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收获,我没拉下过。那时,改编成电影的优秀小说,很多来自收获,但超越原著的不多。经常听别人说电影如何如何,很少看。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嗜书入禅寻真趣 +4
    • 好奇你家藏书室有多大,差不多网友讲过的书名你都能翻出一本,真心爱书的人
      • 呵呵,容俺保留点神秘感.....
        • Sure.我也喜欢买书,主要是孩子的,每年会shuffle书架的书让没怎么读的放容易拿到的shelf,觉得工作量挺大的,想看看别人有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 如果是为了省空间且既方便存储又便于快速查找,可以将已经读过或不咋读的一类整理放入大纸箱里搁地库,关键是:放入纸箱深储前,先排列好拍个照片(确保书面/封面清晰),纸箱编号,这样万一需要找书时查看照片和编号或将书名录入电脑弄成一览表... +1
            • 好主意,谢谢!
              • 不客气,其实,还有很多方法的。比如即使有了纸质书,如果有机会也不妨尽量弄到电子版,凡有了E版的又不常用的书统统做深储深藏,将书架空间腾出来。有闲空时整理出所有的书名和存放位置记录表,换了位置及时更新记录...
                • 谢谢好主意。书还不夠多,暂时还有书架空间,就想轮一下书位置,象超市买东西,想卖的放容易过的走道上
    • 少年时有两年,除了上学,余下的时间都是大学图书馆长大。妈妈以为我在做作业,也不管我,幸好成绩一直不错。那真是书的海洋,对日后读书的爱好,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帮助。有时会很得意和朋友说,我是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形成,没有太多他人痕迹。 +1
      • 俺也基本上是自我教育过来的,若按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所灌输的东东,应该不会成为今天的俺...初中开始也曾借大人与单位大院图书馆的管理员熟习之便,经常去借书。小学阶段只是少量的学校图书馆借书,更多的是私人交流
        • 小学时也是,我是跟着家里大人看书的。那时都有时间限制,看完即可留到下一个手里。我更是,乘着大人不在家时,猛看。至今他们都不知道,那些于我年龄是禁书的,我早他们都看完了。
          • 俺们当年只有因政治因素而禁的书,还没有年龄禁书一说,市面上的书和种类比后来的你们要少多了,基本上是靠家庭藏书及相互的私借交流,你说年龄禁书都是些啥?俺小学时读过的《金陵春梦》就是禁书之一,俺也是从中首次知道西安事变的
            • 对7,8岁的小孩,看爱情题材的小说,不都是禁书嘛
              • 哦,那是大人角度划定的,非官方。70年代市面几乎没有或没几本所谓爱情小说,80年代估计是琼瑶了吧....
                • 红楼梦,家春秋,青春之歌等等,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很小就干掉了。看第二次握手时10岁吧,已经算晚的了,我妈还怕我太小,不能看。
                  • 你那是正好赶上了文革结束后被平反解放的前毒草,除了红楼梦,其它的当年可是官方禁书,读过的也是私人偷藏的...
                    • 所以都是私传,我也是偷看。10岁后倒是看三国,水浒,封神演义之类的,还听说书,杨家将,岳飞转。再往后金庸梁羽生看了个遍,好像琼瑶在这中间出来的。
                      • 同期评书还有大隋唐,看来俺们接触这些东东的年龄相仿,只是时代不同....俺们那时偷看禁书弄不好惹出麻烦会连累大人的,所以较敏感但也有刺激感,俺曾有码过与此相关的真事:(#13825756@0),对你们至少大人们不再有此担心...
                        • 嗯,时代不同,我那时只是偷看大人的书。
                          • 我初二的暑假在家无聊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
                            • 好年轻,这好像90年代的书了。我有段时间很迷张贤亮的书,白鹿原,没看过。
                              • 😄暴露了年龄
                                • 年轻好呀,这儿太需要年轻人了。
                                  • 我以为我们差不多
                                    • 我有习惯性小孩脾气,时常不管不顾的,这儿不少XDJM知道😄
                                      • 那时候街上有移动书摊,日本文化,港台文化也充斥进来,书摊上有很多日漫,高桥留美子的《乱马》,池田的《凡尔赛玫瑰》,北川美幸的《东京朱丽叶》和《银色舞台》。还有CD出租,可以看很多港台电影《大话西游》《方世玉》《新龙门客栈》《天若有情》《古惑仔》《甜蜜蜜》…
                                        • 之后有着繁荣的30年。那时我已经工作了,几乎每天一天都是出差,带着我的walkman,滚石。也爱看动漫,还有美国大片,哈哈,那时年轻啊,世界都是我们的。。
                                          • 那时候的世界确实是我们的,每天带着随身听,港台有Beyond,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国外有后街男孩,As long as you love me…台湾有小虎队,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
                                            • wow,全是我的爱啊,后街男孩,我这儿现在还有后街男孩的CD。
                                              • 周华健,
                                                李宗盛,林忆莲,辛晓琪,张信哲,滚石,《风雨无阻》,《爱如潮水》,《当爱已成往事》,《领悟》,进入00年,开始有卡拉OK,麦乐迪和钱柜。那时候三里屯的酒吧街很火,我还在那见过刚刚演完《还珠格格》的范冰冰,羽泉,徐静蕾,她和李亚鹏演完《将爱情进行到底》以后很火。
                                                • 我俩挺像的,年轻时也喜欢到处玩,一晚上换好几个地儿🤭
                              • 你上面说你妈怕你看第二次握手?恐怕是过分了些,那书被平反后1979年正式出版,电影80年就公映了,电影都面向大众了,还怕孩子看小说,呵呵...估计父母管教较严,但小孩读张贤亮之《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感情的历程》,父母不禁才怪呢
                                • 谢芳演的?我依稀记得,没看过。我家,呵,我的童年就是被锁在家不让出去的,长辈说,外面风气不好。张贤亮的是比较大了才看的。
                                  刚去🐶了一下,真是谢芳演的,我记性还可以😌
                                  • 《第二次握手》电影拍的不咋地,不看也罢...其实这书若非地下流行于书荒的文革,估计也火不起来。你80年代被锁家里也不奇怪哈,那时的上海刚改开,有点儿乱,还导致严打,龚雪不也被流言弄得息影出国了?
                                    • 她可是我觉得那年代最美的女演员了
                                      • 差不多同期的还有好多人选吧:秦怡、王丹凤、王晓棠、杨丽坤、夏梦.....
    • 👍👍👍
    • 当年搁北京混,约初次见面,就选书店。那时候还没有啥咖灰啊茶啊,吃饭又显得太俗。
      • 哈哈,很有年代感嘛,是不是双方约个接头地点暗号,或者一个手拿某期《读者文摘》,一个拿本《知音》之类的啊?想起这个桥段:“拿的什么书?”,“歌曲集”,“什么歌曲集?”,“阿里郎”......
        • 好歹也算是知识分子!
          • 严格而言,《读者》《知音》之类比较大众化,工人农民一样也爱看,不足以凸显是知识分子,起码得拿此类杂志:诗刊、散文、新华文摘、爱乐、读书、战略管理...码农们得拿:计算机世界、计算机编程技巧与维护、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之类的吧?
            • 读书 品位很高
              • 《读书》俺从79年创刊第1期攒到了出国前才断.....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读书无禁区》,反观现在,连读禁书都被定罪,倒退的反差太大.....
            • 干脆抱着资本论四卷本,既凸显了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 有啥趣味性?不如拿《毛泽东选集》5卷得了....趣味性可以考虑《幽默与讽刺》、《飞碟》,知识性不如选《航空知识》、《地理知识》、《兵器知识》、《舰船知识》....
                • 毛选太土了,不少不识字的贫下中农,抱着毛选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 呵呵,看一下文革时老毛接见学毛著典型的贫下中农是个啥情形:



