖也是庶民,但地位比一般庶民高一階,相當於基層行政人員,每逢江戶城舉辦大祭典時,有資格進城觀賞能劇之類的貴族傳統娛樂。
        
        基本上,江戶是自治行政區,公家的行政機關是「町奉行所」,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則是「町年寄」,長老的意思。「町年寄」有三名,是世襲制度,都是自三河國(愛知縣)跟隨德川家康過來的名門世家。再下來是各個市鎮的「名主」,相當於區長,總計有二百六十多人。其次是地主,最末端的正是「大家」,也就是房東了。
        
        輪月班的「町年寄」每天都得到奉行所上班,檢視幕府所下達的命令或指示,然後呼喚輪月班的「名主」,交接簽過名的文件。各個「名主」再將文件傳遞給各地區的地主,最後轉交到房東手中。房東會將文件貼在各棟「長屋」的出入口處,如果有不識字的人,房東還必須負責講解文件內容給大家聽。總之,房東的職務相當於現代的總務單位。
        
        相對於「大家」,房客的稱呼是「店子」(tanako)。這個時代的房東與房客,關係類似親子,房客的日常瑣事,包括紅白事、求職,甚至是夫妻吵架、離婚、四鄰不和等,都要房東出面作主或調停。再加上區公所的公事、扣押嫌疑犯或囚犯、補修道路、巡視火災、監督夜警,以及掌管町內(社區)的財務帳目和出納……等等等,整天有如打著燈籠趕嫁妝,兩頭忙。
        
        房東還掌管居民戶口登記的工作,因此,失業中或身份不明的人,很難租得到房間。只是,天天都有火災的話,居民根本不用擔心沒有工作可做,只要身體健康,即便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也不怕會餓死。實際上,身上一毛錢都沒有時,只消出門打兩天零工,便可以賺得一個月的房租。再說,一般庶民沒有所謂的所得稅或人頭稅或健保費,負擔比現代人輕鬆多了。至於一些有關基本設施的建設費或文娛活動的資金,例如消防、用水、祭典等,都由地主們均攤。
        
        雖然房東的權力很大,但是肩負重責,房客中若是有人犯罪,房東便會受到連累,輕者,罰款或被驅逐出境;重者,則流放孤島。為此,房東不得不積極介入房客們的開門七件事中,摸清每個「孩子」的底細。
        
        然而,身為房東,甜頭也是很大的。新房客在搬家進來時,必須贈送「禮金」給房東,通常是二、三兩左右,另外再送料理,表示「往後請多加照顧」的心意。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代。當然現代的「房東」指的是地主,而「禮金」的行情通常是兩個月房租。搬家進來後,免不了得向左鄰右舍一一打個招呼,以免日後人家看你不順眼,處處刁難,弄得日子不好過。這個向左鄰右舍打招呼的習慣,也流傳到今日。如果是獨門獨戶的住家,打招呼的對象是左右兩家、對面三家;公寓住居,則是左右兩家、上下兩家。禮品不用太高級,肥皂、毛巾等日常用品便可以了。
        
        房東除了有禮金可拿,還有地主支付的俸銀,另外是房客的糞便,以及房客們用過的醬油、酒、味噌等空木桶的買賣權力。其他應該還有種種外快。做得好,一生不愁吃穿,甚至可成為小富;做不好,隨時有被解雇的可能。這種工作,大概只有天生古道熱腸的人才能勝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江戶仔氣質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江戶仔氣質
          
        「榻榻米」的漢字是「疊」,顧名思義,正是想用時才拿出來用,不用時可以摺疊起來收存。《古事記》(712年)中有一段記述第十二代景行天皇入海時的模樣:「將入海時,以菅疊八重,皮疊八重,絁疊八重,敷干波上而下坐其上。」可見當時的榻榻米是將多數草蓆重疊而成之。到了平安時代(794-1185),開始出現類似現代的榻榻米,不過厚度比較薄,可以夾在腋下搬動。那個時代的榻榻米,質料、厚度和鑲邊顏色都有規範,依客人的地位而有區別。鎌倉時代(1185-1333)時,是在房間四周舖上榻榻米,僅留下中間部分是地板,不再將榻榻米搬來搬去了。接下來是室町時代(1336-1573),彼時,房間面積逐漸縮小,於是便將整個房間全部舖上榻榻米。不過,直至江戶時代中期,榻榻米始終是貴族階級的家具之一。
        
        日本有一句俗諺:「老婆和榻榻米,越新越好。」還有一句:「醒時半疊,睡時一疊(生活空間的最小單位)。」都是江戶人留下來的熟語。江戶時代中期,榻榻米已經普及到庶民之間,只是卻仍是家具之一。也就是說,地主於建築長屋時,不必刻意舖上榻榻米,因為房客們會自己帶過來。日本的夏天高溫多溼,木製房子和榻榻米其實正是最佳拍檔。戰後初期,日本一般家庭依然保有一年曬兩次榻榻米的習慣,現代因為地窄屋稠,已經罕見在自家門口曬榻榻米的光景了。
        
        江戶人的長屋,頂多只有三至五坪大,一坪大約是兩個榻榻米,這樣換算下來,去掉玄關前的廚房,房間頂多只有四疊半或六疊大,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晚上睡覺時只能舖一床或兩床被子而已。如果一家有四口,到底怎麼睡覺?
        
