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转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虽然是卖书的软广告,但仍然值得一读):“为什么我认为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文章来源:连清川


我越来越确信,新媒体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这么说,似乎有点绝对。那些伟大的媒体,《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和《纽约客》不也都成为了新媒体吗?

这些新甁装旧酒的媒体,不过是新身体,老灵魂,他们依然运行在原有的媒体规则之上,在本质上,并没有做出多少改变。

况且,他们的灵魂也正在被新媒体所侵袭。看吧,《纽约时报》在过去10年里遭受到的观念批评,比过去100多年加起来都多。

《新闻编辑室》剧照(图/豆瓣)

这么说,其实还挺得罪人的。难道我们没有看见过新媒体海洋中,依然有着兢兢业业,甚至是哪怕小众,依旧坚持专业的人吗?

他们的声音太薄弱了,在数量优势的压迫之下,他们或被淹没在巨大的众声喧哗之中,或者逐渐在污浊的海洋中被溺毙。这本身就是弯路的一部分:巨大的庸俗,消灭了少量的优秀。

在新媒体的短短几十年历程之中,它就以自己庞大、恶劣与暴戾,摧毁了人类传播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原则,无限制地放大傲慢、偏见与恶意,使真相变得极其稀薄,思维走向极端化,控制无孔不入,而迅速消解了人类思想的厚度与深度。

它以希腊海妖塞壬一样的声音蒙蔽了公众的心智,从而让人类的思想能力快速退化。

01

在几年前,曾经有一篇爆文:《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弯路吗?》。这是一个问句。这是一个长久的拷问,作者没有答案。

我也没有答案。我不知道。

但我确切知道的事情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知识解放。

它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知识的贫乏,也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贫困的深渊,也赋予了数以亿计沉默的人以发言的空间。

精英垄断世界的历史,在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彻底沦亡了。

但是这一切是福还是祸,无法断言。

如果互联网是福是祸无法断定的话,新媒体却充分地展露了它邪恶的獠牙。

新媒体又是为什么会败坏人类的思想与传播?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恐惧。他极端反对公共大剧院的建立。因为公众剧院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大众。

为了增加票房的收入,公共剧院的剧目是向下看齐的。也就是,越是满足更多人的审美能力,就越能够获得票房的胜利。于是,大剧院成为了比下限的竞争。它终将败坏人类的心灵。

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剧院。但是它走得更远,向得更下,并且更加便于利用。

流量控制与思想媚俗。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是追逐流量的。当智能手机普及至乡村级别的时候,流量的竞逐使内容成为了审美与观念的噩梦之地。

在流量的竞赛中,傲慢、偏见与情绪,更加容易获得缺乏训练的公众的认可,理性的、中立的、客观的内容从来都处于劣势。为了生存与竞争,良性的新媒体必须不断地调低自我的设定,以获得生存空间。

在流量思维中,有许多固有的原则,必须被牺牲。如果你满足于成为一个小众的媒体,那么显然,你也就被边缘化。即便你愿意被边缘化,你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

因为在生存压力之下,思想媚俗就成为一种必须。要想有流量,你就必须满足公众所期待的傲慢、偏见与情绪。

即便你想要摒弃新媒体所带来的流量控制,你却仍然无法摆脱流量控制所带来的思想影响: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必须生长在社会之中。

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控制了几乎所有人,于是你就依然暴露在流量之中,被流量控制的内容和思想所控制。

02

流量的背后是算法。算法操控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说,算法的背后是一群邪恶的资本家或者工程师。他们不过是商人,是职员,他们只是在做他们的工作。

但是算法不是教育家,不是道德家,也不是哲学家。算法推动的,是媒体和内容的更加惨烈的比下限。因为只有下限越低,才会有越大的流量。

算法旨在发现人性的卑劣之处,好在人们的脆弱之中获得商业的成功。

在傲慢、偏见与情绪之中,人们更加容易对内容以及推送产生共鸣。算法并不平衡人们多元化需求,它所攫取的,是最简便获得流量和认可的地方。

于是人们的傲慢、偏见和情绪被摘取出来,不断放大,人们才会不断地沉迷、沉陷与执着,把时间、言论和欲望交付给新媒体。

信息的长度也越来越被裁剪,思想与观念于是越来越碎片化。算法的借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与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因为现代社会的节奏需求。但算法的实质是,只有碎片化才能快速销售。

