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龙,真是个妙人。
http://yashalong.blog.caixin.com/archives/235362
-----------------------------------------------------------------------------
押沙龙:说说那些民国作家 (照片不贴了,在链接里)
昨天是张爱玲的纪念日,这让我想起了民国时代的作家。
今天我就随手写写对他们的感觉。
01 张爱玲:文青的反面
既然是张爱玲的纪念日,那还是从张爱玲说起吧。
最早的时候,我心里有点排斥张爱玲,觉得她的小说读起来像灰扑扑的院落,阴沉沉的天。后来读了她的随笔,觉得天啊,怎么会写的这么好。我读过的民国作家里,除了鲁迅,就数张爱玲的随笔写得好。
这才返回头来读的小说,一篇篇读完了,恍然若失。
最传神的还是这一张
张爱玲是专才。
她跟简奥斯丁一样,文字范围很窄。张爱玲只擅长描写一件事,那就是把人放在一个很压抑的环境里,然后写她们的各种无奈,各种算计。换成其他作家,到这个时候就会幽怨愤怒,或者抗议社会。可是张爱玲不会。她就是让人物很现实的找一条出路,然后活下去;有时候找不到,就灭绝掉。
而且她也只擅长描写特定阶层。见过的东西,就写的好,不熟悉的东西,就写的烂。比如那篇《小艾》,描写底层的婢女,简直是一塌糊涂。我觉得写到最后,她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
但是在张爱玲特定的领域里,她是精灵般的奇才,对人物的拿捏,到了《红楼梦》的级别。而且她跟简奥斯丁不一样,奥斯丁看东西透,但骨子里是暖的。张爱玲是极端的冷,对这个世界毫不信任,没有一点幻想。
所以我一直很奇怪,她怎么会成为那些文青的至爱呢?
真是不理解。
三毛那种算是真正的文青作家,才女看世界,浪漫走天涯。可任何浪漫的东西在张爱玲手里都会被剥蚀掉,露出生活的底色来。
要是张爱玲看过三毛的书,肯定瞧不上,可能还会夹枪带棒的说一顿:
有的女人幻想自己被所有人爱着。不要说丈夫,单凡见过面的便对她各种的好,只有婆婆和姑姐是坏的。但有时也会知道是谎,但又不敢对自己说穿了,只能不断把这快乐敷衍下去。
她不是文青的升级版,而是文青的反版。
彻骨的聪明,彻骨的冷,对人间世不动声色地轻蔑着。
02 鲁迅: 一座深渊
第二个要说的是鲁迅。
鲁迅很难讲清楚。不光别人讲不清楚,你让他自己讲,他也讲不清楚。他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话听着很深奥,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感受能力超强,但不擅长系统表达,只能凭直觉往外讲。要是鲁迅是个哲学家,系统地整理过自己的思想,把不合逻辑的地方去掉,那鲁迅就会变得很平庸。
但是他没有,就是凭直觉写出来,所以他的书没有明确的形状,就像一团神秘的火焰。
这一张最像我心目中的鲁迅,横眉冷对的那几张我觉得气氛不对
鲁迅全集我读了不止一遍。我觉得他很伟大,但是伟大在哪里呢?他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估计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他的思想也是混乱的,让他自己说也说不清。他的杂文里面很多都是吵架文章,把文坛上的人抓来骂了一小半,当者披靡,是名副其实的吵架王。
这跟伟大好像有点扯不上。
但他的文字就是有一股巨大的魅力,民国作者里头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
他的精神巨大而黑暗。不是张爱玲那种灰暗,而是黑暗,这种浓浓的黑暗里,有一种动人心魄的东西在。
他在《影的告别》里说: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他自己其实也知道没有:有他所不乐意的在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他是不愿去的。
到最后还是彷徨。
这反而是鲁迅伟大的地方。他没有轮廓,不清晰,难以捉摸,因为他是一个深渊。
所有民国作家里,他是独一无二的深渊。他有魅力,就因为他是一座深渊。
鲁迅没有代表作。
有人说《阿Q正传》超级好,有人说《祝福》超级好,我都没觉得。我觉得鲁迅没有哪篇文章是超级牛的。哪篇文章都代表不了他。所有文章凑在一起,才组成了鲁迅,深不见底。
当然,后人也替他想象出了很多东西,比如说他骨头超级硬。这种说法也是一厢情愿。他骨头是不是超级硬?没人知道,因为没有经过惨烈考验。
历史对鲁迅是仁慈的,让他一生都活的很体面。
03 胡适:坚硬的水
说到鲁迅,当然就要说到胡适。
胡适这个人,用四个字足以评价,一清如水。
为人处世也好,思想观念也好,文字也好,都是一清如水。
鲁迅不知道社会应该如何做,胡适知道得清清楚楚,特有把握。什么对,什么错,他都一套很好的标准。这个标准就算现在看,你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唯一的问题就是:世界偏偏不按他想的来。
