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瑞秋为我们演绎了活色生香的上海生煎馒头的故事,仿佛又闻到了那飘来的香,想起那风花雪月的事儿。。。。。
今天的上海年轻人谈朋友会去新天地一茶一座坐坐,或者是在星巴客要杯咖啡,而我们那时代,就必定是吃完生煎后看场电影了。但上海生煎在沐浴了浦江几番风雨后,却仍是点心之王者,无可替代。
生煎有新老之派,正反之别。老者有新亚,大壶春等老牌明星,新者便是小杨为首的精英新贵。
以前生煎皆是头上底下的传统煎位,不知从何时起生煎也解放了,来个头下底上的煎法,说是那样更能保持皮薄底脆。开始我还不能接受,后来吃多看多了也就顺应潮流,乐在其中了。
大壶春生煎皮厚个大,有虾肉裹于其间,就咖哩牛肉汤,吃完走5分钟去外滩牵牵手或去福州路逛逛书店。若干年后有个下岗女工开了个小杨生煎,说要做到最好,她的生煎皮薄汁多,头下底上,七分猪腿瘦肉,三分夹心肉,肉是手工剁成,用猪肉皮在汤里慢熬,冷藏冻成胶质后拌于馅,在第一口咬下去时,你会从心底里喊出来:"好好吃啊!"这份感动这份真情在吃完一客小杨生煎后便化作了继续打拼上海滩的动力。
"弥道好伐?"
"塌好了!"
"格么阿拉谈朋友去好伐?"
"好格呀!"
。。。。。
那一场春风花雪月的事,怎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