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天上网,在某文学论坛看到一张帖子,《DV与写作的关系》,心中不禁惶恐起来。我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虽然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没有拿到毕业证,可是文学理论考试每次都及格了。我知道人生与写作、社会与写作、政治与写作甚至性病与写作的关系,然而我却不明白,DV与写作究竟有着什么关系,并且,我甚至不知道DV是个什么玩艺——这说明了我的脑袋僵化,思想落伍,排斥新鲜事物,有着被社会淘汰的可能性。
昨天是我28周岁的生日,我的儿子刚刚三岁,为了不被社会圈子和文学圈子淘汰,为了儿子美好的明天,我决定搞懂这个问题。幸运的是,现在搞DV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小说家在搞,诗人在搞,摇滚歌手在搞,甚至中学生也在搞,一句话,所有怀有严重的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搞DV。三人行必有我师,抱着这个宗旨,我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他们中不仅有搞DV的,还有当过DV评委的。一问方知,这玩艺很简单,一部V8(情色小说里经常用到的道具),一部电脑,三五个人足够了。而在DV这个名词流行之前,不懂流行时尚的我也曾经搞过类似于DV的东东。
那个时候,我刚刚离开大学,在某地的一家有线电视台呆了半年。有线电视,除了放电视剧,就是放MTV,编制好节目段和插播广告的时间表外,基本上无事可干。为了锻炼业务,在领导的鼓励下,我扛着摄像机,一天到晚在大街上溜达,拍美女的面孔和裙子,然后回到台里,在编辑机上剪辑一番,自己欣赏的同时顺便邀请男女同事就美女们的服装和身材评论一番。那个时候,我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前卫电影的影响,镜头恍恍惚惚,色调灰暗甚至黑暗,仿佛喝醉了酒一般,导致美女严重扭曲,引起同事们的严正抗议,不仅抗议我糟踏了艺术以及美女,而且抗议我糟踏了国有资产——录像带。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我的短暂的DV生涯可谓物质条件丰厚,不符合现在的DV们来自民间、倾听底层呼声的传统以及理想。然而问题在于,我的DV拍的是美女,虽然画面惨一点,还是有着身材在,有同事在看;而现在的DV,除了所谓的“新新人类”以及外国的电影节评委们,又有多少人看?
在DV之前,中国最流行的前卫艺术大概要数先锋戏剧了,一部《切·格瓦拉》红遍了中国所有报纸的娱乐版。我没有机会看戏剧,在流行的鼓动之下,还是压抑不住一颗骚动的心,看完剧本之后又托朋友从香港带来了一本格瓦拉自己写的书。这个剧本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成长之路的分水岭,从此之后,谁跟我谈先锋戏剧我跟谁急,谁跟我谈革命我跟谁急——我不是愤青,不是文青,不是革青,更不是嚼情。不仅先锋戏剧和革命,连带着摇滚乐也跟着《切·格瓦拉》遭了殃——谁跟我谈摇滚我同样跟谁急。因为都是所谓的先锋与前卫。在戏剧舞台出动摇滚乐队,强强联手,《切·格瓦拉》不是第一个,7年前的《浮士德》里,鲍家街XX号就开始又蹦又跳了。摇滚和我的渊源,自然要比先锋戏剧和革命深了许多。我周围的朋友,鲜有不喜欢摇滚的,谈起国内国外的乐队,如数家珍,眉飞色舞——前提条件是我不在场。我最初的摇滚启蒙,不是从朋友们那里舶来的洋名词,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摇滚歌手崔健。那个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崔健也还年轻,没出磁带没成教父。那时,我热衷于学习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书和练字,就是跟一个朋友学下围棋。朋友比我年长四岁,刚刚考上大学,正处于青春期的末尾,看什么都新鲜,自然包括了刚刚兴起的土产摇滚和崔健。
我一边学围棋,一边听朋友的唠叨和录音机里放出来的《一无所有》,一心三用,最终的结局便是,我的围棋水平一日千里地下降,而我对崔健的盲目崇拜也一日千里地上升。