碎片化的副产品是极端化。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要达到对用户心智的控制,就必须把信息极端化、情绪化与片段化,只有用最短的时间攫取用户的注意力,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碎片化加强了公众的轻率,降低了他们的耐性。真相不可等待,言论不可思考。只有同样的极端化,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参与与认可,流量的效应才能够放到最大。

真相的时长与思考的审慎于是被全面放弃。在算法的孕育之中,思想赖以成长的根茎逐渐萎缩。

思想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来自于整体化与深度。在碎片化中,思想的整体性被打消,知识的整全性被放弃。碎片化的学习所包含的,从来都是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掌握。人们越是急于从碎片化的学习中获得职业的好处,或者社交的胜利,就越是对整体性知识和深度思想嗤之以鼻。

整全性知识和深度思想的沦亡,使人类思想如同星际碎片,在广袤的空间中无望地漂流,而无法凝聚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人们开始耽溺于长和平所创造的富足,思想的锐度开始下降。而到了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思想的资源日益枯竭,思想的深度日益浅弊,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处于哲学荒原之中。

创造性和多元化,同时在流失。

03

《不服软的时代》,是一群评论员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无望的抵抗。

它是由一群传统媒体人所构建的新媒体,期望用新媒体的方式,实现传统媒体的使命。

在传统时代里,媒体是一门职业,新闻是一个专业。信息的发布与观念的输出,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职业培训,和信息发布的准则。

公众发布的是信息,记者发布的是新闻。

公众发布的是言论,评论员发布的是评论。

公众根据信息各自发布的言论,形成舆论。评论员根据舆论走向发布评论。评论与舆论可能相左,也可能相合。

评论员并不对公众负责,他首先对自己负责,其次对自己所供职的机构负责。机构需要在规则的框架中行事,否则就会被公众所诟病,乃至被逐出市场。

所以新闻与评论,都必须在真实、客观、平衡的原则下进行。

图/杭州晓风书屋

并非所有的新闻与评论都是合格的。但是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于是优秀与合乎规则的机构,就越加获得公众的信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信力。公信力是机构得以存在的生命线。

公众与记者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但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这其实在任何职业中都存在。

冰川思想库的评论员,都是经过训练的,并且在类机构的规则流程中运行。我们不允许对未经确认的信息进行评论,不允许偏激的思维得以发布,不允许伤害公序良俗的信息得以出现,我们也不允许一元化和极端化的文章刊布于我们的媒体。

因为我们是曾经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的媒体人。

图/杭州晓风书屋

我们当然会犯错。你要允许一位医生开1000台手术的时候,会有一次甚至两次的失败。但我们不会故意伤害病人。就是说,我们不会有意扭曲信息。

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还有一些其他经过训练的媒体人做了新媒体,但是他们变成了坏的、糟糕的新媒体。这也并不奇怪。一位拥有正规执照的医生也可以成为一个坑蒙拐骗的医生。因为他觉得赚钱更重要。

所以,当你阅读《不服软的时代》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与大多数新媒体格格不入。因为它依然想在新媒体时代中,守旧着传统媒体时代的准则与使命。

但是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我们是新媒体时代汪洋中的一条船,弱小、无助、固执,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倾覆。

说起来悲壮,也确实悲壮,但是无能为力。因为新媒体时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几乎所有人都走过去了,我们却依旧坚定地想走在那条狭窄的老路上。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转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虽然是卖书的软广告,但仍然值得一读):“为什么我认为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2

    文章来源:连清川


    我越来越确信,新媒体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这么说,似乎有点绝对。那些伟大的媒体,《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和《纽约客》不也都成为了新媒体吗?

