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ZT: 女游击队长的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以前说过,我不喜欢当代人做当代史。原因是牵扯到太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利害关系。即使才高八斗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碰到个人恩怨的情况下,也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在《史记》里把和自己有仇的汉武帝写的全无一点是处。

所以,这部《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本拟写到清朝结束为止。民国虽然已经是前朝,而且可写的英雄女性不计其数,但是毕竟还是离的近了些,很多事情还没有盖棺定论。但是最近复读民国历史,对于那个风云际会的动荡年代感触良多。整个民国时代,中国一方面要摆脱几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而这两者并不是相辅相成,反而在大多数时间里表现出的是矛盾和冲突。正所谓,夷狄迫于四境,中国不绝如线。这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终于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挽歌,实在是中国的大幸。然而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如果没有前后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流血牺牲,中国又哪里能够有今天的复兴?而在这段历史中,最为艰苦卓绝的无过于抗日战争。

在宋朝到抗日战争前漫长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一旦遭到异族入侵,往往不是国君被虏,便是江山易主。最好的结局也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抗日战争实在是中国一千多年来第一次完全彻底的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而籍由抗日战争,本来四分五裂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起来。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融合终于完成。

中国人是最注重历史的。中国的历史典籍是世界上最完备的。然而中国人又是最容易忘却历史的。九一八,七七这些日子早已不再为习惯了和平的人们看重。而那些铭刻在这些日子里的英雄的名字更在时间的消磨中淡去了。

所以我虽然不喜欢当代人做当代史,但还是忍不住要打破自己的规矩。为这这场伟大的民族抵抗运动中诞生的女中豪杰们作一些文字。

这些巾帼英雄中的一位,叫做李林。

李林原名叫做什么已经不可考。1916年她出生在福建龙溪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两三岁上,由于生活所迫,父母不得不将她卖给一个姓李的华侨。华侨给她改名叫李秀若。她的童年时代是随着在南洋经营杂货的养父母在爪哇(印度尼西亚)度过的。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唯一的资产不过是前面开着杂货铺后面住人的两间土房而已。当时爪哇是荷兰殖民地。当地土著和华侨非常受歧视,而华侨犹甚。荷兰人对华侨看不起之中又非常害怕他们会起来造反,因此历史上对华侨展开过几次大屠杀。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荷兰人对于不断增长的华侨人口只好加以种种歧视性的限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秀若很小就懂得了什么叫做民族压迫。她经常想为什么中国人老是受人欺压,为什么不能团结,萌生了反抗的念头。她对祖国也充满了好奇,非常想回到祖国去。或许,她认为回到祖国就不会再被外国人欺压了。

秀若虽然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她后来的归国并不是像某些特定时代的宣传作品所说的那样是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之下毅然归赴国难。她归国时仅仅十四岁而已。不论她当时有多么崇高的主观动机,她还是不具备独立生活和行动能力的。秀若回到祖国完全是由于家中一件意外的纠纷。秀若的养父在这一年又娶了一个女人。秀若的养母气愤不过,和她的养父大吵大闹了一顿后就带着秀若回到了故乡。如果没有这一件事,相信李林的人生道路会有不同吧。由于是华侨子弟,她进了由华侨巨子陈嘉庚先生主办的厦门集美学校。在学校里,她的体育天赋开始展露出来,成了学校篮球队的成员,经常代表学校出去参加比赛。她也喜欢音乐和文学,口琴吹得很好,曾经立志要当文学家。

但是这段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秀若回国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仅仅几天时间,日寇就侵占了整个东北,进逼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对于在殖民地饱受过歧视的秀若来说,这种危机感更加鲜明和强烈。从集美学校毕业后,秀若进入杭州女中读高中。1935年春,秀若慕名进入蔡元培创立的上海爱国女中就读。她在爱国女中时仍然象在集美学校一样爱好体育,不但打篮球还是游泳健将和铁饼运动员。长期的刻苦锻炼让她练出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再加上她不爱涂脂抹粉,穿男装,头发也剪成男式,她成了爱国女中相当出名的“假小子”。