那个时候,学校里最风光的同学不是我,而是一个身高体重和我差不多的男生,不会下围棋,不知道崔健,但是吹得一手好笛子和口琴。
在他面前我很自卑,因为他能在女生面前吹笛子,而崔健那时候不流行,唱出来也没人知道。
让我欣慰的是,他的女朋友不如我的女朋友漂亮,因为我的女朋友喜欢的不是笛子而是吉他,还因为我和校长吵架时的神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酷毙了”。维护自己早恋的权利而和校长吵架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崔健的启蒙。初恋结束的时候,崔健已经大面积地流行,我身边的人,不论男女不分高矮,都会哼两句《南泥湾》了。
在摇滚之前,影响到我的成长的流行病要数诗歌了。那个时候,当一个诗人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当诗人而泡妞,又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眼看着周围的人,不管认识多少字,只要留起长头发,穿着喇叭裤,就算是个结巴,都可以自称诗人,年轻漂亮的姑娘就会自动送上门,刚刚开始青春期的我自然是无限向往之。幸好,当诗人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条件,一支铅笔一张纸就可以,关键是纸上要写些东西,并且不能让姑娘看懂你写的是什么,只要让她知道,这是汉字这是诗歌就可以了。可是天不遂人愿,命苦不能怨政府,虽然写了许多姑娘不懂我也不懂的汉字,最终还是没能钻进姑娘的怀抱——因为我刚刚发芽,姑娘们需要的却是成熟的猛男。
如果回过头来看,从诗歌而摇滚而戏剧而DV,这些在我的28年的成长中起到作用的“新鲜”事物,这些流行病,抛去它们的那些所谓虚头巴脑的精神,回到物质层面,这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新鲜与流行的价格越来越昂贵了。写诗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玩摇滚需要吉他贝斯鼓,玩先锋戏剧(一般指小剧场话剧)需要找场地码人管盒饭,玩DV就需要购置机器和设备,想玩出名堂来,还要自己申请签证买机票去参加国外的电影展。而这些越来越贵的价码,大概只能够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妞越来越难泡,泡妞所花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昨天是我28周岁的生日,我的儿子刚刚三岁,为了不被社会圈子和文学圈子淘汰,为了儿子美好的明天,我决定搞懂这个问题。幸运的是,现在搞DV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小说家在搞,诗人在搞,摇滚歌手在搞,甚至中学生也在搞,一句话,所有怀有严重的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搞DV。三人行必有我师,抱着这个宗旨,我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他们中不仅有搞DV的,还有当过DV评委的。一问方知,这玩艺很简单,一部V8(情色小说里经常用到的道具),一部电脑,三五个人足够了。而在DV这个名词流行之前,不懂流行时尚的我也曾经搞过类似于DV的东东。
那个时候,我刚刚离开大学,在某地的一家有线电视台呆了半年。有线电视,除了放电视剧,就是放MTV,编制好节目段和插播广告的时间表外,基本上无事可干。为了锻炼业务,在领导的鼓励下,我扛着摄像机,一天到晚在大街上溜达,拍美女的面孔和裙子,然后回到台里,在编辑机上剪辑一番,自己欣赏的同时顺便邀请男女同事就美女们的服装和身材评论一番。那个时候,我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前卫电影的影响,镜头恍恍惚惚,色调灰暗甚至黑暗,仿佛喝醉了酒一般,导致美女严重扭曲,引起同事们的严正抗议,不仅抗议我糟踏了艺术以及美女,而且抗议我糟踏了国有资产——录像带。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我的短暂的DV生涯可谓物质条件丰厚,不符合现在的DV们来自民间、倾听底层呼声的传统以及理想。然而问题在于,我的DV拍的是美女,虽然画面惨一点,还是有着身材在,有同事在看;而现在的DV,除了所谓的“新新人类”以及外国的电影节评委们,又有多少人看?
