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2023 环游波罗的海(6)- 巴洛克的最后一道光芒


终于来到此行的第一个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


14至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曾是与俄罗斯论高低的东欧强国,但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她已经衰落成一个人口不到3百万人口的小国,但昔日的辉煌并没有消散无影,它在波罗的海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老城拥有多种风格的建筑,包括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式。作为曾经接壤了希腊与拉丁这两大欧洲文明传统的地方,古城天际线密布闪闪发光的十字架、尖塔与穹顶。

我们订的民居位于维尔纽斯的心脏地区,出门百米处,就是世界闻名的圣安妮教堂(Church of St. Anne)。

圣安妮教堂是维尔纽斯老城40多座教堂中最著名的一座,建于1581年,被誉为哥特式建筑艺苑中的明珠。虽然没有德国科隆大教堂那么宏伟,但她更加秀气和精巧。


教堂全部用红砖垒砌而成,仅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红砖。远远望去,整个教堂布局和谐,色彩绚丽,顶端主塔被若干个小塔环绕,好似众星捧月,蔚为壮观。

据说,拿破仑东征时路过这里时,曾被圣安妮教堂的精美深深吸引,他感叹道:“如果把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维尔纽斯不愧是巴洛克之城,虽然教堂外面是哥特式,内部却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祭坛上供奉的是祖孙三人:婴儿耶稣,她的妈妈玛丽和玛丽的妈妈 - 安妮。

教堂内部不是很大,但内饰无论是木雕,花窗,吊灯还是祭台,都非常精细,此情此景,忍不住举起相机的远不止LG一人。

教堂附近的广场矗立着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亚当 密兹凯维奇(Adam Mickiewicz)的雕像,因为他的出生地属于旧立陶宛的国土,于是立陶宛人也自豪地把他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

36年前的1987年8月23号,声势浩大的抗议苏联占领的“波罗的海之波”组成的人链曾穿越这座广场。

波罗的海三国首都中,维尔纽斯是最大的一座,不同于另两座首都里加和塔林濒临波罗的海,维尔纽斯地处三国腹地,一条维尔尼亚河(Vilnia River)如一条彩带,蜿蜒穿过古城。

跨过维尔尼亚河,这儿有一座国中之国 - U?upis。

在立陶宛语中,U?upis意为“河的对岸“,于是中国游客又把这儿称作对岸共和国。这个所谓的国家的边界就是那条细细的维尔尼亚河。

很早以前,这儿是犹太人聚居区,二战期间,大批犹太人被杀,余下的逃离,这儿慢慢成了被抛弃和被遗忘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搬来这儿。


1997年愚人节,一群艺术家在这儿成立了国土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对岸共和国”。

进入这个“国家”,不需要任何签证,但他们有一个条件,就是来客需要保持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于是在横跨维尔尼亚河的桥头,就有了这一座带有蒙娜丽莎微笑的的牌匾。


这个所谓的共和国有自己的总统,宪法,货币和十二人的一支小军队。

进入U?upis,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用23种语言镌刻的宪法墙。上图是其中的中文版本。儿子看着这些宪法条文,对我说,如果世界上真有实行这部宪法的国家,那她的人民一定是非常自由,快乐和幸福的。

U?upis还有一处小广场,天使加百列站在一个金色的蛋上吹号。传说某一天这里的居民被告知,将有天使降临,但说好的日子到了,天使却没来。国会立马在广场上放了一个巨大的鸡蛋雕塑,告诉民众天使将从蛋中出现。2002年的一天深夜,蛋失踪了。当人们醒来时,看到的是正在吹号的天使加百列。


艺术家的思维真是与众不同,我实在从中没看出啥特别的含义。

这个对岸共和国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社区 - 优雅的咖啡馆,构思奇巧的涂鸦,随处展示的雕塑,壁画,耳边时不时还传来舒缓的音乐。

这个街头的餐馆墙上的招牌颇引入注意,上面写着: Today's special: Nothing. You are special(今天本店特色 - 无,因为你就是特色)。

进入立陶宛以来,虽然每天吃的都不错,但我们品尝的都只是在加拿大也能吃到的寻常西餐。今晚,儿子强烈要求去尝尝正宗的立陶宛美食。

这家被穷游网推荐的The pub Lei?iai酒吧确实不错。

Cepelinai(肉馅土豆饺子),Q弹,劲道。

Bulviniai blynai(土豆肉馅馅饼)多汁鲜美,再加上一杯立陶宛当地啤酒,夫复何求。

圣帕拉斯凯维东正教堂(Orthodox Church of St. Paraskeva),是立陶宛最古老的东正教堂,建于14世纪,历史上这座教堂曾经历多次被毁和重建。