当然你可以说,世界是错的,而胡适是对的。但这种对是无力的。
我觉得胡适最有风骨的还是这张照片
胡适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自由主义者在历史上的的命运。
他是个大好人,体体面面地站在那儿,没有什么脏心眼。胡适这一辈子活得霁月光风,干干净净,说的东西可能也都对,但他就是打动不了大多数人的心。
这就跟他的文章一样,条理清晰,文字通达,但没有动人的力量。不可能有人像迷鲁迅一样迷胡适的文章。都知道白开水有益健康,但大家就是爱喝可乐,就算胖了也喝健怡可乐。
胡适相信道理,觉得这个世界就应该讲道理。但是这个世界不是由道理组成的,而是由人组成的。他缺乏对黑暗的体验,痛苦的体验。他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不能像自己这样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
这是自由主义者的先天软肋。
胡适跟鲁迅完全是个镜像。
鲁迅的道理模糊,逻辑也是乱七八糟的。但是他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他能体验到。胡适呢?道理搞得清清楚楚,但体验不到别人的感受。他就像一个穿着燕尾服的绅士,戴着白手套,对乱糟糟的世界叹息说:做人不讲规则,跟蛮牛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位绅士的精神力量。鲁迅的骨头是不是超级硬,我们不知道。但是胡适的骨头倒真的是超级硬的。他从没有迷失方向。
他的道理、他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04 萧红:张爱玲的镜像
鲁迅和胡适是一组对比,萧红和张爱玲也是一组对比。.
张爱玲是彻骨的聪明,而萧红是彻骨的天真。在民国作家里,她应该是最天真的,孩童一样的天真。她这一辈子活得也乱七八糟,像个孩子一样。钱稀里糊涂地花,男人稀里糊涂地找,好像过了今天就不考虑明天。
张爱玲见了萧红,肯定会觉得这个人“拎不清”,“港都”。
总觉得她眼神里有种惨惨的感觉
但也正因为天真,所以萧红的小说里有一种斑斓的色彩,是成年人很难看到的。
《呼兰河传》和《生死场》都给人一种很原始的感觉,仿佛天地初开,野生的力量呼啸其中。这一点跟沈从文不一样。要论文字,当然沈从文更好,但是沈从文的《边城》太秀气了,显得有点假。
沈从文给人的感觉是离开乡土看乡土,多少带了文人怀旧的滤镜。萧红的感觉是活在乡土之中,用内部的眼睛看过去。
她老公萧军也不知道谁给的勇气,居然觉得自己的小说比老婆写的强。还是鲁迅有眼光,一眼就看出来萧红的了不起。
鲁迅临死前曾长久地看一张图片,是一个女子大步往前走的侧影,据说这个女子代表着萧红。我觉得这猜测很有可能。萧红的性格热情,有生命力,对鲁迅有特别的吸引力。
鲁迅没看过《乱世佳人》,如果看了,我总觉得鲁迅也会欣赏郝思嘉,但是会讨厌白瑞德。
05 英国人钱钟书
我觉得鲁迅也会讨厌钱钟书。
当然,钱钟书也不喜欢鲁迅。鲁迅死了以后,钱钟书还写文章讽刺过鲁迅,说这个“民族魂”临死的时候,记不起来已经背好的演说,只能挣扎着指示:我的作品……以后,不要出全集……因为……
钱钟书如果年长二十岁,很有可能会和鲁迅打笔战,不过大概率骂不过鲁迅。
不过钱钟书并不是针对鲁迅,他对谁都不客气。
我看过一篇评价钱钟书的学术文章,作者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是个特殊的作家,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极少正面评价。
确实,活着的作家里头,他正儿八经夸过谁?
是啊,你夸过谁?
在中国作家群里,钱钟书是个另类。我觉得他生错国家了,他本来应该是个英国人,坐在客厅里和毛姆一起喝点雪梨酒,说点别人的刻薄话什么的。
可他偏偏托生到了中国,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
《围城》就是一本英国范儿的书,尤其是前半部。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写过一本幽默小说《衰落》,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我觉得《围城》就很有点《衰落》的韵味。
所以《围城》这本书,很难评价。说它伟大,好像有点过了;但说它只是不错,又好像有点不足。它像一个外来物种,用本土的标准很难衡量。中国人的幽默不是这个样子的。咱们的幽默往往有勾肩搭背的热闹感,就像火锅一样。钱钟书的幽默则像拌黄瓜拌海蜇,冷冷地不动声色。
我觉得《围城》就像天外来客,不属于咱们这个世界。
说到钱钟书,顺便说一句,有人强调说不对,不是钱钟书,而是钱锺书。我觉得没有必要,咱们有谁会写汉锺离和锺楚红呢?为什么对钱钟书就要例外呢?有人说钱钟书本人反对这种简化,那你怎么知道人家汉钟离就愿意呢?