    这些新甁装旧酒的媒体,不过是新身体,老灵魂,他们依然运行在原有的媒体规则之上,在本质上,并没有做出多少改变。

    况且,他们的灵魂也正在被新媒体所侵袭。看吧,《纽约时报》在过去10年里遭受到的观念批评,比过去100多年加起来都多。

    《新闻编辑室》剧照(图/豆瓣)

    这么说,其实还挺得罪人的。难道我们没有看见过新媒体海洋中,依然有着兢兢业业,甚至是哪怕小众,依旧坚持专业的人吗?

    他们的声音太薄弱了,在数量优势的压迫之下,他们或被淹没在巨大的众声喧哗之中,或者逐渐在污浊的海洋中被溺毙。这本身就是弯路的一部分:巨大的庸俗,消灭了少量的优秀。

    在新媒体的短短几十年历程之中,它就以自己庞大、恶劣与暴戾,摧毁了人类传播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原则,无限制地放大傲慢、偏见与恶意,使真相变得极其稀薄,思维走向极端化,控制无孔不入,而迅速消解了人类思想的厚度与深度。

    它以希腊海妖塞壬一样的声音蒙蔽了公众的心智,从而让人类的思想能力快速退化。

    01

    在几年前,曾经有一篇爆文:《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弯路吗?》。这是一个问句。这是一个长久的拷问,作者没有答案。

    我也没有答案。我不知道。

    但我确切知道的事情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知识解放。

    它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知识的贫乏,也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贫困的深渊,也赋予了数以亿计沉默的人以发言的空间。

    精英垄断世界的历史,在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彻底沦亡了。

    但是这一切是福还是祸,无法断言。

    如果互联网是福是祸无法断定的话,新媒体却充分地展露了它邪恶的獠牙。

    新媒体又是为什么会败坏人类的思想与传播?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恐惧。他极端反对公共大剧院的建立。因为公众剧院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大众。

    为了增加票房的收入,公共剧院的剧目是向下看齐的。也就是,越是满足更多人的审美能力,就越能够获得票房的胜利。于是,大剧院成为了比下限的竞争。它终将败坏人类的心灵。

    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剧院。但是它走得更远,向得更下,并且更加便于利用。

    流量控制与思想媚俗。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是追逐流量的。当智能手机普及至乡村级别的时候,流量的竞逐使内容成为了审美与观念的噩梦之地。

    在流量的竞赛中,傲慢、偏见与情绪,更加容易获得缺乏训练的公众的认可,理性的、中立的、客观的内容从来都处于劣势。为了生存与竞争,良性的新媒体必须不断地调低自我的设定,以获得生存空间。

    在流量思维中,有许多固有的原则,必须被牺牲。如果你满足于成为一个小众的媒体,那么显然,你也就被边缘化。即便你愿意被边缘化,你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

    因为在生存压力之下,思想媚俗就成为一种必须。要想有流量,你就必须满足公众所期待的傲慢、偏见与情绪。

    即便你想要摒弃新媒体所带来的流量控制,你却仍然无法摆脱流量控制所带来的思想影响: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必须生长在社会之中。

    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控制了几乎所有人,于是你就依然暴露在流量之中,被流量控制的内容和思想所控制。

    02

    流量的背后是算法。算法操控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说,算法的背后是一群邪恶的资本家或者工程师。他们不过是商人,是职员,他们只是在做他们的工作。

    但是算法不是教育家,不是道德家,也不是哲学家。算法推动的,是媒体和内容的更加惨烈的比下限。因为只有下限越低,才会有越大的流量。

    算法旨在发现人性的卑劣之处,好在人们的脆弱之中获得商业的成功。

    在傲慢、偏见与情绪之中,人们更加容易对内容以及推送产生共鸣。算法并不平衡人们多元化需求,它所攫取的,是最简便获得流量和认可的地方。

    于是人们的傲慢、偏见和情绪被摘取出来,不断放大,人们才会不断地沉迷、沉陷与执着,把时间、言论和欲望交付给新媒体。

    信息的长度也越来越被裁剪,思想与观念于是越来越碎片化。算法的借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与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因为现代社会的节奏需求。但算法的实质是,只有碎片化才能快速销售。

