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送交者: aguang 2001年12月20日05:55:02 于 [新大陆]http://www.bbsland.com
昆明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喝茶,是享受之一。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湖外围是大街,汽车依然在行使,但哑哑的没有声音。公园里面空空荡荡,鲤鱼在水面翻个跟斗,哗啦地一声。太阳出过一阵,雨又来下一阵,树叶上还没有湿到要滴水,就停了,像是被人用喷壶稍微洒了一下。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像是开着天然的大空调。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想当然认为,阳光都是洒在叶子朝着它的一面,却发现树叶的底部也有光辉,原来是从水面上反射上来的,并且又再照亮了树叶下面的人。那阳光从树冠慢慢地向下溜,犹如刮胡子的刀片,到六点钟的时候,连树根那里都会灿烂起来,树顶却阴郁了。湖水里面飘满天上的晚霞,金色池塘,几只野鸭子在其间游来游去。出现一两个蝙蝠,公园里面到处是紫气。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到七点半,天还亮着,但也差不多要黑起来了,蝙蝠爆发了起义,到处乱飞。一个朋友说;走,吃饭去了。就出了公园,顺湖边走到叫红灯笼的那一家,正是整个昆明城吃的酒酣耳热的时候。进去就有一桌刚刚空掉、杯盘狼藉的桌子,伙计马上收拾干净,摆上几套新的碗筷,又沏上好茶,就点菜。点菜也不照菜谱,而是直接到厨房里去,那里各种生菜熟食已经摆好,想吃什么点什么,长得像大赤包的老板娘亲自为你介绍每样菜的做法。就点了:腌莲花白炒小蜡肉、蒸茄子芋头花、炸曝腌白鱼、大理雕梅扣肉、清水苦菜、豆花鲤鱼、老奶洋芋几样。够啦,老板娘说,莫浪费,不够么又点。立即摆满了一桌子,太好吃了!马云惨叫道。当其时也,昆明到处在吃,有的地方,一条街都是桌子,灯红酒绿,跑堂的都搞不清自家的桌子是哪几张。吃什么的都有,宣威老火腿、广东烧蜡、湖南毛家菜、四川乡巴佬、山东大饼、过桥米线、美国肥牛、肯德鸡、烧烤、小吃、烧豆腐(吃这种东西最好玩,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底下是泥炭火,上面烤建水运来的小方块的臭豆腐,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作料分干湿两种,湿的,配卤腐汁、芫荽、辣椒、酱油等;干的,配干辣椒粉、盐巴、味精、花椒粉等。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她用若干小碟,每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或者一伙客人,食客想吃哪块夹哪块,你吃一块,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帐。)在夜幕降临之际端上来的一桌菜,用不了多少时候,就吃到盘子漏底,还要加两个,从来没有吃过,一个是油煎八宝饭,一个是芋头煮肉皮,好吃得要命,要命地好吃。管不得那么多了,我再吃一块肥肉。酒足饭饱,一算账,五个人,吃得昏天黑地,才120块钱。法国回来的那个就惨叫起来,这么一桌,在巴黎么,没有千把法郎根本吃不下来。买单的笑笑,走,喝茶去,这回是去花间集,一个朋友自己开的茶馆,顺着湖边走,都是茶馆,都是坐满在露天里喝茶玩牌的人,不时有卖花的和擦皮鞋的从其间穿过,花是玫瑰花,五角钱一只。擦皮鞋是一块钱擦一双。又有骑三轮车的过来,车上拉着一车子植物,吊兰、剑麻、仙人掌、兰花、菊花……都是论盆卖,已经长得枝叶茂盛,买回去只需每日浇水就行。夜晚的序曲才结实,第一小节刚刚开始,喝罢茶还要吃些水果,还要找些话讲讲,还要搓搓麻将,看场电影……玩场多了。
这里写的只是昆明千篇一律的日子中的某些细节,如果要写下去的话,那是无法打断的。这种生活过去几百年中一直如此,自从昆明成为一个城市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渐渐地越来越精致讲究夸张罢了。例如,在明朝,人们建筑房屋,还仅仅是为了遮蔽风雨,过了三百年后,房屋的细节已经非常讲究,要雕梁画栋,要疏影横斜,要曲径通幽,以使人生更具有诗意。昆明气候温和,雨水和阳光恰到好处,真是多一分嫌热,少一分嫌冷,仅仅适宜于生命。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不慌不慢,有深圳美国来的人发现,在昆明,很少有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超过别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急着赶到哪里去的城市,从来没有一辆叫做时代的列车在旁边气喘吁吁地催促它,有,可能它也无所谓,让它等着吧。它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对于它来说,营造舒适人生的种种材料都已经足够,它不需要再改造什么,扩张什么,侵掠什么,图谋什么,水草丰美、天空蔚蓝、鲜花阳光、滇池里有生生不竭的鱼虾……等等,这个城市体验享用造物主恩赐的种种现成好处都来不及,哪还有工夫去改造这样,解放那样。