秀若的性格豪爽。她从厦门到上海前后,她的养母去世了。养母去世时只给她留下一些首饰。她只好靠不断典当这些首饰来维持生活。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她仍然不时接济比她更困难的同学。由于她待人真诚无忌。有一次竟上了大当,当时有个管理女生宿舍的女工,经常替她和其他同学买东西。为了感谢她,秀若有一次当着她的面打开自己的箱子拿出一段衣料送给她。可是,这个女工的丈夫是个无业流氓,他利用妻子管理宿舍之便,趁秀若等六个女生熟睡之际,用蒙药熏醉了她们,随即打开她们的箱子将财物盗窃一空。从此,秀若也发生了经济困难。但是秀若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性格也没有改变,依旧助人为乐。

当时上海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外国列强在中国的殖民中心之一。秀若进入爱国女中后和当时的许多爱国青年一样,受左翼进步思潮的影响很大。结识了同在爱国女中就读的地下党共青团员胡文新。自从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迁至江西中央苏区之后,上海的地下党,只有文委系统尚保留的较完整。文委下面有文总和各个“联”(社联、左联、教联、学联), “联”是左倾群众组织。党员按“联”成立支部。1935年7月,“社联”(社会科学者联盟)党团改组,成员为陈处泰、李几夫、胡乔木和陈延庆四人。陈延庆当时在复旦大学读书,他直接领导复旦社联支部,而胡文新是爱国女中最早的社联成员,也属复旦支部领导。在胡文新的影响下,秀若的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成员。

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一二&#8226\;九”爱国学生运动。秀若这时已经被选入爱国女中的学生自治会。根据党的指示,她组织并领导了爱国女中的学生投入了全市性的声援“一二&#8226\;九”运动的行动。1935年12月20日,在地下党领导下的学联组织了上海大中学生向国民党市政府请愿,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躲起来不肯出面,由教育局长潘公展出来应付,他不得不签字表示同意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的正义要求。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秀若从此更加积极的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2月,秀若加入了由社联演变而来的“抗日救国青年团”。 同年暑期,秀若参加了上海学联组织的大中学生暑期抗日宣传团,以话剧、歌唱等形式间群众宣传抗日。宣传团沿着沪杭铁路来到松江县。国民党松江县党部和县政府下令禁止置传活动。这时秀若的演讲天赋第一次表现出来。她挺身跳上台阶高声向群众宣传 “同胞们,老乡们,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们的东北,我们的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为什么政府还不准宣传抗日,为什么卖国有赏,爱国有
罪?”她讲得激昂慷慨,声泪俱下,群众听得热泪盈眶。国民党军政特务们见之十分恐慌,就把秀若等人用武力强行拉上火车,押回上海。

秀若积极宣传抗日的行动引起了学校方面的恐慌。于是这个名字叫作“爱国女中”的学校的校方放出空气要开除秀若和其他几名抗日积极分子。



1937年9月,日军攻到大同城下。9月11日,国军放弃大同,开始撤离。遵照组织命令,李林随工委一起撤向太原。一路上,李林目睹逃难百姓的惨状只觉悲愤满怀。走到阳明堡,她再也忍耐不住,坚决不肯再撤,一定要再出雁门关和日军交锋。

这时他们正巧碰上了到雁北开展工作的中央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和牺盟雁北游击司令部的赵仲池、梁雷等人。李林坚决要求返回雁北。开始赵仲池等考虑到她是个女同志,到前线去不方便,劝她回太原。但她态度坚决,一再要求,最后只好同意了。她要了一支晋造三八式步枪背着,随着晋绥边工委再出雁门关,来到了平鲁县。

平鲁县当时已经是对敌的前线。在日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阎锡山委派的当地官员已经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了。在这个时刻,在滚滚向南的逃难人流中竟然有一支向北的队伍,而且其中还有一位女战士,这自然在人心惶惶的平鲁引起了轰动。老百姓听到消息,纷纷涌向县政府大院想要看看这批人。李林等人看到这个形势,立即因势利导,召开了群众大会。由于是临时组织,李林找了一条凳子站上去就开始发表演讲。她说道:“父老兄弟姐妹们,日本人欺侮到我们的家乡来啦!咱们怎么办?当亡国奴?不?咱们誓死不当亡国奴!现在,共产党、八路军来啦,来领导咱们老百姓自己起来打日本,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讲到末尾,她说: “你们问我怎么办?我要打日本,我还有我手里的枪呀!”说着,就把手里的枪举了起来。