    碎片化的副产品是极端化。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要达到对用户心智的控制,就必须把信息极端化、情绪化与片段化,只有用最短的时间攫取用户的注意力,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碎片化加强了公众的轻率,降低了他们的耐性。真相不可等待,言论不可思考。只有同样的极端化,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参与与认可,流量的效应才能够放到最大。

    真相的时长与思考的审慎于是被全面放弃。在算法的孕育之中,思想赖以成长的根茎逐渐萎缩。

    思想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来自于整体化与深度。在碎片化中,思想的整体性被打消,知识的整全性被放弃。碎片化的学习所包含的,从来都是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掌握。人们越是急于从碎片化的学习中获得职业的好处,或者社交的胜利,就越是对整体性知识和深度思想嗤之以鼻。

    整全性知识和深度思想的沦亡,使人类思想如同星际碎片,在广袤的空间中无望地漂流,而无法凝聚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人们开始耽溺于长和平所创造的富足,思想的锐度开始下降。而到了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思想的资源日益枯竭,思想的深度日益浅弊,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处于哲学荒原之中。

    创造性和多元化,同时在流失。

    03

    《不服软的时代》,是一群评论员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无望的抵抗。

    它是由一群传统媒体人所构建的新媒体,期望用新媒体的方式,实现传统媒体的使命。

    在传统时代里,媒体是一门职业,新闻是一个专业。信息的发布与观念的输出,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职业培训,和信息发布的准则。

    公众发布的是信息,记者发布的是新闻。

    公众发布的是言论,评论员发布的是评论。

    公众根据信息各自发布的言论,形成舆论。评论员根据舆论走向发布评论。评论与舆论可能相左,也可能相合。

    评论员并不对公众负责,他首先对自己负责,其次对自己所供职的机构负责。机构需要在规则的框架中行事,否则就会被公众所诟病,乃至被逐出市场。

    所以新闻与评论,都必须在真实、客观、平衡的原则下进行。

    图/杭州晓风书屋

    并非所有的新闻与评论都是合格的。但是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于是优秀与合乎规则的机构,就越加获得公众的信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信力。公信力是机构得以存在的生命线。

    公众与记者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但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这其实在任何职业中都存在。

    冰川思想库的评论员,都是经过训练的,并且在类机构的规则流程中运行。我们不允许对未经确认的信息进行评论,不允许偏激的思维得以发布,不允许伤害公序良俗的信息得以出现,我们也不允许一元化和极端化的文章刊布于我们的媒体。

    因为我们是曾经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的媒体人。

    图/杭州晓风书屋

    我们当然会犯错。你要允许一位医生开1000台手术的时候,会有一次甚至两次的失败。但我们不会故意伤害病人。就是说,我们不会有意扭曲信息。

    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还有一些其他经过训练的媒体人做了新媒体,但是他们变成了坏的、糟糕的新媒体。这也并不奇怪。一位拥有正规执照的医生也可以成为一个坑蒙拐骗的医生。因为他觉得赚钱更重要。

    所以,当你阅读《不服软的时代》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与大多数新媒体格格不入。因为它依然想在新媒体时代中,守旧着传统媒体时代的准则与使命。

    但是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我们是新媒体时代汪洋中的一条船,弱小、无助、固执,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倾覆。

    说起来悲壮,也确实悲壮,但是无能为力。因为新媒体时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几乎所有人都走过去了,我们却依旧坚定地想走在那条狭窄的老路上。

