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一些微妙、莫名其妙的细节

10年之约,现在还有人会信这个吗?10年,把自己封闭起来,等得40岁就花白了头发,等得都感觉自己有一百岁了,这不是傻吗?又不是王宝钏,何况还不是什么明媒正娶,是个见不得光的小三儿。这些我们都知道,我们又不傻,那它的叙事伦理怎么实现的呢?怎么能让读者认同这个故事呢?

有一种故事,是不能缩写的,它的好处就在全部,一个整体,少了其中一个词儿,恐怕都不够了。大量的空镜头描写,蒙太奇,人物各自的心绪,对话言不由衷,纠葛难言的复杂冲突,以及,意味深长欲说还休的细节。分享其中一个细节吧,看局部就知全局的成色:

妻子发现了丈夫藏在阁楼上的情书,以及情人的一些赠物,包括一绺头发。她站在阁楼上开始质问丈夫,大声读信,读完一页就往下扔一页,信纸在空中飘洒,像瀑布一样,落在地毯上。她在阁楼上坐着,坚持他如果不告诉她真相,她就跳下来。

这时已经快到傍晚了,医生坐进炉火边的扶手椅里,透过窗户看外边颤抖的玫瑰丛。

妻子问:你爱她吗?

丈夫说:不。

显然她很爱你,你会停止吗?

是的。

你会离开我吗?

当然不会。

最后妻子被引诱了下来。黎明之前,当着丈夫的面,妻子慢慢烧掉了那个女人的一切,信、头发、物品,医生看着火舌吞噬着一页页信纸,那淡金色的头发在蓝色的火焰里发出滋滋声,医生还嫌火不大,奋力地添了几锹煤,火焰在壁炉里熊熊燃烧,情人的一切很快就烧光了。。。

她是个金发姑娘。妻子说。在把羊绒围巾扔进火里之前,深深地吸了一口另一个女人气息。

我想提示一个细节,做丈夫的奋力添的那几锹煤是怎么回事?我们难以揣测丈夫此时在想什么,可能因为紧张添加了额外与自己心意相违背的动作?因为对妻子的怜爱战胜了一切?也可能是他想尽快地摆脱麻烦?或者他真的很累了,甚至困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他添了几锹煤,看着情人的牛奶般淡金色的发丝在蓝色的火焰里燃烧。

这个细节,就是那种不可说,一说即错的细节。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周日。端午。无聊。开个贴,说说读过的一些故事。也许不太准确,懒得再去翻书找原著索骥了,把它们拉出来,重温一下那些微妙的情绪 +2
    • 故事一 两把枪,为什么?
      • 当时跟一帮朋友仔细讨论,为什么要用两把枪,各种分析猜测。真想问问作者,为什么啊。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海洋,这位丈夫。。。
        • 不这样,能让你到现在还记得?
          • :)
        • 一把枪本来是属于太太的,以报背叛之仇,另一把枪本来是属于太太情人的,以报夺妻之恨。但是抽完雪茄之后,才意识到其实根源在于自己,于是只好正本清源。
          • 一把代表太太,一把代表太太的情人。是他们俩杀死了他。Make sense.
        • 朝太阳穴开枪有可能会打偏(枪后坐力,和角度的原因),两把枪可能是要确保自杀成功吧。
          • 这个不知道。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 同意,发了下帖才见你也有相同看法 +1
      • 很简单:因为他是军人,懂枪械也知道过不少用枪自杀未遂的案例,在扣动扳机前一刹那有可能因为激动/犹豫/心慌意乱等等因素导致动作有偏差,结果一枪没毙命却落下狗血一地,两手俩枪是毙命的双保险,专业意识驱其确保决绝心愿的完成... +1
      • 从表面来看, 为了突出死之决心, 死之轰轰烈烈。从内心深处看, 为了表达对妻子爱之深, 为爱而殉。小说有两条线索: 偷情和殉情。整篇似乎在描写偷情, 但真正的含义是后者。死亡是忠贞爱情的升华和终结。
        • 你说得真好。就是这种感觉!零度写作,不带作者的任何情绪,这样震撼更大。
      • 强迫症 不知道打哪边 就一起打
      • 两把枪实在是太有勇气了!这几天一直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如果两只手板机速度不一样,会不会有一支枪没来及射出?
        • 我也是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用两把枪。然后就做了各种文艺性的猜测。但是,肉友们的想法很实际——后座力:)可是这样一来,我就更想问问作者他是不是这样想的了。。。
    • 故事二 谁先走