这样的城市,在风起云涌、剑拔弩张的时代,真是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它永远不会决定鹿死谁手,也不会成为核心、要寨、根据地。它不是为打江山、改变历史的方向建造的。风花雪月,玩乐吃喝,这个城市最热门的话题是到哪里去玩,去吃,去寻欢作乐。它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这城市的目的简单得很,就是为了过好每一个日子,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夏天吃蘑菇,中秋尝宝珠梨(昆明古代就有名的贡梨),春天喝阳春米线,冬日吃狗肉火锅。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怎么写得那么慢,那么不厌其烦,昆明可能最心领神会,他写的就是人们怎样“过日子”噻。
何谓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生活,它以常识为基础。日常生活是世界辞典中最基本的词汇,伽达默尔说,“‘自从开始了谈话我们才存在并互相倾听’……虽说这种对话总是采用新的语言,却始终是以人类的语言,可以学会的语言进行的”。日常生活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毫无意义的生活,无所谓是或非的生活。从这种生活开始,我们才有根基进行关于存在之意义的种种疑问和设想。你可以拒绝这种基本的生活,但你不能摧毁它,因为她是最后的、最基本的。没有这些,也就无所谓世界。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生活被大众所鄙视,为舆论所攻击,被视为改造的对象。真正的生活不再是它,而是某种更高尚的生活,所谓“生活在别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陈旧性,像大地一样的陈旧,被革命视为旧世界的老巢。但全新的日常生活是什么呢?革命从来没有解释。革命的生活并不是日常生活,革命就是要摧毁日常,就是不断地破旧立新,为“更某某”的奋斗。日常生活永远新不起来,所以它是革命的首要敌人。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最向往的生活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描写的那种生活,为了将来有一日被敌人捉住的时候不当叛徒,每天在钉满钉子的木板上睡觉。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时刻准备着”在任何时候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平心而论,这种革命家的生活确实是人生最有意义的生活之一,但它不是基本的生活,不是普遍的生活,而是特殊的生活,它没有基本的日常性,并且如果坚持这种生活的意志力如果不是自愿自觉的话,它对于人永远只是一种伪生活。
日常生活必然是旧的,因为它是基本的。如果历史是某种无休无止的装修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就是装修下面那些基本的部分,不变的部分。它是旧的,只是相对于时代的变迁,它的旧不是由于变,而是由于以不变应万变。60年代的革命企图把少数人的理想、浪漫、高尚、纯粹的生活,根据理论设计出来的特殊生活强加于所有人,使这种特殊的生活变成普遍的生活,它勉为其难地通过暴力来达到这一点,它的方式是,生活就是罪行。那时代没有人再敢于“过日子”。只会过日子的人,将完全丧失政治生命,昔日一生只是来世上“过日子的”大众消失了,敢于顽固的“过日子”的人少到已经只是当年所谓九种人之外的第十种,落后分子中的一小撮。但革命所要摧毁的庸俗生活却是人生最基本的东西。词是从这种最基本的生活里开始的,由此,我们才可以去发问生活的意义和想象人生的可能性,谈论“活着,还是死去?”,革命使对“活着,还是死去”的思考成为最基本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从来不考虑这样的问题,它只是“在着”而已,人只是被抛入世界,抛入最起码的世界,最基本的世界。人从来不会被抛入革命中,革命是选择,而日常生活是无可奈何。
日常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意义如此玄奥深邃、五彩纷呈的历史下面,它是支撑一切的东西,它是最基本的词,它是世界的河床,它不可能只服从于任何单向度的意义,如果一定要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修辞活动去暴力地摧毁它的无意义,让它立场、路线、爱憎起来,世界就要倾斜、倒塌。但更无意义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浪费时间来重申这种常识,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寻找意义。 前面说到哪里了?我们后来到了花间集茶馆,进去要了一壶菊花茶,话梅、瓜子,就找些话来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讲到两点,又吃些宵夜,才回去睡觉,六七个人,有五个是翻了墙回去睡的。这是上星期六的事情,但我可以说,这种事情,早两百年,如果有人写的话,也是一样的说法。
----------