    • 谢谢分享,值得好好思考。巨大的庸俗,消灭了少量的优秀。😄快餐文化迅速扩张的年代。
    • 对曾有话语权的文化精英们来说,有一种失去优越感带来的恐慌。当时大规模扫除文盲,可能识字的知识分子也会有同样的惶恐。俗人居多的大众一时被流量操控,久了也是会在欣赏/鉴别能力上分层。 +3
      • 很有道理。所谓精英就是能超越普通大众的,能看清楚事物内在本质的人。那些对自己失去优越感或者是利益恐慌人,不是文化精英,其实也就是有文化的俗人。社会的主流基本上是庸俗的,精英的社会任务就是引导主流走向理智和文明。 +2
        • 大家没有信息差,机会才能平等,对人类的发展只有好处。有时候我阴暗地想,横空出世的金大师莫不是得益于他们江南大家族的藏书?去年我用了几个月小红书,因为老推鸡汤文和高流量的家庭伦理贴,屏蔽无效后彻底卸载。
    • 不是弯路,是新路,老路再好也会走到头 +1
    • 新技术,人类本打算用来作为工具的,结果是人类反被工具给控制了。说是新媒体,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只是这种教育方式,使人类多了被动接受,少了主动思考。感觉再过若干年,能够写诗,著书,填词的人基本要绝了
    • “人斗人,其乐无穷”,就是自由媒体的本质。。。还是需要鼓励的。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机器提供人权保障,不发达国家就会侵犯人权了。
    • 新媒体是个放大镜 扭曲了我们看到的世界。旧媒体是块遮羞布 挡住了不想给你看的。不管哪种媒体 我们一直在走弯路 但新媒体似乎威力更大更可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作者说不定是一个转型失败或者不愿意转型的旧媒体从业者,要相信群众,即便一段时间内有一小部分群众的眼睛被蒙蔽,但是长期看来,大多数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看看中国的现状就知道了。 +1
    • 这个作者逻辑有点不清楚,所谓的媒体就是一种介质作用于两个不同东西之间,可以是书本可以是报纸可以是小红书也可以是以前的竹简或者将来的什么东西,媒体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在不同时代下起的作用效率的大小有区别。
      • 俺的理解:媒体与介质是两码事,媒体是由人运作的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平台或系统,而介质是记录或传播信息的物质媒介如纸张、磁带、光盘、信号线缆、传播电波/光信号的大气或真空...介质只是媒体所需的材料/工具,但不是媒体本身...否则生产或卖介质材料的公司也算媒体?
        • 那是你,
          对书上写的五体投地。我们农村人,当年没有电视,今天没有手机,就不会知道山外面还有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北京,还有美帝及其走狗,不知道外面的人,吃饭不只是为了充饥,还有美食,穿衣服不只是为了遮羞,还可以臭美。我虽然认可商务汉译名著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但是,我们村除了我,其他人不会读汉译名著,他们更需要抖音,女孩子才能进城打工,才不需要忍受家庭暴力。
          • 俺与楼上的是正经交流探讨,你插进来发泄情绪,与法律工作者的理性人设很不搭.....俺可不想卷入你的情绪发泄,拜托别跟俺的帖子.....
            • 这是不是你家?如果不是你家,你有没有权利不让别人跟? +1
              • 你要撒泼?随便!大家看表演吃瓜.....
                • 赞同,让群众都来看看。千万不要举报删帖。 +1
            • 这气量,还发帖?
              • 这是认可党国基本盘的基本特征。 +1
        • 你下次直接告诉他, 他出国时间太短了. 润出来的太短是他的硬伤, 一张嘴, 都是毛主席语录.
    • 又臭又长。扯蛋文章。 +1
      • 我是来看回帖的!
      • 不奇怪,因为你的理解力仅限于简短的口号,也难怪你经常只喊口号,没见写过什么原创长文.....
    • 有点杞人忧天,原本就是不一样的受众。就像胸无点墨的金牌讲师,新媒体造就了他的流量,但反过来说,他的那些流量原本就不是优秀媒体的受众。
    • 不要他说, 我早就判断出来了, 我能接触到的华人, 提出这个观念的是前中国外交官吴向宏, 当然, 他上互联网的时候的就不是外交官的身份了. 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就是

      无论新媒体也好, 群众运动也好, 都是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 在我刚刚能上网, 最原始的互联网上造就讨论过了, 无非是亚里士多德那种希腊式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的区别, 直接民主根本就没有前途. 还不如不要民主了, 要说民主, 文革才是最民主的, 后果是一代中国领导人完全抛弃了直接民主, 其中很多有意思的讨论就不说了. 表现形式是万花筒状态的, 也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结果, 如果真的这么搞下去, 中国共产党可能真的要遥遥领先了, 而不是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