      一个女的,要去赶赴情人之约。约会地点,高高的草丛。十年前,那个医生许诺她:十年后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家,答应我你会在下个世纪第一个新年夜来见我。我会和你一起生活。

      十年间,二人没有见过面,这个女人过着修女一般的生活。

      她到了约会地点,却发现医生的妻子在那。医生的妻子坦陈心迹,她早就发现丈夫的不对劲,摊牌的一刹那,她以为丈夫会离开家,因为她知道丈夫爱这个女的。可是,她没勇气离开丈夫,他也没勇气离开妻子。

      接着医生来了,吃惊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三个人就在那等着——她,医生,医生妻子,三个人都在等,等一个人离开。

      这个故事就这样了。好看么?有意思么?三个人的婚姻有点挤。从肉联幸福家庭随便拎一个出轨贴出来,都分分钟秒了它!

      这是爱尔兰短篇女王克莱尔·吉根的一个短篇。把故事写成小说,自有其魅力。。。

      • 人无法做出的抉择,只好交给老天来定夺。曾经有友人倾诉深陷情劫而不能自拨,无力在妻子和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于是寄希望于意外事件。男人很多时候其实很卑劣 +1
      • 来之前喝了饮料的那位,比较惨。 +1
      • 一些微妙、莫名其妙的细节

        10年之约,现在还有人会信这个吗?10年,把自己封闭起来,等得40岁就花白了头发,等得都感觉自己有一百岁了,这不是傻吗?又不是王宝钏,何况还不是什么明媒正娶,是个见不得光的小三儿。这些我们都知道,我们又不傻,那它的叙事伦理怎么实现的呢?怎么能让读者认同这个故事呢?

        有一种故事,是不能缩写的,它的好处就在全部,一个整体,少了其中一个词儿,恐怕都不够了。大量的空镜头描写,蒙太奇,人物各自的心绪,对话言不由衷,纠葛难言的复杂冲突,以及,意味深长欲说还休的细节。分享其中一个细节吧,看局部就知全局的成色:

        妻子发现了丈夫藏在阁楼上的情书,以及情人的一些赠物,包括一绺头发。她站在阁楼上开始质问丈夫,大声读信,读完一页就往下扔一页,信纸在空中飘洒,像瀑布一样,落在地毯上。她在阁楼上坐着,坚持他如果不告诉她真相,她就跳下来。

        这时已经快到傍晚了,医生坐进炉火边的扶手椅里,透过窗户看外边颤抖的玫瑰丛。

        妻子问:你爱她吗?

        丈夫说:不。

        显然她很爱你,你会停止吗?

        是的。

        你会离开我吗?

        当然不会。

        最后妻子被引诱了下来。黎明之前,当着丈夫的面,妻子慢慢烧掉了那个女人的一切,信、头发、物品,医生看着火舌吞噬着一页页信纸,那淡金色的头发在蓝色的火焰里发出滋滋声,医生还嫌火不大,奋力地添了几锹煤,火焰在壁炉里熊熊燃烧,情人的一切很快就烧光了。。。

        她是个金发姑娘。妻子说。在把羊绒围巾扔进火里之前,深深地吸了一口另一个女人气息。

        我想提示一个细节,做丈夫的奋力添的那几锹煤是怎么回事?我们难以揣测丈夫此时在想什么,可能因为紧张添加了额外与自己心意相违背的动作?因为对妻子的怜爱战胜了一切?也可能是他想尽快地摆脱麻烦?或者他真的很累了,甚至困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他添了几锹煤,看着情人的牛奶般淡金色的发丝在蓝色的火焰里燃烧。

