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社会广角系列之 “样板戏”依然是样板——从《打虎上山》说开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天评论“样板戏”,应该走出政治上全面否定文革的框架。


文革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文革中的许多政治观点,戏曲,文学,美术等作品,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风光不再。然而,有一类现象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曾经红透中国舞台的“样板戏”中的许多唱腔及其音乐作品,不仅没有随着文革的被否定和批判而销声匿迹,而是顽强地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经常不断地出现在海内外广大舞台上,深受不同层次的观众所喜爱。

《打虎上山》是被称为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中一场精彩的片段。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这一幕戏中,装扮成匪徒“胡彪”模样的杨子荣,在一阵急促激烈的锣鼓声中,伴随着行进感极强的音乐,穿过密密的丛林,打“马”上场。杨子荣在茫茫大雪中与“马”共舞之时,还要演唱那段气壮山河的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 这一段唱腔已成为华人二十世纪音乐中的经典绝唱,这一开场音乐还被改编成其他乐器的独奏或合奏曲,几十年来广为流传。

《打虎上山》这场戏最令人难忘的亮点有三个:一是它的场景美伦美焕,远处群山白雪皑皑,近处雪松高耸挺立,朔风呼啸,雪花飘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演员边舞边唱,舞姿潇洒形象,唱腔高亢明亮,体现出不凡的基本功。三是该场剧的音乐设计优美动听,将铿锵有力的京剧锣鼓与丰富多彩的管弦乐队结合起来,尤其是那一段圆号独奏,将风雪弥漫的密密丛林和巍巍群山渲染的辽阔深远又带有几分神秘。

《智取威虎山》的创作过程很长,参与的人员也很多,但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环境下,有两个人物的关键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位是号称“样板戏”总管的于会泳。这位贺绿汀的高足,在上海音乐学院有天才之美誉的于会泳。直接主持并参与了《智取威虎山》的修改过程。也许我们很难将样板戏创作过程中于会泳自己的艺术思想与他所秉承的江青的艺术观念完全分离开来,但是从文革前于会泳在不同场合流露出的对中国音乐的理解看,他无疑拥有非常之高的艺术天份与足够的理论敏感。他在京剧音乐领域的贡献和在样板戏音乐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才华,这一点是无可替代和抹杀的。在《智》剧的改编中他继承了传统的京剧唱腔,并创造性地吸纳了西方歌剧及交响乐手法,在舞台背景上采用先进的电光源技术增强其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该剧达到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

另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就是江青。青年时代的江青曾经是京剧演员,但她在京剧界并没有真正实现她的梦想而是改行去从事话剧和电影。或许是文革给了江青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使她所有的艺术幻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替代性地、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满足。她是带着极大的热情,以一个内行的身份介入到样板戏的再创作和改编过程中去的。以《智取威虎山》例,她曾先后六次观看该剧的演出,对它的人物唱腔,化妆造型,服装布景都提出过非常具体详尽的修改要求。不可否认,江青本人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趣味,给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留下了非常之深的烙印。可以想象,在传统艺术整体上遭受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的文革期间,正是这样政治上的保护与支持,才使得京剧这种带有浓厚的传统意味的艺术样式能得以幸免,并有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主流艺术形式。

我们今天评论“样板戏”,应该走出政治上全面否定文革的框架。因为纯粹从政治的或道德的角度肯定或者否定样板戏,或者仅仅由于样板戏的创作改编过程中受到了强大的政治干预,就拒绝从艺术层面上讨论它们的价值,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文艺作品创作中的政治动机与艺术手段不可能截然分开,政治的理念往往可以转化为一些艺术化的手法,通过某种有特定含义的艺术语言体现于作品中。因此,在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的那些观念,比如江青曾强调过的,要构思“有层次的成套唱腔”,强调唱腔的旋律,风格与人物情感,性格,时代感的切合,以及后来形成的的“三突出”理论,都不能说是纯粹的政治观念。

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角度看,样板戏即使当时处处受到政治观念的支配,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艺术家们的创造空间。因为京剧艺术的构成有其本身的复杂性,有些手段完全可以拥有独立的价值,比如人物的唱腔和音乐设计等。艺术家们在如何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如何通过新的手段尽可能发掘民族艺术自身的魅力等等,做出了自觉和大胆的探索。比如样板戏中最大可能地使用大乐队和西洋乐器、用指挥替代鼓板以整合文武场等做法,在专业领域内的确得了巨大成功。

无数艺术家为了样板戏的创作和改编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有资料显示,每部样板戏仅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就多达五,六十人之多,平均完成时间在五年以上,真可谓“十年磨一剑”。戏中的一调一曲,一招一势都经过名家们的精心打磨。《红灯记》经过八次修改,《沙家浜》和《杜鹃山》经过著名的“四梁四柱”---马连良,谭富,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等人指导。为改好剧本,江青授意从牛棚中“解放”汪曾祺;为拍好电影,急召下放的谢铁骊进京。。。。正是经过众艺术家联手精心策划和雕琢,博采各家之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成就了这么多部半个世纪以来久演不衰的京剧经典名戏。据《中国戏曲报》统计,近二十年来90%的大型晚会选唱样板戏选段,而且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对于音乐,戏曲,表演等专业,样板戏是最常用的模仿范本。