06 周作人和梁实秋
钱钟书讽刺过的人里头,有一个是周作人。
钱钟书说:除了向日葵以外,再没有比他更亲日的了。
这话说得太刻薄了,不过话说来,现在有人把周作人捧得也太过了。我觉得周作人的文章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张爱玲的散文都比他强。
民国大作家里,他是最闷的一个
周作人的文章就很像他的性格:冷,闷,涩。有韵味,但是读多了沉闷。
周作人太爱掉书袋,属于典型的书斋文字,一千字里恨不得八百字是引文,基本上是这个调调:
不佞最近翻阅《XXXX》笔记,有几则颇有趣味:
Blahblahblahblah四百字。
这种情形在西方也是有说法的,蔼理士说过:
Blahblahblahblah又干掉二百字。
日本民间传说中有类似故事:
Blahblahblahblah又是四百字。
跟鲁迅比起来,他的文章缺少生命的活力。鲁迅的文章像是血写成的,周作人的文章像是茶写成的。好处是悠远,坏处是枯寂。
梁实秋是另外一种风格。
他开了一个现代小品文的派别,后来真是泛滥成灾。
他什么话题都能拿来说一说,说猫说狗说炸酱面说豆汁,引几本书籍,插几个段子,加点人生的小情调,一篇文章就出来了。后来文化副刊的专栏作家,有一半都是实秋门下走狗。从这点看,他的影响力比周作人大得多。
这种文章好处是看得轻松愉快,缺点呢,就是看了跟没看,其实没啥区别。
07 不起标题了
最后说几句诗。
最著名的民国诗人当然是徐志摩了。
徐志摩的文字很美很纯,但是太甜腻了,看多了齁得慌。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是不是有种奶油蛋糕蘸白糖,把你甜到蛀牙的感觉?
少年人也许会喜欢徐志摩,但是成年人喜欢徐志摩,那就有点太不忌口了。
不过这倒不是说徐志摩搔首弄姿。他就是这样的人,看什么都像甜点,活在一个美好的梦幻里。
鲁迅就很讨厌徐志摩的诗,更不喜欢他的为人,怎么看他怎么像个流氓。徐志摩跟人家说过,“我的朋友鲁迅写了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但鲁迅听见他的名字就烦。徐志摩写了一首《去吧》,鲁迅看了以后心头火起,也写了一首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
这诗就是调侃徐志摩的,要我说,比徐志摩的《去吧》写的好。
郭沫若的诗是另一个极端。
徐志摩的诗是:啊呀,啊呀,啊呀!
郭沫若的诗是:哇呀呀呀呀呀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这嘴比姚晨还大,性子比哈士奇还野。
我现在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个倒霉蛋同学朗诵这首诗,底下哄堂大笑。现在人很难接受这种调门了,现在哪个诗人写这样的诗,后果不堪设想。不过这不是郭沫若的问题,而是时代变了。
单就才华来说,郭沫若还真是磐磐大才。我对比着读过三个版本的《浮士德》,郭沫若的,钱春琦的,绿原的。郭沫若翻译得最好,出类拔萃的好。
后来才给吓没了,那是另一回事。
民国时期,新诗写的最好还是艾青和冯至。艾青格局大,略有粗糙,冯至格局小,但很细腻,我觉得读起来很有里尔克的感觉。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我觉得真是难得的好。
08
还有很多有趣的民国作家,由于篇幅的缘故,这次没法讲到了。
总结几句的话,就是这几十年文体变化很大,所以现在作家和民国作家很难比较。比如说诗歌,徐志摩、郭沫若的诗现在看就挺原始的,这不是才气的问题,而是文体的进化。
在纯技巧方面,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现在的作家是强于民国年代的。但在精神视野方面,就未必了。
至少有三个作家,是很难超越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钱钟书。这倒不是说他们一定“最好”,而是他们最独特,不可复制也很难模仿。
鲁迅像一座深渊,张爱玲像一个鬼魅,钱钟书像一个外国人。
其他作家当然也很好,沈从文、老舍、曹禺都很好,但他们的好是那种正常的好,后人是可以努力赶上的。但是他们三个就不是。
这就像在南极,生活着一群快乐的企鹅,有的企鹅比别的企鹅大,比别的企鹅壮。但再大再壮也是企鹅,对吧?可是忽然从远处飘来一块冰,上面坐着三头北极熊。这就让人很迷惑了,它们从哪儿冒出来的?
但是要把这些作家都放在一个屋子,那个场景肯定也挺有意思的。
萧红敬仰地看着鲁迅。
鲁迅眼光却偷偷扫着周作人,两人目光一碰着,就马上尴尬地分开。
徐志摩凑在张爱玲身边说甜话。
张爱玲不怎么说话,冷冷打量周围人的一举一动。
胡适来晚了,见人就握手:好久不见!久仰久仰!太好了太好了。
钱钟书最后进来,咳嗽一声:我没有针对谁的意思,我是说在座的都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