        这个细节,就是那种不可说,一说即错的细节。

        • 妻子在旁边盯着他烧情人的信物头发,我的解读是火烧大点才能赶紧结束这个时刻的折磨。
          • 是的。看这些细节,写得多好:)
      • 三个人有点挤。戴安娜,查尔斯的梗。
      • 这才是真爱 肉联顶多算约炮😄
      • 十年那个时候也许不短,但地形地貌变化不大。现在十年回去可能地点都找不到了。 +1
        说到时间,即使在现代十年二十年看起来很长,可是转眼间也就过去了。虽然我们不可能那样精确地在某一个时候去赴约,但老同学老朋友多年之后想再续前缘的也不在少数。小说中人也不是整天啥事也不做坐等十年的,也是一天天忙忙碌碌,昏昏沉沉地度过的。只不过她有一个十年的信仰或是目标而已。最后谁离开都希望上帝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妻子已经发现了这一切,不可能容忍三人行的;丈夫已经烧毁了一切,也答应了妻子,所以再提分手,近乎儿戏。或许临行前题一首钗头凤之类以表心意;只有赴约的女子怀着希望而来,独自失望而去,几年后郁郁而终。
    • 故事三 理查德·耶茨的一种孤独

      说一个女人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顺道去看看她丈夫。她丈夫呢,得了肺结核需要隔离,住在结核病医院还是什么地方,每个月她只能去看一次。

      一路上,她就跟她的男朋友打情骂俏,对,她有丈夫,也有一个所谓的男朋友。她男朋友不断地撩她,她停不下来又觉得很厌烦。到了目的地,她下去了,给丈夫带了两本杂志,关于治疗肺结核的一些新的研究的医学杂志。

      关于那间病房,有很多细节描写,其他病人什么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床头柜上面摆着的一张照片,丈夫自己的照片。穿着那种叫什么艾森豪威尔式的皮夹克,反正就是当时很流行的那种皮夹克(你可以脑补二战时期飞行员穿的那种皮夹克),非常英俊非常意气风发的一个年龄一个场面。

      而现在的她丈夫那个形象呢,你也可以脑补,就是那种骨瘦嶙峋萎靡不振的样子,一个肺结核病人应该有的体貌特征。

      见面以后,他们就开始亲吻拥抱,当然那个亲吻是蜻蜓点水式的,贴着脸颊那种,用西人的眼光来看,就不是夫妻之间的亲吻,那也可能是避嫌吧,毕竟是一个肺结核病人嘛。

      两人的相处极其尴尬。那个男人,一直在如获至宝地去翻那本儿医学杂志,也由此可见他特别想活命,特别想要现代医学奇迹能够去拯救他,他的妻子就一直观察着他,看顾着他,想在他身上得到一种温暖,希望他能给予一种交流,但是他的注意力和情绪全放在那两本杂志上了。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那女的相当痛苦,她走的时候,出了医院,在群楼之间,放声痛哭。

      她热烈爱着的那个丈夫不见了,没有了,被疾病夺走了。她只能回到那个男朋友身边。任他一直不停地摸她的胸,那种猥亵的感觉,她聊胜于无地享受着。

      这是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中的一篇。写的是妻子的孤独,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这位病人的孤独。

