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这个我有亲身体会...

从小就看过无数次<红色娘子军>, 后来一直对其有美好的回忆. 去年夏天回国正赶上中芭在天桥剧场演<红色娘子军>, 于是兴冲冲的赶去了. 当时这部舞剧的上演不是因为观众的需求, 而是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所以只演了两, 叁场. 剧场大约是三分之二的上坐率, 观众大多是我这年龄的人和他们的小孩. 当"2 2 5, 6543 2 " 的主题曲响起时, 我还真的是狠激动了一下!

但静下心来看完整部演出后的感觉是音乐与编舞都过于简单, 许多双人舞, 三人舞等就象是从<天鹅湖>里直接抄过来的. 这次现场观看算是圆了我二十多年的梦, 估计近五年, 十年内是不会再去看了. 我这个在听着<红色娘子军>长大的, 喜欢怀旧的中老年国移都是如此, 年轻人有多少还愿意去看呢?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社会广角系列之 “样板戏”依然是样板——从《打虎上山》说开去
    • "历史证明,样板戏模式和样板戏现象依然值得人们思考,样板戏还是样板,样板戏永远是国人戏剧艺术的经典。"??? 样板戏是畸形政治下的艺术怪胎。
      • 看出代沟了, 夏同学情痘初开时街上流行的都是邓丽君, 罗大佑之类的, 那些才是他们心中的经典啊.
        其实只能打动一代人的"经典"都不是真正的经典.
        • 齐秦! 是齐秦! 那天我把齐秦拿出来忽悠忽悠。
          • 哦, 肯定是喜欢那首"没有你的时候我就自由自在滴, 没有我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滴", 对不对?
        • 不是简单的代沟问题,而是对什么是真正民族艺术的认知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的观点有差距。
          • 这方面的观点的差距就叫代沟。
          • 我不懂戏曲. 提个问题: 样板戏的艺术成与那些古典曲目相比如何, <四郎探母>, <霸王别姬>, <捉放曹>?
            • 古典的京剧艺术永远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但前人在京剧艺术上所做的改革探索也是艺术,同样应当受到尊重,1949年以后京剧艺术的改革可不止影响了“一代人”,至今魅力不减。
              我们不应当躺在古人的艺术成就上止步不前。
      • 老外了吧。样板戏挽救了京剧,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继续演变的话,今天都会有时代的京剧听。结果很多人如你一样想象,就把它喀嚓了。恢复传统,背道而驰。直到京剧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似乎是往时代上跳跃了一下。可能跳大了点,还是没折。
        • 不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 世界上有多少民族音乐像西方古典音乐那样呢? 这音乐就象语言一样, 是表达情感情绪的语言.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 民族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情绪太单一了.
          • 那时的文化就是单一的,皇上压制老百姓,家长压制孩子,男压制女。结果就比较单一。男人们捏个小酒壶,泡个小妞,听个小曲儿,就这些。所以小曲儿,京戏,也就只能那样。现在社会大变样了,跟西方文化越来越近,所以流行歌曲倒不单一了。
            • 有道理, 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在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有较大发展的. 但一但有了这样一个主流的东西, 其它的就难以与之抗衡了, 就象现在国际交流中其它的语言都很难与英语抗衡一样.
          • 中国的民族音乐同样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实际是知之甚少。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的艺术,一方面要将中国的艺术推广到世界上去,切莫顾此失彼。
            我认识一些艺术家,音乐家,他们身居西方,但一谈到中国的民族音乐总是充满了感情。一位很有水平的音乐家对我说:外国人看得起我不是因为我懂西洋音乐,而是因为我懂中国音乐,实际上直到今天我知道的还太少,中国音乐是一个宝库。

            我们这些晚辈,有责任在传播中国音乐方面尽一点力。
            • 这话题就大了, 一时说不完. 不过真要把"中国的艺术推广到世界上去", 咱们应该学学十八世纪的德国,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和东欧, 看看他们是如何把民族的东西推向全世界的.
              我们只不过是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迷, 那里担当得起你说的重任啊.