1705年,维尔纽斯在北方战争中被俄罗斯攻陷,当时的沙皇彼得大帝来此为军队的胜利祈祷,并为亚伯拉罕.彼得罗维奇.汉尼拔(Abram Petrovich Gannibal )做了东正教的洗礼,此人名气不大,世人更多知道的是他的曾外孙 -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

夜幕下,安静的维尔纽斯街道。

黑暗中,圣安妮教堂显得更加俊俏。

次日一早,继续暴走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旧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她也在2009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

维尔纽斯大学位于老城中心,是欧洲北部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570年,耶稣会会士建立了一座带有图书馆的学院,以阻止新教运动扩张,九年后,它便被国王和教皇授予大学地位。

几个世纪以来,维尔纽斯大学校园逐渐扩张,增添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


大学建筑群由13座建筑物,13个庭院,圣约翰教堂和钟楼组成。

大学里的教堂 - 圣约翰教堂(The Church of St. Johns, St. John the Baptist and St. John the Apostle and Evangelist)。

这座路德宗的新教教堂内部美轮美奂,这是是我看过的最漂亮的新教教堂,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新教教堂近似于社区礼堂的印象。

教堂的四周有300多个不同形态的“天使”雕塑,围绕在祭坛四周的,则是耶稣的12门徒雕像。

巴洛克艺术和建筑风格在17世纪盛行于欧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其他艺术和建筑风格所取代,如洛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但在维尔纽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文化元素得以相对较长时间地保留和继续发展,直到18世纪末。


于是维尔纽斯又被称为“欧洲晚期巴洛克的最后一道光芒”。

维尔纽斯整个古城都是禁飞区,于是圣约翰教堂的塔楼成了居高临下,鸟瞰古城的最佳点。

在历史上,维尔纽斯曾因为各种政治及军事的原因,先后隶属于不同的国家。


公元13世纪,维尔纽斯是立陶宛大公国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14世纪末,波兰,立陶宛成立联邦,当时首都设置克拉科夫,维尔纽斯成为波立联邦的一部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维尔纽斯被俄罗斯帝国占领。


19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地区成为法国拿破仑统治下的瓦尔塔公国一部分。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维尔纽斯回归波兰立陶宛共和国。

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维尔纽斯再次被划归俄罗斯帝国统治,一直持续到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尔纽斯成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直到二战爆发。

随后,维尔纽斯被并入苏联,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共和国的首都,直到今天。


如今的维尔纽斯居民,只有大约一半是立陶宛人,接近二成是波兰人,14%为俄罗斯人,4.0%为白俄罗斯人,1.3%为乌克兰人。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座古城才会兼容并蓄,广纳外人。

离开维尔纽斯大学不远处的这座建筑,就是立陶宛总统府,每周日中午,这儿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很可惜,我们去的那天是周三。

这扇黑门后面是总统办公厅,门口竟然没有卫兵。

大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是维尔纽斯老城的中心,广场上的雕像是奠定维尔纽斯历史地位的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纳斯(Gediminas).

广场地面上有一块特别的地砖,上面写着“Stebuklas"(立陶宛语”奇迹“的意思),传说如果你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找到了这块幸运砖,许个愿,然后绕着它顺时针转三圈,愿望就能实现。

这座广场也是发生在1989年的波罗的海三国手牵手抗议活动的起点。


1989年8月23日,大约200万来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群众手拉手,从维尔纽斯开始,途经里加直到塔林,形成了举世震惊的人链,横跨420英里。

在广场上靠近大教堂的位置还有一块特殊地砖,上面有一个脚印,这是当年人链的第一个人站立的地方。

我实在难以想象,通讯技术远没有如今发达的那时,横跨几百公里的人流,需要多少协调工作才能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步调一致地牵起手了 - 但200多万小国寡民做到了。

如今阳光下绽放着灿烂笑容的新一代,应该会感谢三十多年前为他们争取权利的父辈吧。

走进新古典风格的大教堂,里面相对比较简朴,有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从大教堂走出来,我发现广场上人声鼎沸,喧嚣异常,儿子紧张地问我,会不会俄罗斯军队打到这儿来了?