        其實江戶人睡覺時只有墊褥,沒有蓋被,當時的蓋被是「夜著」(yogi),也正是睡衣,相當於中國的大棉襖。夏天時隨便蓋件單薄外衣,冬天才裹著大棉襖入睡。也因此,舖上兩床墊褥,父母與孩子成「川」字形擠在一起,勉強還是睡得下。不過,關西方面似乎已經有蓋被了,這可能是因為往昔貴族階級都集中在京都之因吧。墊褥下又舖上一床硬墊,最上層再舖上床單的習慣,則是明治時代以後的事了。
        
        清晨六點左右,房東會打開長屋的大門(巷子出入口),夜晚十點左右再鎖上。江戶後期為了防犯,有些長屋在八點便緊閉門戶,不讓房客進出。由於長屋的房客大多是技匠或是沿街叫賣的小販子,碰到雨天,只能像籠中鳥,蹲在家裡跟老婆大眼望小眼。若是宴爾新婚的夫妻,四疊半大的空間,正適合你儂我儂;但若是老夫老妻,與其相對無言如坐針氈,不如冒雨跑到澡堂二樓找人下棋去,或到理髮店跟鄰居老王老張閒嗑牙。澡堂和理髮店,正是當時的社區聯誼中心,尤其是澡堂二樓,只要付些許茶費,窩一整天都無所謂。
        
        至於單身漢,通常會呼朋引伴跑到頭頭家,白吃白喝一頓,甚至乾脆呼盧喝雉起來。身份是頭頭的技匠,大凡已經脫離長屋生活,住在面向大街的商家二樓(老婆很可能正是一樓商店經營者),房間數也不只一間。
        
           
        基本上,所謂的「江戶庶民」,主要人口結構是商人與職人(技匠)。職人的職業形形色色,估計有上百種;商人則是店家與盤街販子。當時的職人,就屬木匠和泥水匠最風光了,職等相當於現代的建築師吧。也難怪,每天都有火災的話,只要學得一手木匠與泥水匠技能,走遍整個江戶都不怕沒飯吃。再說,那時候的工資不是按月計算,也沒有什麼員工雇用契約,只要做一天,當天便算一天工資給你,這也是江戶人膽敢賣狂說「身不懷隔夜錢」之因。手技好,便能當上頭頭,脫離長屋生活。
        
        沒有技能也不用緊張,只消身體健康,雙臂有力,能夠挑起一把叫賣擔子便行了。身強力壯的可以叫賣蔬菜、鮮魚、木炭、油、鹽、豆腐、刀刃、金魚,甚至是租書;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人,也可以叫賣雞毛(用在毽子板上)、詩箋或色紙(七夕節用)、浮世繪(號外新聞)等。萬一窮得連擔子也買不起,那就準備一支錐子,於清晨或傍晚沿街喊著:「吹火竹筒穿——洞——!」一定會有女人家叫你過去幫她生火。總之,只要肯幹活,就不怕會餓死。
        
        還有一種是「奉公人」,也就是雇工、店員。奉公人又分「武家奉公人」與「商家奉公人」。膝下有女兒的父母,通常會千方百計送女兒進武家當奉公人,主要是讓女兒學習武家的種種嚴謹禮數,以便將來可以嫁入好人家。江戶初期,一般庶民出身的女孩兒,是無法進武家當ㄚ頭的,中期以後,庶民人口逐漸增加,武家ㄚ頭這行業遂成為黃花閨女最吃香的出路。要不,便送到歌謠、三弦琴師傅那兒學一技之長。
        
        商家奉公人通常來自地方都市,這是因為江戶的商家大多是三重縣與滋賀縣人(「越後屋」的三井財閥正是三重縣人),鄉親們總是會攀親託熟地送家中男娃上京來打拼,期望兒子能在江戶闖出一番事業。商家奉公人雖然不愁吃穿,然而畢竟是寄人籬下,日常生活非常嚴苛,尤其是大規模的商店,奉公人數動不動就是兩三百人,想在兩三百人之間鶴立雞群,談何容易?不過,如果能夠一直升任到掌櫃職位,很可能可以獲得商店分號,自立門戶。
        
        如此,職人氣質是「今宵有酒今宵醉」,商人則是「今夕要為明日計」,而江戶庶民人口比例卻又是職人佔上風,可想而知,所謂「江戶仔氣質」,便非前者莫屬了。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修罗王可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书都想看。不过你不用上班吗?
      • 上。 这段时间较空, 所以多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