样板戏令无数人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情结,还因为样板戏中包含着一种如今人们遗忘掉的精神价值。我们知道,样板戏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那是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被前所未有地弘扬和提倡的年代。那个年代里,一群艺术家在一种政治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专门去写那那些从来是不被人们纳入视野,尤其是不被艺术家常常纳入视野的小人物,那些命运非常悲惨的人物,写出他们的生活状况,写出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抗争,写出带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脊梁”的品质,样板戏就是当时许多此类作品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大陆改革后开放近二十年,经济日益尽管繁荣,一切向钱看,物欲横流,市风日下,社会思想和道德体系却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面临严重的挑战。这说明,物质极大丰富不应该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一个民族,一个人还是需要讲理想的,超乎物质利益之上的精神价值依然十分宝贵。这些年来,没有称得起经典的戏剧,舞蹈,电影,音乐等文化作品问世,有的尽是些流行音乐。梦幻中的样板戏常久不衰的现象,恰恰说明了目前中国文化发展的缺失。

样板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拥有超越即时政治理念的生命。当我们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样板戏自身的艺术魅力依然光芒四射,一个个熟悉的形象,一段段精彩的绝唱至今我们依然耳熟能详。历史证明,样板戏模式和样板戏现象依然值得人们思考,样板戏还是样板,样板戏永远是国人戏剧艺术的经典。

07/07/06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社会广角系列之 “样板戏”依然是样板——从《打虎上山》说开去
    • "历史证明,样板戏模式和样板戏现象依然值得人们思考,样板戏还是样板,样板戏永远是国人戏剧艺术的经典。"??? 样板戏是畸形政治下的艺术怪胎。
      • 看出代沟了, 夏同学情痘初开时街上流行的都是邓丽君, 罗大佑之类的, 那些才是他们心中的经典啊.
        其实只能打动一代人的"经典"都不是真正的经典.
        • 齐秦! 是齐秦! 那天我把齐秦拿出来忽悠忽悠。
          • 哦, 肯定是喜欢那首"没有你的时候我就自由自在滴, 没有我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滴", 对不对?
        • 不是简单的代沟问题,而是对什么是真正民族艺术的认知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的观点有差距。
          • 这方面的观点的差距就叫代沟。
          • 我不懂戏曲. 提个问题: 样板戏的艺术成与那些古典曲目相比如何, <四郎探母>, <霸王别姬>, <捉放曹>?
            • 古典的京剧艺术永远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但前人在京剧艺术上所做的改革探索也是艺术,同样应当受到尊重,1949年以后京剧艺术的改革可不止影响了“一代人”,至今魅力不减。
              我们不应当躺在古人的艺术成就上止步不前。
      • 老外了吧。样板戏挽救了京剧,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继续演变的话,今天都会有时代的京剧听。结果很多人如你一样想象,就把它喀嚓了。恢复传统,背道而驰。直到京剧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似乎是往时代上跳跃了一下。可能跳大了点,还是没折。
        • 不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 世界上有多少民族音乐像西方古典音乐那样呢? 这音乐就象语言一样, 是表达情感情绪的语言.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 民族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情绪太单一了.
          • 那时的文化就是单一的,皇上压制老百姓,家长压制孩子,男压制女。结果就比较单一。男人们捏个小酒壶,泡个小妞,听个小曲儿,就这些。所以小曲儿,京戏,也就只能那样。现在社会大变样了,跟西方文化越来越近,所以流行歌曲倒不单一了。
            • 有道理, 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在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有较大发展的. 但一但有了这样一个主流的东西, 其它的就难以与之抗衡了, 就象现在国际交流中其它的语言都很难与英语抗衡一样.
          • 中国的民族音乐同样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实际是知之甚少。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的艺术,一方面要将中国的艺术推广到世界上去,切莫顾此失彼。
            我认识一些艺术家,音乐家,他们身居西方,但一谈到中国的民族音乐总是充满了感情。一位很有水平的音乐家对我说:外国人看得起我不是因为我懂西洋音乐,而是因为我懂中国音乐,实际上直到今天我知道的还太少,中国音乐是一个宝库。

            我们这些晚辈,有责任在传播中国音乐方面尽一点力。
            • 这话题就大了, 一时说不完. 不过真要把"中国的艺术推广到世界上去", 咱们应该学学十八世纪的德国,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和东欧, 看看他们是如何把民族的东西推向全世界的.
              我们只不过是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迷, 那里担当得起你说的重任啊.