            • 还可以加上《十月》,《大众电影》。
              • 《当代》《十月》那可是俺的最爱。
                • 九十年代的文坛充满了荷尔蒙的气息
              • 还有《收获》、《小说界》.... +1
                • 《求是》《建筑工人》…
                  • 不如《半月谈》厉害....再往前,《红旗》杂志更厉害!
                    • 那几类杂志都是专门锁在橱窗里的,想看都看不到
            • 收获,读者文摘,我每月必买,最喜欢的,我妈小时候的闺蜜是其中一个的主编。
              • 俺所读过的第1本《收获》居然是老妈在50年代买的,因为那一期上登载了首次发表的中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那时还在文革阶段,《收获》貌似还没复刊,只有找旧的读....
                • 收获,我没拉下过。那时,改编成电影的优秀小说,很多来自收获,但超越原著的不多。经常听别人说电影如何如何,很少看。
                  • 小学的文革时期,俺买过不少期《少年文艺》就是你们上海出的,那时的文艺中坚力量都集中于北京上海,政治上禁锢得很,等到你们这一拨时,全国已经改观了。
                    • 嗯,少年文艺我们图书馆有,很抢手的。
                      • 那算是面向小学生的高档杂志了,小开本,不薄不厚,约几十不到百页的样子....
              • 居然忘了《收获》,后来主要看《当代》,一本中篇够看半个月的。
            • 读书 收获 十月 当代 ,这几个每期都看。小时候有少年文艺和儿童时代。
              • 看来,少年文艺和儿童时代是多数人的集体回忆,但《读书》就未必了,若兴趣不太广泛或对社科不太感兴趣的不会坚持订/买的,这杂志虽然偏文史哲社科,但也可能是当年跨学科/行业及知识面浓度最高的刊物了。
                • 虽然每期看,读书我也不是每篇看😄 但是真读的那些确实很喜欢,觉得特有料,涨姿势
                  • 不久前俺才搜了一下这些东东对照着读呢,有些意思:


                    :

                    :

                    :


                    • 真有意思。想起来了,九十年代还有一本三联周刊是我的大爱。三联上每期追看王小波的专栏,让我直接成为他的粉丝:)
                      • 《三联生活周刊》?快90年代末才创刊的,比《读书》烟火气浓些,但没那么精炼,疑似三联办的报纸,呵呵,

                        俺也选攒了些感兴趣的系列/专题.....


                        :

                        :

                        :


    • 以前的工厂矿山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各种表演道具,还有职工借书证,还配有图书管理员,非常严肃
      • 想当年,师爷也是书虫一枚,攒了多少打仗的小人书和大书啊?
        • 我妈当年单位那个看图书馆的常年泡病号,她们建筑行业也没人看书,我每次都从门上面的气窗偷爬进去看书,唯一是不能借回家
          • 满满的刺激经历啊!这样偷爬进去读过的书往往记忆最深刻,盗来的精神财富最金贵了,呵呵.....你可以码篇回忆文详叙一下嘛
            • 其实也害怕的,因为爬进去过道两边贴着巨大的马恩列斯画像,革命导师们胡子拉碴目光炯炯,吓得我都不敢直视
              • 师爷盗读结果练出了盗墓的本领......
                • 😄😄
                  • 无心插柳、意外收获,珍惜吧! +1
                • 😄😄,看看熊看多盗墓系列了
    • 赞真爱😊
      • 同好,同爱....You too.....
    • 随笔,信手拈来,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