今天习惯了和平生活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话相当平淡,有些人甚至会批评说这是堆砌口号。但在当时却的的确确打动了听众的心。尤其是当听众发现这个慷慨激昂的战士竟是一个“花木兰”之后,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了起来。

在李林的鼓动下,雁北地区的抗日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到这年11月,八路军120师和宋时轮支队在晋西北连战连捷。趁着这个有利时机,李林在偏关县一带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后来正式编制为“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王零余任队长,李林任政治主任。李林从此开始了她短暂但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

游击队成立不久的1938年3月初,李林打了平生第一仗。当时日军动用一万多人对晋西北的根据地发动扫荡。李林率领刚成立的游击队随晋绥特委(特别工作委员会后改地委)向北转移途中在偏关附近与内蒙古汉奸李守信的部队遭遇,打了一个遭遇战。这一仗来的出乎意料,初次上阵的李林率领游击队勇猛冲杀,摆脱了敌人的阻截。但是手下的游击队有近一半人被打散了,偏关县长梁雷率领的县机关部队也被敌人包围。在突围中梁雷牺牲了。

李林痛定思痛,决定让王零余带领游击队余部先去平鲁与友军会合,自己则留下召集被打散的游击队员和机关人员。这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李林在当地又已经小有名气,目标相当大,开始大家都不同意。但是在李林的一再坚持下,还是让她一个人留下了。之后,李林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寻找失散的战友。要知道,所谓“兵败如山倒”,中国历史上历次起义的领袖有很多就是在兵败后被自己以前的战友出卖的。但是李林对此并不害怕,在她的努力下,被打散的游击队员纷纷归队,游击队又一次组织了起来。不久,八路军120师回援雁北,一举夺回了被日寇侵占的七座县城。李林指挥游击队配合主力夺回了偏关县城。游击队再入偏关城,担任政治主任的李林从此被称作“李政委”。

1938年5月,李林受命北上,率领游击队协同主力挺进绥远(今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开辟绥南根据地。途经威远堡时与敌军遭遇,李林亲自率领30多名战士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前进。在经过右玉田成村的时候发现了敌人在此驻有一个骑兵中队。李林当机立断,不管众寡悬殊,利用敌人尚未察觉的有利条件对敌人发动突击,一战将敌军击溃。是役缴获了一百多匹战马。战斗过后战士全部骑上了马,步兵变成了骑兵,从容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李林能够在敌军重重围困之下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一战成功,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虽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这次战斗之后,李林作为“女游击队长”的名声开始在雁北的广大地区传播了开来。

得到了大量战马后,正好队长王零余原来是东北军的骑兵军官,于是上级决定将游击队改编为正式的八路军120师独立6支队骑兵营,王零余任队长,李林任教导员。当时晋绥边区敌我交错的形势已经形成,战斗极为频繁。生长在南洋的李林过去从没有见过马,这时却要指挥骑兵作战,困难是相当多的。例如学会马上作战就是一个大难题。但是李林不甘示弱,经过短期训练,就连最烈的马见了她也俯首帖耳。从过去的经验中,李林认识到军队训练的重要性,因此一有空隙就以身作则带领大家练兵。

李林对待战士如同自己的亲人。不但吃住都和战士们在一起,战斗练兵之余还给战士们讲授文化知识,缝补战士们的衣服。战士们有了什么问题,立刻就为他们解决。她作战时身先士卒,深得战士们的敬佩。有些新兵打仗胆子小,老兵就鼓励他们说:“你看咱们的教导员,别看是个女同志,年纪那么轻,打起仗来谁能比?冒着烟的手榴弹掉在跟前,她也敢拾起来丢还给敌人。”在李林的带动下,部队的战斗力很快有了提高。