              其实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 如作曲的谭盾, 陈怡, Bright Sheng, 拉大提琴的马友友, 弹琵琶的吴曼等等. 另外还有把巴赫的音乐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起来的, 您有机会也可以采访采访他们.
      • 其实什么都要发展!不要止步不前!这是LZ文章的精髓,我猜。各行各也都应该这样。西洋歌剧不发展也难生存,那题材和表现蛮配的,就是脱离了时代,所以需要新的题材和新的形式,甚至新的唱法。不然,等这些白头发的都去不了戏院,就完了。
        • 空喊口号没有用, 这是个自然淘汰的过程, 好的就留下了,不好的就淘汰了;
          • LZ说的就是当初搞样板戏是实打实的,不是光喊喊口号。这是个淘汰和反淘汰的问题。时代和自然要淘汰你,你不想淘汰呢,就得跟上时代。
      • 说到点子上了,样板戏的内容,除了几个军事题材的,基本上都是讲阶级斗争的,宣扬阶级仇恨的, 明显地与和谐社会唱反调嘛
        • 那是时代的产物,不要将它们统统贴上政治的标签。古典京剧宣扬的是什么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衣衣呀呀的跟现代的生活贴近多少?我们现在只是谈论它们的艺术而不是别的。
          • 照你这么说来, 二战德国也拍了不少艺术堪称典范的电影,你敢在媒体公开赞扬其艺术之精湛吗?我看国内对文革的反省还是不够深刻
            “那些命运非常悲惨的人物,写出他们的生活状况,写出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抗争,写出带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脊梁”的品质,样板戏就是当时许多此类作品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艺术性有点,思想性就免了吧(除了几个抗日题材,军事题材的)
            • 你的话很对,对文革的反省很不够。我们反省文革,是要对那个时代发生的人和事进行事实求事的评判,而不是否定历史,否定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 “和谐社会”?现在还是那时候?
          • 现在国内提倡和谐社会, 我看样板戏当中, 海港,龙江颂,白毛女都是写阶级斗争, 宣扬阶级仇恨的, 与党的最新政治指导明显不合拍嘛
            • 嗯,这就对了。当时的社会讲得就是戏里的内容,可见,解放后,社会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再也不是封建制了。作品就和当时的生活非常贴近。这是传统京剧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说,样板戏非常突破,非常成功。今天还应该继续突破。
            • 即使如此,样板戏还在流行,有的还整场重排,重演。可见人们已经不再重视它们的政治内容,更多地欣赏它们的艺术,我们也不必在那些政治符号上较真。
              • 就是呀,就象西洋歌剧和传统京剧里边陈腐的东西一样,不影响人们从艺术的角度再欣赏。
              • 这个我有亲身体会...
                从小就看过无数次<红色娘子军>, 后来一直对其有美好的回忆. 去年夏天回国正赶上中芭在天桥剧场演<红色娘子军>, 于是兴冲冲的赶去了. 当时这部舞剧的上演不是因为观众的需求, 而是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所以只演了两, 叁场. 剧场大约是三分之二的上坐率, 观众大多是我这年龄的人和他们的小孩. 当"2 2 5, 6543 2 " 的主题曲响起时, 我还真的是狠激动了一下!

                但静下心来看完整部演出后的感觉是音乐与编舞都过于简单, 许多双人舞, 三人舞等就象是从<天鹅湖>里直接抄过来的. 这次现场观看算是圆了我二十多年的梦, 估计近五年, 十年内是不会再去看了. 我这个在听着<红色娘子军>长大的, 喜欢怀旧的中老年国移都是如此, 年轻人有多少还愿意去看呢?
    • 加了个大乐队,就更能体现气势。解决了单一京胡的重大问题。
      • 伴奏是一方面,在唱腔设计和唱法上也有突破,背景更是形象逼真。
    • 京剧现代化、发展现代京剧都无可厚非。但将某些剧目作为样板,并且在行政命令下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样板,这其中意味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愿那种我花开来百花杀全国八个剧的样板年代永不复返。
      • 这个我知道,是政治。
    • 蚁兄落了个字:谭富?是否应为谭富英?唱念做打俱佳,还能创作,可惜文革后不怎么唱了,也许老了,也许政治运动怕了?不过,童翔荣似乎不减当年,他的杨子荣可是我的童年偶像啊.
      • SORRY 字打错了,应为童祥苓
    • 看来这有戏迷, 大家知道哪有京剧票友活动场所? 谢谢.
    • 大家爱看样板戏, 都是冲着那份亲切, 因为自已当年的青春年华陪伴着这些戏而失去. 没有人去感受什么什么艺术. 要说艺术, 样板戏并没有发展京戏,它撇开京戏的基本特质,扭曲, 阉割, 整容, 甚至强奸京戏, 变成个大怪物.
      • 样板戏伴随我们度过了一段岁月,现在追忆起来当然有一种亲切感。但是,再往深里想一想,当年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被灌输那些阶级仇恨,被强制接受一种意识形态,是不是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