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今早起来看到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喜欢的人就看吧。《广州,一个最包容的城市》『转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贴』广州,一个最包容的城市
作者:叶曙明

广州从来不是一个排外的城市

广州是一个惹人争议的城市。

争议并非洪水猛兽,往往有提神醒脑之效,它给城市带来观念上的撞击,带来活力和动力。北京、上海也惹人争议,有人看不惯北京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有人看不惯上海大模大样地把别人锅里的饭都舀到自己碗里,且不管这些看法有无道理,但显然都是出于对北京、上海艳羡的心理,不像对广州的争议,到现在还在争它有没有文化,吃东西的习俗是不是很野蛮,广州人说的是不是“鸟语”,是不是排外等等,翻来覆去,还是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的话题。

其实,广州从来不是一个排外的城市,从南越国到现在,它一直是个包容度极高的城市,在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能与之相比。历史上,广州一直为北方逃避战乱的百姓、流放戍边的罪犯、失宠被贬的官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从广府、潮州、客家三大族群的族谱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些“太丘世泽、颍水家声”之类的渊源。

仿佛那些浪迹天涯的人,一踏上广州这片神奇土地,也忽然萌生起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念头,而不想再流浪了。任嚣、赵佗都是从北方来了就不想走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中,有10家祖籍福建,他们的祖上在来广州之前,也不过是碌碌庸流,但一到广州,便如飞龙在天,鱼跃大海,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试问有谁听过伍秉鉴、潘振承、吴天垣、谢有仁,或任何一个十三行富商抱怨广州人排外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又为无数怀着美好梦想南下创业与谋生的人,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平台。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说,北京、上海、广州的外来人口,分别为282万、319万、318万,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0.0%、19.4%和30.0%。广州外来人口的比例最高,说广州排外,它排谁了?

按一般逻辑来说,一个严重排外的地方,应该没什么外来人口,即使有也难以进入主流社会,但看看今日的广州,在主流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外地人还少吗?奇怪的是,愈是城门大开、五方杂处的城市,愈容易招来排外的非议;外来人口愈少的地方,反而愈没人骂它排外。搬个小板凳往家门口一坐,三街六巷全是俺乡里乡亲的,啥子叫排外哟!没听说过!

其实,广州人并不排斥外地人,川菜、湘菜、鲁菜、粤菜、泰国菜、葡国菜,在这个城市都能各随所好,一荣俱荣,有钱齐齐揾;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北方人要和睦相处,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就行了。南越王赵佗是河北人,但他尊重岭南本土文化,推行“百越和集”和“变服从俗”的政策,广东人便尊他为岭南的人文始祖。这叫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上国衣冠,文化使者,别人都是蛮貊鸟语。广州公交用粤语报站,你就说是歧视外地人;广州媒体把贝克汉姆译成碧咸,你又说这是对北方文化缺乏包容。样样都看不顺眼,到底是广州人排外呢?还是某些不了解广州的人在 “排穗”、“排粤”呢?须知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大家都有保持自己方言和生活习俗的权利。如果一味以蛮横的方式扰乱别人的生活,硬是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谁不接受谁就是排外,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恩怨分明的广州人

以往人们在谈论十三行时,往往只说它如何崛起,如何昌盛,却很少谈论它是怎么消失的,或者只是含糊地用一句“毁于鸦片战争的炮火”轻轻带过。其实十三行是广州人自己放火烧掉的。

广州人有一种恩怨分明、宁折不弯的性格。在全国城市中,广州与海外通商时间最长,如果广州人排外,就不会有十三行了,就不会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了。我们看看近代史,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鸦片战争前,广州对来做正常贸易的外商,不管他是欧洲人、波斯人,还是南洋人,大门都是敞开的,所以才会出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盛况。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也承认,由于在广州做生意很便利和广州人“众所周知的诚实”,让外商“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

但鸦片战争后,广州人突然收起了友好的姿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站到了抵抗外国侵略的最前沿,不仅一把火烧了十三行,而且还发起了长达20年的反洋人入城斗争,万众一心,牢不可破,决不让洋人再踏进广州一步。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难道这些反入城的广州人,不是当初在珠江岸边热情招待洋商的广州人了吗?