1938年7月,李林受命率骑兵营护送绥南工作团北上,待工作团完成任务后再掩护工作团返回雁北右玉县。李林率骑兵营一日行军140里,向北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将工作团送到绥南。为了配合工作团行动,随即向东一昼夜行军200里,赶到位于大同附近的长流水敌人据点,一举歼灭了这个据点的敌人。待敌人的主力收缩到大同附近,李林马上又退回绥南,护送工作团南下。在南下途中,李林又率骑兵营突击了平绥路上的红沙坝车站,消灭了驻守在这里的敌人。兵法有云“趋百里而争利者,必蹶上将军。”李林长途奔袭早不止百里,不但没有损失上将,反而连战皆捷。尤其是攻打大同的一役,敌人重兵在侧,只半小时便解决战斗全身而退,对敌人的心理震撼是极大的。此役之后,李林名震晋绥两省,她的英勇事迹被当时的新闻界广为传播。日寇对她又恨又怕,出重金悬赏她的头颅。赏格是不论死活,李林的体重多少就赏给同样重量的钞票和白银。

正当李林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日寇对她的首级的赏格越来越高,民间关于她骁勇善战的故事传说越来越多的时候,上级却决定将她调离骑兵营,改任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地方工作。这个决定是120师政委关向应亲自做出的。这个决定自然是爱护她,多半还是怕她万一在战场上有什么差池不好交待。但是历史的诡吊也往往就在这里体现出来。非常想要保护的东西,放在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却往往最容易失去。李林是这个情况,十二年后的毛岸英也是这个情况。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1940年4月,日军纠集一万二千余人对晋绥边区发动了第九次大扫荡。当时边区地委,专署机关驻扎在朔县乱道沟,吴家马营一带。当时刚刚赶走了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工作百废待兴,基层干部奇缺。因此地委和专署打破常规,冒险将各村的干部学员集中起来训练,开办了青训班,工训班,农训班,妇训班等等,共有五百多人。这些人大都既无战斗经验也无武器。等得到消息,敌人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当时负责保护机关的只有一个步兵营和地委直属的政卫连。兵力相差实在过于悬殊,于是决定所有人员撤向尚无敌情的平鲁方向由地委军事部长姜胜负责突围的总指挥。

兵法有云“围师必阕”,意思是实施包围一定要让对手认为有路可逃。日寇其实是故意在平鲁方向留下空缺,引诱被围的机关部队上钩。做出撤向平鲁的决定正中了日寇的圈套。

这场突围战斗指挥的相当混乱。决定突围后,负责保卫的步兵营只顾自己向前冲,占领制高点。但是等到突破包围圈,冲上山坡停下来一看,机关和群众由于行动缓慢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中间已经被敌人以重兵阻断。步兵营连忙回兵救援连突了几次不但无法突破敌人的封锁,而自己也有被源源而来的敌军包围的危险。营长康庄不得不下令撤退。陷在包围圈里的大队人马只剩下一个政卫连保护。

这时包围圈中的大队人马碰到了两个从山上下来的老乡。于是跟他们打听情况。据这两人说,西北面的山上不但没有敌人而且还有八路军。这个消息让大家放松了警惕。以为山上的部队就是先头突出去的步兵营。于是部队放心的向山上撤去。幸亏负责后卫的李林比较持重,派尖兵班上山侦察,刚一上山就和敌人交上了火,被敌人打了埋伏,被迫撤入东平太村。这才想起那两个“老乡”可能是汉奸。

陷在包围圈中没有战斗经验的机关干部和训练班学员一听到枪声就乱了套。和东平太村的老乡混在一起乱跑,伤亡很大。正在危急之时,李林向负责指挥突围的姜胜建议由她率领政卫连的一个排的骑兵向东冲锋,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政卫连主力保护机关向西突围。 姜胜同意了计划,但是却不同意李林冒险。李林不管这一套,带了骑兵排就径自开始冲锋了。

此后的事情发展过程相当混乱不清。在各种不同时代的回忆录和文件中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如下:

李林带领二十几个人骑马向东突击。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李林故意站在马蹬上,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发现有人突围果然集中火力向她们射击。有数名战士负伤落马。但是李林居然奇迹般的毫发无损。在李林的带领下,她们很快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冲出了包围圈。但是冲出包围后,李林发现敌人没有跟过来,仍然把主要目标锁定在机关和群众身上。于是李林带领战士们回身再次杀入敌阵。这一次,敌人的主力被她吸引住了,放弃了机关,开始围追李林她们。姜胜等人这才得以突围。

