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像香港电影一样的生活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香港被称为购物者的天堂,观光者的乐园,其经济的富庶、旅游业的兴旺,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香港又是娱乐业发达的梦之都。亚洲四小龙中,只有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香港年产100来部电影,拥有170多家电影院线,全年观众高达6,000万人次,从这几个概略的数字,不难看出香港是一座鲜明的声色城市。当然,你可以说它是声色犬马,也可以说它是活色生香。作为现实生活投射的香港电影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了香港的经济生活、消费习惯和香港人文化观念上的集体无意识。
  
   一 快餐消费心理
  
    香港电影工业从腹地窄小、人口有限的香港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华人乃至全世界最受大众欢迎的通俗娱乐,究其根本在于香港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指向。
    作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的香港,走进戏院的观众,多数人都是为了娱乐消遣,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欣赏艺术,接受熏陶。由于小市民趣味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很大,促使一些制片商和电影机构(比如嘉禾、永高、永盛、银都机构、邵氏兄弟等)越来越倾向于单纯追求票房价值,制作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内容无聊、胡闹搞笑、低级庸俗的商业片。于是八十年代末以来,香港电影一度形成了竞拍赌片、鬼片、三级片的高潮,这种缺乏文化养分的商业片就象那些千篇一律的盒饭一样,充斥着很多重复的桥段和笑料,可是香港电影依然乐此不疲。
    香港电影在更多的时候显得讲求时效,无论是拍片的速度和观众的心态都表现出了香港的快餐主义文化症候: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香港,城市节奏、工作效率都很快,每个人都被高速运转的生活所裹挟,就连看一场电影也要在90分钟之内解决(港片一般都是90分钟的长度)。一切就象电影《重庆森林》里晃动的镜头一样,电影里“容易过期的凤梨罐头”也表征着时间所给人的压迫感,难怪电影《东邪西毒》会有那样一个充满了哲学意味的英文名:AshofTime(时间的灰烬)。
    这又让我想到了“无脚鸟”(《阿飞正传》),电影里荣少说:“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这其实就是香港人生活状态的象征:在商业文化侵染很重的香港,他们没有信仰,于是需要偶像,通过消费一个个虚幻的偶像来获得一种信仰上的替代性满足,这就是一种无根的精神状态(无脚鸟),他们只有通过不停的消费来谋杀时间。于是时间既是“1963年4月16日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阿飞正传》),也是至尊宝希望的“一万年”,更是Ash of Time。
  
   二 低层草根情怀
  
    在港片中,表现小人物、小市民生活形态的影片占了多数。香港电影它可以赞扬爱情、亲情、友情等感情,但它绝不喜欢太过于严肃和哲学的话题,即使是严肃话题,香港电影也喜欢以一种搞笑、低级趣味的方式来表现。这种香港本身的地域人文文化局限也许就是香港电影始终无法走出亚洲,在国际影坛上扬名立万的原因吧。陈果的“香港三部曲”就是对一些香港社会底层的问题的袒露和思考,有很深的人文思考,然而也屡次从国际性的电影节上铩羽而归。从低层小人物的卑微出发,来见证香港的兴衰的影片还有陈可辛的《金鸡》,影片被誉为拍出了香港版的《阿甘正传》:香港25年兴衰变迁“碰巧”都在一个妓女的眼里重演,种种荒唐事,让人在大笑过后,心里还留一丝牵挂。
    “两周一成”(周润发的枪战动作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龙的诙谐功夫片)反映了香港电影业的鼎盛,其时也是香港经济的繁荣期。香港的电影娱乐事业给很多家境平寒敢于奋斗的少年提供了机会。李小龙、周润发、周星驰都是从一个小学徒小职员成长为天皇巨星的,他们身上体现着典型的香港精神。王晶,这个做过编剧、导演、监制的胖子,他的电影定位十分准确,他要做的就是香港和华语市场,商业就商业,低俗就低俗,甚至哪怕是庸俗低级到色情也无所谓。而香港人就是喜欢消费那种被“小资”贬为趣味粗鄙的东西。电影《花样年华》里,风姿绰约的张曼玉换上旗袍,妖娆地下楼,也不过也是去路边的面摊买面条而已,这又高雅到哪里去了呢?王家卫其实是深得香港精神三味的,电影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说到底其实都是很生活化的,这就是香港电影。
    很多自以为比一般大众更懂电影的人,总爱在电影里寻找微言大义,将电影当作一本哲学教科书。然而波德威尔告诉我们,电影的功用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人快乐,让人轻松。就是这个老外,遍访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录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院派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香港电影的秘密》,[美]大卫·波德威尔着,海南出版社2003年3月版,35.00元)
  