我係加菲熊=~o~=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昆明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喝茶,是享受之一。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湖外围是大街,汽车依然在行使,但哑哑的没有声音。公园里面空空荡荡,鲤鱼在水面翻个跟斗,哗啦地一声。太阳出过一阵,雨又来下一阵,树叶上还没有湿到要滴水,就停了,像是被人用喷壶稍微洒了一下。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像是开着天然的大空调。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想当然认为,阳光都是洒在叶子朝着它的一面,却发现树叶的底部也有光辉,原来是从水面上反射上来的,并且又再照亮了树叶下面的人。那阳光从树冠慢慢地向下溜,犹如刮胡子的刀片,到六点钟的时候,连树根那里都会灿烂起来,树顶却阴郁了。湖水里面飘满天上的晚霞,金色池塘,几只野鸭子在其间游来游去。出现一两个蝙蝠,公园里面到处是紫气。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到七点半,天还亮着,但也差不多要黑起来了,蝙蝠爆发了起义,到处乱飞。一个朋友说;走,吃饭去了。就出了公园,顺湖边走到叫红灯笼的那一家,正是整个昆明城吃的酒酣耳热的时候。进去就有一桌刚刚空掉、杯盘狼藉的桌子,伙计马上收拾干净,摆上几套新的碗筷,又沏上好茶,就点菜。点菜也不照菜谱,而是直接到厨房里去,那里各种生菜熟食已经摆好,想吃什么点什么,长得像大赤包的老板娘亲自为你介绍每样菜的做法。就点了:腌莲花白炒小蜡肉、蒸茄子芋头花、炸曝腌白鱼、大理雕梅扣肉、清水苦菜、豆花鲤鱼、老奶洋芋几样。够啦,老板娘说,莫浪费,不够么又点。立即摆满了一桌子,太好吃了!马云惨叫道。当其时也,昆明到处在吃,有的地方,一条街都是桌子,灯红酒绿,跑堂的都搞不清自家的桌子是哪几张。吃什么的都有,宣威老火腿、广东烧蜡、湖南毛家菜、四川乡巴佬、山东大饼、过桥米线、美国肥牛、肯德鸡、烧烤、小吃、烧豆腐(吃这种东西最好玩,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底下是泥炭火,上面烤建水运来的小方块的臭豆腐,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作料分干湿两种,湿的,配卤腐汁、芫荽、辣椒、酱油等;干的,配干辣椒粉、盐巴、味精、花椒粉等。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她用若干小碟,每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或者一伙客人,食客想吃哪块夹哪块,你吃一块,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帐。)在夜幕降临之际端上来的一桌菜,用不了多少时候,就吃到盘子漏底,还要加两个,从来没有吃过,一个是油煎八宝饭,一个是芋头煮肉皮,好吃得要命,要命地好吃。管不得那么多了,我再吃一块肥肉。酒足饭饱,一算账,五个人,吃得昏天黑地,才120块钱。法国回来的那个就惨叫起来,这么一桌,在巴黎么,没有千把法郎根本吃不下来。买单的笑笑,走,喝茶去,这回是去花间集,一个朋友自己开的茶馆,顺着湖边走,都是茶馆,都是坐满在露天里喝茶玩牌的人,不时有卖花的和擦皮鞋的从其间穿过,花是玫瑰花,五角钱一只。擦皮鞋是一块钱擦一双。又有骑三轮车的过来,车上拉着一车子植物,吊兰、剑麻、仙人掌、兰花、菊花……都是论盆卖,已经长得枝叶茂盛,买回去只需每日浇水就行。夜晚的序曲才结实,第一小节刚刚开始,喝罢茶还要吃些水果,还要找些话讲讲,还要搓搓麻将,看场电影……玩场多了。
这里写的只是昆明千篇一律的日子中的某些细节,如果要写下去的话,那是无法打断的。这种生活过去几百年中一直如此,自从昆明成为一个城市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渐渐地越来越精致讲究夸张罢了。例如,在明朝,人们建筑房屋,还仅仅是为了遮蔽风雨,过了三百年后,房屋的细节已经非常讲究,要雕梁画栋,要疏影横斜,要曲径通幽,以使人生更具有诗意。昆明气候温和,雨水和阳光恰到好处,真是多一分嫌热,少一分嫌冷,仅仅适宜于生命。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不慌不慢,有深圳美国来的人发现,在昆明,很少有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超过别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急着赶到哪里去的城市,从来没有一辆叫做时代的列车在旁边气喘吁吁地催促它,有,可能它也无所谓,让它等着吧。它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对于它来说,营造舒适人生的种种材料都已经足够,它不需要再改造什么,扩张什么,侵掠什么,图谋什么,水草丰美、天空蔚蓝、鲜花阳光、滇池里有生生不竭的鱼虾……等等,这个城市体验享用造物主恩赐的种种现成好处都来不及,哪还有工夫去改造这样,解放那样。这样的城市,在风起云涌、剑拔弩张的时代,真是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它永远不会决定鹿死谁手,也不会成为核心、要寨、根据地。它不是为打江山、改变历史的方向建造的。风花雪月,玩乐吃喝,这个城市最热门的话题是到哪里去玩,去吃,去寻欢作乐。它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这城市的目的简单得很,就是为了过好每一个日子,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夏天吃蘑菇,中秋尝宝珠梨(昆明古代就有名的贡梨),春天喝阳春米线,冬日吃狗肉火锅。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怎么写得那么慢,那么不厌其烦,昆明可能最心领神会,他写的就是人们怎样“过日子”噻。
