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我2008年3月探访位于福建闽西南山区的福建土楼所拍的片片,当时正值初春时节。
福建土楼又称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最初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所谓客家当然就是指客居他乡的移民,客家的先祖是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汉人,因为躲避战乱和北方蛮族的入侵而迁至福建和广东一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客家人和当地的原住民之间常起冲突,甚至酿成旷日持久的大规模血腥械斗,乃至灭门灭族的战事都时有发生。客家人毕竟是外来移民,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压迫,还在文化上被歧视和丑化,被污为“匪”,为“贼”,视客家人野蛮、未开化,被当地福建原住民称为“客仔鬼”。而客家人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压迫和歧视必然奋起抗争,不仅反唇相讥,称福建原住民为“福佬,更时有暴力冲突,从而造就了客家人彪悍好战的名声。他们互称对方为贼寇,血与火的冲突不断上演。史载,当时土客双方的日常生活已经进入军事化状态,“士农习战,人皆带剑,户尽佩刀,巨炮洋枪,视为故物,碉楼寨栅,俨若长城”。客家人损失惨重,但原住民也付出沉重代价,当时“凡土客互斗地方,皆白骨遍野,骷髅成堆”,可谓血雨腥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家人创造了土楼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因为土楼一方面易守难攻,另一方面同族同宗聚族而居也便于凝聚力量共同抵御外敌。民国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楼逐渐失去了其最初集体防卫的功能而演变为纯粹的民居,过去土楼外的血雨腥风也逐渐被土楼内客家人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淳朴敦厚,和善好客的民风所取代。土楼说土一点就相当于一个个大型的碉堡,说洋一点实际上就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
土楼有圆的,有方的,有椭圆的,有凹字型的,有半圆形的,还有八角形的;有单个独立的,也有成组的;小的直径只有十几米,大的占地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外墙厚达2.53米,直径可达77.42米,共有房间两百多间,最多时一个土楼可有数百户几千人居住;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最新的则建于2016年。客家土楼并不只位于单独一个地方,而是分布于闽西南至少5个县市内数个土楼群,共有至少46座之多。土楼也不止在闽西南客家人聚居区有,后来发现福建南部漳州的10个区县也有许多闽南人居住在土楼中,不过规模要小很多,不像客家人的土楼那么有名。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仅是福建,相邻的广东梅州、潮州也有大量土楼,总数高达2812座,遍布闽西南、粤东北的山地,并且新的发现仍在不断涌现。
这是福建土楼中有名的“四菜一汤”
这里贴出的只是我看到的众多福建土楼中很小的一部分,有兴趣的网友可在网上看到很多精美的图片,如有机会更值得亲临现场,一睹中华民族先民的这一勤劳智慧的杰作。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举办展览,形容土楼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亲临土楼后,发现这飞碟、蘑菇的形容可谓是形象又贴切。2008年7月6日,也就是在我访问的4个月后,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