   三 集体无意识的文化
  
    “我名叫做麦兜兜,我阿妈叫麦太太……我最喜欢吃麻油鸡,我最喜爱吃鸡屁屁,一起吃鸡一起来歌唱”,一部《麦兜的故事》投射了生活在香港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资质平平、相貌平平、右眼长着可爱胎记的的小猪麦兜陪着是港人走过了许多许多的艰辛和磨难,“大难不死,必有锅粥”,这种香港人的草根精神激励着港人奋发图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一部现代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香港发展史的缩影。《食神》、《满汉全席》既是娱乐电影,也是香港饮食文化的写真;无厘头电影体现出的通俗性、颠覆性、市俗性、反智性则表达了香港人的社会生活模式和行为取向;豪气万丈的小马哥变成了赤膊染发的古惑仔(古惑仔系列电影)则显示了时代的演进……
    金融危机过去几年了,香港经济在逐步恢复元气。陈果、王家卫、杨凡、关锦鹏、杜琪峰们用自己的特色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将香港的商业电影玩味出独特的艺术视角,从而用自己的努力为香港文化写上了浓重的一笔颜色,也使人们认识到香港文化虽然出自市井商圈却独有一番风景韵味。吴宇森、徐克、王晶之后,又有杜琪峰、马伟豪、尔东升、刘伟强、谷德昭、罗志良等人在成长,这些名字或许意味着香港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在香港的街头,无论是旺角还是湾仔中环广场,你都会很很多人察肩而过,基本上你无从知道他的故事,在当代的香港生活中,什么才是香港生活的象征?是无脚鸟的感慨?是一把永远也打不完子弹的手枪?是胸口的一颗朱砂痣?是古惑仔手里的那把西瓜刀?是赌桌上的一堆筹码?还是对着毛巾说你为什么还在流泪?所有这些,也许你都可以从香港电影中寻找线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像香港电影一样的生活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香港被称为购物者的天堂,观光者的乐园,其经济的富庶、旅游业的兴旺,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香港又是娱乐业发达的梦之都。亚洲四小龙中,只有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香港年产100来部电影,拥有170多家电影院线,全年观众高达6,000万人次,从这几个概略的数字,不难看出香港是一座鲜明的声色城市。当然,你可以说它是声色犬马,也可以说它是活色生香。作为现实生活投射的香港电影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了香港的经济生活、消费习惯和香港人文化观念上的集体无意识。
      
       一 快餐消费心理
      
        香港电影工业从腹地窄小、人口有限的香港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华人乃至全世界最受大众欢迎的通俗娱乐,究其根本在于香港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指向。
        作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的香港,走进戏院的观众,多数人都是为了娱乐消遣,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欣赏艺术,接受熏陶。由于小市民趣味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很大,促使一些制片商和电影机构(比如嘉禾、永高、永盛、银都机构、邵氏兄弟等)越来越倾向于单纯追求票房价值,制作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内容无聊、胡闹搞笑、低级庸俗的商业片。于是八十年代末以来,香港电影一度形成了竞拍赌片、鬼片、三级片的高潮,这种缺乏文化养分的商业片就象那些千篇一律的盒饭一样,充斥着很多重复的桥段和笑料,可是香港电影依然乐此不疲。
        香港电影在更多的时候显得讲求时效,无论是拍片的速度和观众的心态都表现出了香港的快餐主义文化症候: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香港,城市节奏、工作效率都很快,每个人都被高速运转的生活所裹挟,就连看一场电影也要在90分钟之内解决(港片一般都是90分钟的长度)。一切就象电影《重庆森林》里晃动的镜头一样,电影里“容易过期的凤梨罐头”也表征着时间所给人的压迫感,难怪电影《东邪西毒》会有那样一个充满了哲学意味的英文名:AshofTime(时间的灰烬)。
        这又让我想到了“无脚鸟”(《阿飞正传》),电影里荣少说:“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这其实就是香港人生活状态的象征:在商业文化侵染很重的香港,他们没有信仰,于是需要偶像,通过消费一个个虚幻的偶像来获得一种信仰上的替代性满足,这就是一种无根的精神状态(无脚鸟),他们只有通过不停的消费来谋杀时间。于是时间既是“1963年4月16日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阿飞正传》),也是至尊宝希望的“一万年”,更是Ash of Time。
      