              其实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 如作曲的谭盾, 陈怡, Bright Sheng, 拉大提琴的马友友, 弹琵琶的吴曼等等. 另外还有把巴赫的音乐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起来的, 您有机会也可以采访采访他们.
      • 其实什么都要发展!不要止步不前!这是LZ文章的精髓,我猜。各行各也都应该这样。西洋歌剧不发展也难生存,那题材和表现蛮配的,就是脱离了时代,所以需要新的题材和新的形式,甚至新的唱法。不然,等这些白头发的都去不了戏院,就完了。
        • 空喊口号没有用, 这是个自然淘汰的过程, 好的就留下了,不好的就淘汰了;
          • LZ说的就是当初搞样板戏是实打实的,不是光喊喊口号。这是个淘汰和反淘汰的问题。时代和自然要淘汰你,你不想淘汰呢,就得跟上时代。
      • 说到点子上了,样板戏的内容,除了几个军事题材的,基本上都是讲阶级斗争的,宣扬阶级仇恨的, 明显地与和谐社会唱反调嘛
        • 那是时代的产物,不要将它们统统贴上政治的标签。古典京剧宣扬的是什么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衣衣呀呀的跟现代的生活贴近多少?我们现在只是谈论它们的艺术而不是别的。
          • 照你这么说来, 二战德国也拍了不少艺术堪称典范的电影,你敢在媒体公开赞扬其艺术之精湛吗?我看国内对文革的反省还是不够深刻
            “那些命运非常悲惨的人物,写出他们的生活状况,写出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抗争,写出带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脊梁”的品质,样板戏就是当时许多此类作品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艺术性有点,思想性就免了吧(除了几个抗日题材,军事题材的)
            • 你的话很对,对文革的反省很不够。我们反省文革,是要对那个时代发生的人和事进行事实求事的评判,而不是否定历史,否定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 “和谐社会”?现在还是那时候?
          • 现在国内提倡和谐社会, 我看样板戏当中, 海港,龙江颂,白毛女都是写阶级斗争, 宣扬阶级仇恨的, 与党的最新政治指导明显不合拍嘛
            • 嗯,这就对了。当时的社会讲得就是戏里的内容,可见,解放后,社会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再也不是封建制了。作品就和当时的生活非常贴近。这是传统京剧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说,样板戏非常突破,非常成功。今天还应该继续突破。
            • 即使如此,样板戏还在流行,有的还整场重排,重演。可见人们已经不再重视它们的政治内容,更多地欣赏它们的艺术,我们也不必在那些政治符号上较真。
              • 就是呀,就象西洋歌剧和传统京剧里边陈腐的东西一样,不影响人们从艺术的角度再欣赏。
              • 这个我有亲身体会...
                从小就看过无数次<红色娘子军>, 后来一直对其有美好的回忆. 去年夏天回国正赶上中芭在天桥剧场演<红色娘子军>, 于是兴冲冲的赶去了. 当时这部舞剧的上演不是因为观众的需求, 而是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所以只演了两, 叁场. 剧场大约是三分之二的上坐率, 观众大多是我这年龄的人和他们的小孩. 当"2 2 5, 6543 2 " 的主题曲响起时, 我还真的是狠激动了一下!

                但静下心来看完整部演出后的感觉是音乐与编舞都过于简单, 许多双人舞, 三人舞等就象是从<天鹅湖>里直接抄过来的. 这次现场观看算是圆了我二十多年的梦, 估计近五年, 十年内是不会再去看了. 我这个在听着<红色娘子军>长大的, 喜欢怀旧的中老年国移都是如此, 年轻人有多少还愿意去看呢?
    • 加了个大乐队,就更能体现气势。解决了单一京胡的重大问题。
      • 伴奏是一方面,在唱腔设计和唱法上也有突破,背景更是形象逼真。
    • 京剧现代化、发展现代京剧都无可厚非。但将某些剧目作为样板,并且在行政命令下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样板,这其中意味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愿那种我花开来百花杀全国八个剧的样板年代永不复返。
      • 这个我知道,是政治。
    • 蚁兄落了个字:谭富?是否应为谭富英?唱念做打俱佳,还能创作,可惜文革后不怎么唱了,也许老了,也许政治运动怕了?不过,童翔荣似乎不减当年,他的杨子荣可是我的童年偶像啊.
      • SORRY 字打错了,应为童祥苓
    • 看来这有戏迷, 大家知道哪有京剧票友活动场所? 谢谢.
    • 大家爱看样板戏, 都是冲着那份亲切, 因为自已当年的青春年华陪伴着这些戏而失去. 没有人去感受什么什么艺术. 要说艺术, 样板戏并没有发展京戏,它撇开京戏的基本特质,扭曲, 阉割, 整容, 甚至强奸京戏, 变成个大怪物.
      • 样板戏伴随我们度过了一段岁月,现在追忆起来当然有一种亲切感。但是,再往深里想一想,当年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被灌输那些阶级仇恨,被强制接受一种意识形态,是不是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