      当然我们可以讨论,她男友是在她夫病前有的还是病后?如果是病前,那么说明他们的婚姻一直没有抵消这种孤独感。全书读完就知道,这是全人类的孤独,孤独症。而且无解。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实际上是说生命是可耻的。孤独是生命的正态。细细想想,不论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家人或者是钟情的对象,不论我们拥有多少资源和力量,我们可以代替他们忍受病痛的折磨吗?还是我们可以代替他们体验濒死的恐慌?
        • 故事里的那一对都缺乏起码的同理心,太过注重自己。如果妻子对丈夫的求生欲多少有些理解,或丈夫对落单的妻子多少有些怜惜,两人也许能战胜孤独。孤独的人之所以“可耻”,是因为引起孤独的原因,而非“孤独”这个后果。
          • 久病床前无孝子,妻子能坚持每月去探视传染性极强的丈夫,是有足够的同理心的。丈夫专注于求生而无视妻子的渴求,实在是因为虚弱的身体,早已被掏空了行人事的欲望。孤独本身就是自己的原因,也是自己的结果,和死亡一样。
            • 探视是行动,同理心是心理活动。行动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特定心理活动的结果。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 Yes. I remember this story, very impressive
        • 夹带私货:)
      • 最后一句点睛
      • 这个也许可以和《白菜汤》一起来理解。
        丈夫病重期间,床头摆的不是妻子的照片,而是自己年轻时最帅的照片,这一细节太重要了!可以肯定他始终是非常在意自己的,这从要杂志这一细节也看得出,他是不太相信这些大夫的,最相信的是自己。妻子的男朋友可能以前只是普通朋友,现在恐怕也只是临时的慰籍。丈夫以前虽然自恋,好歹还是依靠。眼见着丈夫并重,自己将失去终身依靠,妻子似乎应该十分的悲伤。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她的另一种悲伤:孤独的悲伤。或许就像失去了儿子的老妇人一样,她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喝完眼前还有点咸味的白菜汤。
    • 故事四和五 关于盐的两个小故事 《马太福音》里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讲:“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为什么我们是世上的盐呢?

      这是巴别尔的一个短篇。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从前俄罗斯的好作家太多了。

      这个故事是一封向组织的汇报信。说的是俄国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大批贩子从乡下把粮盐等食品用袋子背至城市贩卖,有一列满载哥萨克士兵的列车经过一个小站,小站上一堆这种小贩,哥萨克士兵把那些男的赶跑了,只剩下女人。年轻漂亮的就请进了车厢,以身体交换一个位置。有个挺体面的女人抱着娃娃请求上车,说自己只想跟远方的丈夫团聚。哥萨克们说好啊上来吧,你上来跟我们玩玩之后就不会想你的丈夫了。这时候有个人,就是写这篇报告信的那个第一人称,出来说,你们自己也都是由你们的母亲奶大的,咋这样说话呢?于是,这个女人被请进了车厢,得到了俄罗斯母亲最高级的礼遇,在角落里安全地奶孩子。这个第一人称却一晚没睡,他一直在等待婴儿的啼哭却没等着。第二天早上,他走到她跟前,从她手里抢过孩子,扯开孩子身上的布片,那里边是一包盐。

      这个第一人称开始痛斥那女人不该骗大家,女人说骗人的不是我,是我遭的那些罪。

      遭的罪?第一人称怒不可扼,开始历数所有人遭的罪:

      “可是妇人,你看看哥萨克们,他们把你抬高到了共和国劳动人民母亲的地位。你看看这两个姑娘,她们现在还在那儿哭,一夜下来,她们遭了多少罪呀。你再看看在库班麦田里种麦的我们的妻子,她们守着活寡,耗尽了女人的力气,而她们的丈夫,也都过着光棍一样的日子,人性本恶,便身不由己地强暴落到他们生活中来的姑娘……可你,他们却没有碰一下,尽管你是个坏心肠的女人,操了你也活该。再看看俄罗斯,遍体鳞伤……”

      那个女人无动于衷,说我不管你说这些大道理,你们也不是为俄罗斯着想,是为了啥啥啥。

      第一人称气坏了,说你们这种人躲在暗处像苍蝇蚊子似的叮呀咬呀,比在亮处可以真刀真枪对着干的白匪还反革命,我要代表人民处置你,就把她扔下了飞驰的列车。可那女的生命力强悍得要死,拍拍裙子继续走。于是,第一人称就开枪结束了这条耻辱的生命。