       二 低层草根情怀
      
        在港片中,表现小人物、小市民生活形态的影片占了多数。香港电影它可以赞扬爱情、亲情、友情等感情,但它绝不喜欢太过于严肃和哲学的话题,即使是严肃话题,香港电影也喜欢以一种搞笑、低级趣味的方式来表现。这种香港本身的地域人文文化局限也许就是香港电影始终无法走出亚洲,在国际影坛上扬名立万的原因吧。陈果的“香港三部曲”就是对一些香港社会底层的问题的袒露和思考,有很深的人文思考,然而也屡次从国际性的电影节上铩羽而归。从低层小人物的卑微出发,来见证香港的兴衰的影片还有陈可辛的《金鸡》,影片被誉为拍出了香港版的《阿甘正传》:香港25年兴衰变迁“碰巧”都在一个妓女的眼里重演,种种荒唐事,让人在大笑过后,心里还留一丝牵挂。
        “两周一成”(周润发的枪战动作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龙的诙谐功夫片)反映了香港电影业的鼎盛,其时也是香港经济的繁荣期。香港的电影娱乐事业给很多家境平寒敢于奋斗的少年提供了机会。李小龙、周润发、周星驰都是从一个小学徒小职员成长为天皇巨星的,他们身上体现着典型的香港精神。王晶,这个做过编剧、导演、监制的胖子,他的电影定位十分准确,他要做的就是香港和华语市场,商业就商业,低俗就低俗,甚至哪怕是庸俗低级到色情也无所谓。而香港人就是喜欢消费那种被“小资”贬为趣味粗鄙的东西。电影《花样年华》里,风姿绰约的张曼玉换上旗袍,妖娆地下楼,也不过也是去路边的面摊买面条而已,这又高雅到哪里去了呢?王家卫其实是深得香港精神三味的,电影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说到底其实都是很生活化的,这就是香港电影。
        很多自以为比一般大众更懂电影的人,总爱在电影里寻找微言大义,将电影当作一本哲学教科书。然而波德威尔告诉我们,电影的功用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人快乐,让人轻松。就是这个老外,遍访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录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院派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香港电影的秘密》,[美]大卫·波德威尔着,海南出版社2003年3月版,35.00元)
      
       三 集体无意识的文化
      
        “我名叫做麦兜兜,我阿妈叫麦太太……我最喜欢吃麻油鸡,我最喜爱吃鸡屁屁,一起吃鸡一起来歌唱”,一部《麦兜的故事》投射了生活在香港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资质平平、相貌平平、右眼长着可爱胎记的的小猪麦兜陪着是港人走过了许多许多的艰辛和磨难,“大难不死,必有锅粥”,这种香港人的草根精神激励着港人奋发图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一部现代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香港发展史的缩影。《食神》、《满汉全席》既是娱乐电影,也是香港饮食文化的写真;无厘头电影体现出的通俗性、颠覆性、市俗性、反智性则表达了香港人的社会生活模式和行为取向;豪气万丈的小马哥变成了赤膊染发的古惑仔(古惑仔系列电影)则显示了时代的演进……
        金融危机过去几年了,香港经济在逐步恢复元气。陈果、王家卫、杨凡、关锦鹏、杜琪峰们用自己的特色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将香港的商业电影玩味出独特的艺术视角,从而用自己的努力为香港文化写上了浓重的一笔颜色,也使人们认识到香港文化虽然出自市井商圈却独有一番风景韵味。吴宇森、徐克、王晶之后,又有杜琪峰、马伟豪、尔东升、刘伟强、谷德昭、罗志良等人在成长,这些名字或许意味着香港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在香港的街头,无论是旺角还是湾仔中环广场,你都会很很多人察肩而过,基本上你无从知道他的故事,在当代的香港生活中,什么才是香港生活的象征?是无脚鸟的感慨?是一把永远也打不完子弹的手枪?是胸口的一颗朱砂痣?是古惑仔手里的那把西瓜刀?是赌桌上的一堆筹码?还是对着毛巾说你为什么还在流泪?所有这些,也许你都可以从香港电影中寻找线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陈果 is my favorite film director from H.K.
    • 鬼佬對中國人喜歡大呼小叫的印象﹐可能很多也是從香港電影裡來的吧。
      • 電影裡, 鬼佬 always 大呼小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