李林率领战士们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向远方。随着时间的流逝,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得倒在了敌人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之下。待冲上小郭家窑村后的荫凉山时,李林身边的战士已经全部牺牲。李林的手臂,大腿,胸脯也中了弹。她的战马也中弹而死。李林挣扎到山头,以一个小庙的断墙为依托向敌人射击。鏖战良久,李林不幸又腹部连中三弹。但是她仍然支撑着直到把驳壳枪中的子弹都打光了为止。这时李林身边只剩下一支手枪。里面只有一颗子弹。李林镇定的将驳壳枪拆散,抛弃零件,然后在敌人扑上来之前对准自己的喉部开了一枪。

是役,李林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十余名女战士和二十几名男战士。但是机关终于突出重围安全转移了。

这个记载是各种记载中比较不那么戏剧化的一种。在有些记载中,甚至还说李林是带了三个月的身孕牺牲的。然而我对于这三个月身孕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因为这并不见于李林的丈夫曲健的回忆录,以及找到她的尸体的王海林的回忆录。至于李林牺牲的详细过程,其实谁都没有亲眼看到。就算是上文中不那么戏剧化的描写也是来自事后的推测。道理也很简单,李林牺牲时是孤身一人。从事后敌人对她的尸体的处理来看,敌人并不知道她就是赏金等于体重,赫赫有名的“顽皮女太君”(日寇当时对神出鬼没的李林无可奈何之下起的外号)。否则早就将她的尸体拖去领赏了。所以也没有敌方的回忆资料。

各种资料中最可靠的是李林的警卫员王海林的回忆录。在突围过程中,王海林的坐骑受伤跌倒。王海林在老乡的掩护下躲过了敌人的搜捕。敌人走后,王海林到处寻找李林。最后在一个刚刚涌起的土堆旁发现了一块李林驳壳枪上的红绸。王海林立刻用手刨。几下就刨出一双光脚,脚趾是齐的。王海林认出是李林不禁放声大哭。再往上刨露出李林的全身。李林的尸体惨不忍睹。除了身上的各处枪伤,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日寇用刺刀扎的洞。各处刀伤都很厉害,连头部的骨头都被刺破了。估计日寇见她勇猛,生怕她不死,所以对她的尸体大施淫威。在李林的咽喉部位有一个枪眼,但是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王海林认为这是李林自己用三号八缨子手枪打的。这种手枪发射力量小,子弹没有打透。

其实三号八缨子手枪的力量既小,咽喉中弹虽然是致命伤但也不是立即就会断气。李林开枪后可能一时不得便死,日寇遂又对她乱刀齐下。

李林的尸体被抬回郭家窑村。当地的老乡从五里之外挑来清水洗涤她的尸体。然后用珍藏的白粗布将尸体紧紧包裹起来入殓,藏在一个窑洞里。半个月后,粉碎了敌人扫荡的大部队胜利归来,为李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中共中央妇委特地发来了唁电。电文中高度赞扬李林的功绩,称其为民族女英雄。李林牺牲之后,当地群众悲痛欲绝。举行葬礼时,人们从几百里之外特地赶来,只是为了要为她上一柱香,为她坟上添一把土。

李林英勇殉国时仅24岁,刚刚和曲健结婚不久。解放后曲健在北京工作,每年到了四月二十六号祭日,都要去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遥向西方悼念自己牺牲于抗日战场的妻子。

最后有一件小事不得不提。李林牺牲后,晋绥边区追查谎报军情将李林她们诱入日寇伏击圈的汉奸,很快就找到了。最后将他们拉到李林的坟头上枪毙了。这两个汉奸是从朔县出来的。为日寇卖命的代价低的出奇。日寇只给了一石莜麦而已。名震敌胆,敌人重金悬赏而不得的抗日女英雄竟然死在一石莜麦上。历史的诡吊真是无以复加。然而,对比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只能说现在为了一石莜麦而甘愿当亡国奴的还是大有人在。可怕的并不是敌人,而是被自己所保护的人的麻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