      • 故事五 屠格涅夫《白菜汤》一个农家寡妇死掉了独子,
        她却照样坐在桌子前,一勺一勺地吃着白菜汤。地主太太看见了,想到自己的小女儿死了自己难过得连别墅都不愿意去了,在城里度过了整个夏天,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她们这种人就是心肠硬。她忍不住质问她。农妇平静地说:汤里还有盐,不该被糟蹋。
        • 这是对“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图解,情感是为人的奢侈,不达到某种阙值,就毫无意义。农妇对盐巴这种稀缺资源的珍惜,不是何不食肉糜的财主太太可以领会的。
          • 有一定的道理, 但并不完全。喝汤这个细节是为了衬托她的心境, 那种超越了承受极限的无奈和悲痛, 甚于哭天喊地。农家寡妇反而平静下来, "一勺一勺地喝汤"。
            • 也是。哀莫大于心死,尤其是旧时代守寡的妇人,又失去了家中顶梁柱的独生儿子,余下的只有绝望,和死一般的人生。
        • 这个故事令人回味。
          • 嘿,其他的故事我码了那么多字,你却说这个故事令人回味。这不就是荡木说的何不食肉糜嘛。:)
            • 这个故事寓意很深刻。
        • 活着才有资格悲伤
      • 又想到了痖弦的一首诗《盐》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骆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

        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陀思妥耶夫斯基压根儿也没见过二嬷嬷。

        请问为什么上帝说我们是世上的盐?而不糖、不是水、不是粮食、不是其他必需品?

      • 尼采说就道德而言,世界是冷漠而无动于衷的,所谓善恶不过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阴影而已。于是诚实的姑娘一样会被强暴,而欺诈的婆娘却可以养尊处优。所以我们只须象汇报信的作者那样,execute 我们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伦理准则。
      • 发散思维。由故事四里的人民母亲,想到朱元璋说过: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朱元璋比哥萨克还厉害!
      • 罗生门
    • 准备买醉 +1

      At winery 

      :

      • 好啊:)我也喜欢喝酒,喝到微醺的状态最好
      • 去酒庄买醉之前,先预约好designated driver,否则警察叔叔要打小报告。
        • 刚去 trail 出出汗。
      • 这是故事吗? +1
    • 嘿,小潘,嘿,金莲。聊聊《水浒》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1

      现代社会基本上已经为潘金莲翻案了,影视剧常常是把金莲改编为“深情、忧郁”的形象,有利于铺展情节,娱乐性会比较强。但是小说原著要高明得多。

      小说中的小潘,没什么文化,没见过什么世面,眼界小,心眼也儿,嘴碎,得理不饶人,无理争三分,不仅背地里还明着损人。在宽容、平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人的伤害性很大,往往是伤害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人,你还不能他把怎么样。因为他并没有公然地强烈地攻击与伤害,有时候还跟你说些体己的话,多亲切似的。在水浒那样的环境里,她能伤害的就是武大了。

      小说24-26回,是个向心型的故事,武大、武二,小潘,西门都在一个命运节点上聚在一起,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话说,武二把大虫捶扁了,被阳谷县知县举了个步兵都头,在街上撞见他哥。武大拉他归家,见了小潘。那妇人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么段对话。小说里在每句话前面,都加提示语,“妇人道”,“武松道”。那时候没有现代标点,没有自由分段,必得加提示语才不致混淆。我去掉那些“妇人道”、“武松道”,置换为现代标点和自由分段,便是这样:

        那妇人脸上堆下笑来问武松道:“叔叔来这里几日了?”
        “到此间十数日了。”
        “叔叔在那里安歇?”
        “胡乱权在县衙里安歇。”
        “叔叔,恁地时却不便当。”
        “独自一身,容易料理。早晚自有土兵伏侍。”
        “那等人伏侍叔叔,怎地顾管得到。何不搬来家里住?早晚要些汤水吃时,奴家亲自安排与叔叔吃,不强似这伙腌臜人安排饮食。叔叔便吃口清汤,也放心得下。”
        “深谢嫂嫂。”
        “莫不别处有婶婶?可取来厮会也好。”
        “武二并不曾婚娶。”
        “叔叔青春多少?”
        “虚度二十五岁。”
        “长奴三岁。叔叔,今番从那里来?”
        “在沧州住了一年有馀,只想哥哥在清河县住,不想却搬在这里。”
        “一言难尽!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清河县里住不得,搬来这里。若得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
        “家兄从来本分,不似武二撒泼。”
        “怎地这般颠倒说!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这般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的人。”