何谓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生活,它以常识为基础。日常生活是世界辞典中最基本的词汇,伽达默尔说,“‘自从开始了谈话我们才存在并互相倾听’……虽说这种对话总是采用新的语言,却始终是以人类的语言,可以学会的语言进行的”。日常生活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毫无意义的生活,无所谓是或非的生活。从这种生活开始,我们才有根基进行关于存在之意义的种种疑问和设想。你可以拒绝这种基本的生活,但你不能摧毁它,因为她是最后的、最基本的。没有这些,也就无所谓世界。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生活被大众所鄙视,为舆论所攻击,被视为改造的对象。真正的生活不再是它,而是某种更高尚的生活,所谓“生活在别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陈旧性,像大地一样的陈旧,被革命视为旧世界的老巢。但全新的日常生活是什么呢?革命从来没有解释。革命的生活并不是日常生活,革命就是要摧毁日常,就是不断地破旧立新,为“更某某”的奋斗。日常生活永远新不起来,所以它是革命的首要敌人。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最向往的生活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描写的那种生活,为了将来有一日被敌人捉住的时候不当叛徒,每天在钉满钉子的木板上睡觉。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时刻准备着”在任何时候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平心而论,这种革命家的生活确实是人生最有意义的生活之一,但它不是基本的生活,不是普遍的生活,而是特殊的生活,它没有基本的日常性,并且如果坚持这种生活的意志力如果不是自愿自觉的话,它对于人永远只是一种伪生活。
日常生活必然是旧的,因为它是基本的。如果历史是某种无休无止的装修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就是装修下面那些基本的部分,不变的部分。它是旧的,只是相对于时代的变迁,它的旧不是由于变,而是由于以不变应万变。60年代的革命企图把少数人的理想、浪漫、高尚、纯粹的生活,根据理论设计出来的特殊生活强加于所有人,使这种特殊的生活变成普遍的生活,它勉为其难地通过暴力来达到这一点,它的方式是,生活就是罪行。那时代没有人再敢于“过日子”。只会过日子的人,将完全丧失政治生命,昔日一生只是来世上“过日子的”大众消失了,敢于顽固的“过日子”的人少到已经只是当年所谓九种人之外的第十种,落后分子中的一小撮。但革命所要摧毁的庸俗生活却是人生最基本的东西。词是从这种最基本的生活里开始的,由此,我们才可以去发问生活的意义和想象人生的可能性,谈论“活着,还是死去?”,革命使对“活着,还是死去”的思考成为最基本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从来不考虑这样的问题,它只是“在着”而已,人只是被抛入世界,抛入最起码的世界,最基本的世界。人从来不会被抛入革命中,革命是选择,而日常生活是无可奈何。
日常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意义如此玄奥深邃、五彩纷呈的历史下面,它是支撑一切的东西,它是最基本的词,它是世界的河床,它不可能只服从于任何单向度的意义,如果一定要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修辞活动去暴力地摧毁它的无意义,让它立场、路线、爱憎起来,世界就要倾斜、倒塌。但更无意义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浪费时间来重申这种常识,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寻找意义。 前面说到哪里了?我们后来到了花间集茶馆,进去要了一壶菊花茶,话梅、瓜子,就找些话来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讲到两点,又吃些宵夜,才回去睡觉,六七个人,有五个是翻了墙回去睡的。这是上星期六的事情,但我可以说,这种事情,早两百年,如果有人写的话,也是一样的说法。
----------
我係加菲熊=~o~=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