在DV之前,中国最流行的前卫艺术大概要数先锋戏剧了,一部《切·格瓦拉》红遍了中国所有报纸的娱乐版。我没有机会看戏剧,在流行的鼓动之下,还是压抑不住一颗骚动的心,看完剧本之后又托朋友从香港带来了一本格瓦拉自己写的书。这个剧本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成长之路的分水岭,从此之后,谁跟我谈先锋戏剧我跟谁急,谁跟我谈革命我跟谁急——我不是愤青,不是文青,不是革青,更不是嚼情。不仅先锋戏剧和革命,连带着摇滚乐也跟着《切·格瓦拉》遭了殃——谁跟我谈摇滚我同样跟谁急。因为都是所谓的先锋与前卫。在戏剧舞台出动摇滚乐队,强强联手,《切·格瓦拉》不是第一个,7年前的《浮士德》里,鲍家街XX号就开始又蹦又跳了。摇滚和我的渊源,自然要比先锋戏剧和革命深了许多。我周围的朋友,鲜有不喜欢摇滚的,谈起国内国外的乐队,如数家珍,眉飞色舞——前提条件是我不在场。我最初的摇滚启蒙,不是从朋友们那里舶来的洋名词,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摇滚歌手崔健。那个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崔健也还年轻,没出磁带没成教父。那时,我热衷于学习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书和练字,就是跟一个朋友学下围棋。朋友比我年长四岁,刚刚考上大学,正处于青春期的末尾,看什么都新鲜,自然包括了刚刚兴起的土产摇滚和崔健。
我一边学围棋,一边听朋友的唠叨和录音机里放出来的《一无所有》,一心三用,最终的结局便是,我的围棋水平一日千里地下降,而我对崔健的盲目崇拜也一日千里地上升。
那个时候,学校里最风光的同学不是我,而是一个身高体重和我差不多的男生,不会下围棋,不知道崔健,但是吹得一手好笛子和口琴。
在他面前我很自卑,因为他能在女生面前吹笛子,而崔健那时候不流行,唱出来也没人知道。
让我欣慰的是,他的女朋友不如我的女朋友漂亮,因为我的女朋友喜欢的不是笛子而是吉他,还因为我和校长吵架时的神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酷毙了”。维护自己早恋的权利而和校长吵架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崔健的启蒙。初恋结束的时候,崔健已经大面积地流行,我身边的人,不论男女不分高矮,都会哼两句《南泥湾》了。
在摇滚之前,影响到我的成长的流行病要数诗歌了。那个时候,当一个诗人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当诗人而泡妞,又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眼看着周围的人,不管认识多少字,只要留起长头发,穿着喇叭裤,就算是个结巴,都可以自称诗人,年轻漂亮的姑娘就会自动送上门,刚刚开始青春期的我自然是无限向往之。幸好,当诗人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条件,一支铅笔一张纸就可以,关键是纸上要写些东西,并且不能让姑娘看懂你写的是什么,只要让她知道,这是汉字这是诗歌就可以了。可是天不遂人愿,命苦不能怨政府,虽然写了许多姑娘不懂我也不懂的汉字,最终还是没能钻进姑娘的怀抱——因为我刚刚发芽,姑娘们需要的却是成熟的猛男。
如果回过头来看,从诗歌而摇滚而戏剧而DV,这些在我的28年的成长中起到作用的“新鲜”事物,这些流行病,抛去它们的那些所谓虚头巴脑的精神,回到物质层面,这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新鲜与流行的价格越来越昂贵了。写诗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玩摇滚需要吉他贝斯鼓,玩先锋戏剧(一般指小剧场话剧)需要找场地码人管盒饭,玩DV就需要购置机器和设备,想玩出名堂来,还要自己申请签证买机票去参加国外的电影展。而这些越来越贵的价码,大概只能够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妞越来越难泡,泡妞所花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