      这段对话,简洁到了只有对话。整个场景,人物各自的心理和背景,都在对话里碰撞出来了。海明威的对话,也就这水平。

      刚开始见面,小潘不得不收着,小心肝又扑通扑通地瞎激动,抑制不住地想把武二的情况摸清楚,就说了些特别客气贴心的话,其实是一句赶一句地套,三五两下就摸清了武二不仅没有婚配,还没有踏实的住处。小潘就找了非常合适的理由来说服武二搬到家里来住。问年龄那一句特别有意思,说“长奴三岁”,多么自然地拉近了某种距离。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

      小潘自从见着武二,就想跟他有实质性突破。过了一月有余,终于找着机会,把武大赶出去做买卖,自己在家置办了些酒肉。那时冬日,下雪天。她还专门去武二房里“簇了一盆炭火”,准备着实撩他一下,不信他不动情。然后,小说来了这么一句情景,写她去门前观望等候:

      [ 那妇人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看那大雪。]

      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个意象特别美。涉及小潘的前后所有文字,唯此一处,小潘是美的。

      还含有一丝宿命的味道。

      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看那大雪。希冀等待,又前途未卜。紧接着的还有几句诗赋,说那万里彤云密布,琼花片片飞舞。剡溪当此际,冻住子猷船。顷刻楼台如玉,江山银色相连。飞琼撒粉漫遥天。当时吕蒙正,窑内叹无钱。

      几句诗赋虽然是习惯性的,却给这意象来了个无限延展的时空背景。空寂茫茫,个体的凄然就自然叙说出来了。每次读到此处都要赞叹一遍,真是神来之笔。

      之后,武松在雪地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了。妇人揭起帘子,陪着笑脸迎接。
      然后,就出事了,武二翻脸了。后面的故事就变了。不归路了。
      武二就成了前路上的煞星了。
      跟西门庆欢娱,似乎是挣开了那锁闭的命运。奈何命运中安排了个武二郎。
      她不过是被命运制伏。命运之手就是武二。从某种程度来说,武二也只不过扮演了命运既定的角色。

      • 读得真细致,可以挥发开来,写出洋洋洒洒整整一篇论文了。书要读成这样才好玩
        • 多少人为此写了多少文章啊
          •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二十年算一轮,至少有五六代千千万万人凭着水浒做了教授学者,再多一片好论文不为过。
      • 👍。
        • 红楼、水浒,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 今年年初又各读了一遍
          • 年少时读红楼梦,读了几次都读不下去。后来忙着糊口,就忘了这事。倒是上大学时读过多遍围城,幽默文字,练达人情,不忍释卷。
            • 围城也可以反复阅读。
      • 评论很精彩, 为何不单独开一帖? 这句 [ 那妇人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看那大雪], 类似屠格涅夫的白菜汤里"农家寡妇死掉了独子。。。一勺一勺地吃着白菜汤", 描写的是心境。
        • 不了,贴在这里就好,喜欢的人看一眼就行。
          • 不和自己周旋了?改读小说了?:)
            • 一直都是小说读者,回归本原, 仍是与自己周旋:)
      • Cc批《水浒》
      • 赞👍 我喜欢都有对话的小说,不喜欢那种大段大段描写的
        • 小说中的对话最难写了。要写的耐嚼真不容易。
          • 中国古代小说中大都是这种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多,而且大多是一些诗词歌赋之类的套路。对话又以红楼为最高境界,生动而细腻。
            • 19世纪英国小说也是大段大段的对话, 呼啸山庄中的对话还带着方言, 读起来很累。中外都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