广场上一大群人举着红白相间的旗帜在呼喊口号,原来这是白俄罗斯反动派在纪念他们国家2020年”不公正“的选举三周年。

正在台上慷慨激昂演讲的是三年前白俄罗斯总统选举参选人之一,卢卡申科的主要竞争对手Sviatlana Tsikhanouskaya(斯维特兰娜·季哈诺夫斯卡娅),选举失利后,她流亡立陶宛。

一位漂亮的电视台主持人正在采访游行参与者,儿子在主持人身后转悠了半天,然后很兴奋地告诉我,他肯定上立陶宛国家电视了。

中午时分,LG强烈要求吃一顿中餐,于是我们去了这家”中国酒家“。

餐馆满满中国风,但这顿饭却是我们整个波罗的海旅程中最难吃的一次,没办法,进去才知道,这是一家立陶宛人开的糊弄立陶宛人的假冒中餐馆。

圣母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Theotokos),是立陶宛历史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来这儿祭拜的多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人。

维尔纽斯古城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大教堂广场,另一个是市政厅广场。

我们经过的时候,这儿正在举办音乐会。

市政厅的外墙上写着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2年来此访问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谁侵犯立陶宛,谁就是美国的敌人。

市政厅倒是随便可以逛,但因为不懂立陶宛语,我们转了半天也不知道市长的办公室在哪儿。

圣加西弥禄教堂(Church of St. Casimir),建于1618年,是维尔纽斯历史最悠久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古城外表最漂亮的教堂。

可惜原教堂1812年毁于拿破仑的入侵,如今的教堂是后来重建的。

东正教圣灵教堂(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是维尔纽斯内外反差最大的教堂。


这座教堂最初是一座木质教堂,18世纪时,木质教堂毁于大火,现在的石质教堂修建于1749年至1753年。

它的外表非常普通,我们路过的时候几乎遗漏掉它,但其内部精致的洛可可风格却让人大吃一惊。

教堂最特别的地方是中央的玻璃匣子,里面安放著三具14世纪东正教受难者的圣体,面部和全身被布料包裹,只留下鞋子在外面,許多虔诚的教徒会轻吻玻璃匣子,以示敬意。

很难想象死去六百多年的尸体能保存成怎样,但看着那三双穿着鞋子的脚,这仨仿佛正在酣睡。

黎明之门(The Gates of Dawn)是维尔纽斯九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

按照欧洲天主教传统,城门之上需要悬挂圣母画像,城门二楼也真的有一座小教堂,教堂里收藏了一幅圣母画像,但教堂内严禁拍照,LG只能在城门下用长焦镜头拍下了这幅难得的黑面圣母像。

这是一幅十四世纪拜占庭风格的画像,传说此画像具有神奇的力量,因为维尔纽斯经过多次战火,九个城门毁掉了八个,唯独张挂此像的黎明之门安然无恙。画像每显灵一次,信徒就为画像添加装饰,如今,她全身都被金银覆盖,只露出脸庞和双手,看来这位圣母已经显灵许多次了。

我们旅途中,俄乌之战真酣,远在多伦多的女儿一直在挂念”身处前方“的我们的安全。这一路以来,倒是岁月静好,但我们在维尔纽斯的街头,时不时地会看到漂亮的女孩披着黄蓝相间的旗子在募捐。

大楼上也悬挂着巨大的旗子,默默表示着立陶宛人的支持。

圣彼得与保罗教堂(St.Peter & Paul's Church)是维尔纽斯最华丽的教堂。


如果说维尔纽斯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老城,那么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就是这座巴洛克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

这座教堂建于17世纪,外观拥有一座圆顶和两座对称的塔。

巴洛克风格的内部拥有200多件栩栩如生的纯白色精美雕饰,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进去的时候,教堂正在做弥撒。我们静静地坐在后排,耳畔响着唱诗班吟唱的圣歌,我好想按下暂停键,让时间停留在那个美妙的时刻,不再流逝......

日暮时分,我们走上十字架山,再次眺望维尔纽斯,明天就要离开了,我竟是如此地依依不舍。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游山玩水 / 2023 环游波罗的海(6)- 巴洛克的最后一道光芒 +4
    • 👍👍👍 +1
    • 谢谢分享,欧洲国家到处都是历史。 +1
    • 精彩
    • 好文。谢谢分享。
    • 谢谢分享,正在做葡萄牙攻略,看了你以前的游记,受益匪浅。
      • 很高兴我的文字能提供些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