城还是那座城,人也还是那些人,变了的是洋人,不是广州人。这时的洋人,已非当初坐着哥德堡号来做买卖的茶叶商、瓷器商、丝绸商了,他们带来了鸦片,带来了掠夺和欺凌,带来了战争。这一切侵略恶行,已为天下人所共知,这里亦无须再一一赘述了。因此,不是广州人不想赚钱了,不是他们灵活的生意头脑突然不灵了,也不是他们忽然盲目排外了,而是广州人就是这么“硬颈”(犟),宁愿一拍两散,不做生意了,也不让你奸计得逞。洋人百般无奈,只好纷纷改到上海做生意,上海才有机会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埠。

广州人的举止看上去好像很蠢,竟然自砸饭碗,把这么好的贸易基础毁了,把这么大一座金矿拱手让给上海。但是,如果他们为了继续做生意,就忍气吞声让洋人进城,就不叫广州人了。他们守护家园、捍卫民族、国家、文化命脉的决心,就是如此坚强,如此不惜代价。有些当代学者,批评当年广州的反入城斗争是盲目排外。依我所见,决不是一句“盲目”可以概括得了的。它是当时具体的政治、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广州人性格碰在一起,所发生的必然反应,不能仅以今天的纯法理观点去评判功过。否则,连废除不平等条约,恐怕也会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成为“盲目排外”的证据了。

今天,广州人既没有、也不会盲目排斥外地人,最近有人提议限制“低素质人群”进广州,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人人群起而攻之。其实,大量贫穷人口涌来广州,最该受到舆论谴责的是输出大量贫穷人口的地区政府,他们不好好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却把责任转嫁给别人,但现在没有谁去批评他们,反而纷纷责备广州为什么不能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须知一个城市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载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这与道德无关,与良心无关。广州治安恶化,恰恰证明它已经出现超载问题了,资源的短缺,最后必然会引起暴力争夺。

凡是来正当创业、打工的,广州无条件欢迎。广州人所痛恨的是那些来打家劫舍、偷讹拐骗、作奸犯科,破坏他们正常生活秩序、破坏他们家园的害群之马。你和老百姓空谈什么社会学的公平理论没有用,他们所见所闻,在广州犯案的不法分子,八成是外来人员,这是一个铁板钉钉、无法否认的事实。再好客的人,也不可能要求他欢迎强盗吧?

人们习惯于一说外来人员就是“弱势群体”,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护,广州人也强势不到哪去。几年前,有几个广州人敢在火车站流连?每当我看见那些被飞车抢夺后,坐在马路边无助痛哭的广州市民时,我就会想:这些就是所谓的“强势群体”了吗?

说到底,“排外”问题的根子,并不在普通广州人那儿,而在于制度。一个城市能否让人安居乐业,有没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归根结底是一个制度问题。有了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人们自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与其一味责备广州人排外,不如多想想怎么改善我们的管理制度吧。

广州人为什么不崇洋?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广州是全国接触外洋最早、通商时间最长的地方,但广州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是西关老街老巷里简单、朴实的市井生活,十里洋场的奢靡并不曾令他们心动。从沙面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可以清楚看出这种特点。

沙面是当年洋人在广州的租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美伦美奂的欧洲风格建筑,但广州人对沙面却完全没有上海人对租界那种迷恋、倾慕之情。当初上海、汉口、天津的租界建起来后,种种建设都比华界先进,商业也比华界繁荣,人们大都喜欢往租界里挤,惟独在广州,是华界比租界繁荣的,沙面冷冷清清,既没有什么大的商业,也没有几间高级的酒楼食肆,到了晚上,华界这边的十三行、长堤、西堤,灯火通明,一片兴旺,反衬出租界里的漆黑衰败。

1930年代有几位旅游者,到广州转了一圈,深有感触地写道:“沙面租界里冷落得与华界的弄堂差不多,大的商店找不出,繁华的市场看不到,到夜晚黑丛丛地简直不知道是个什么鬼地方,反观我们这面的华界里,电灯照得如白昼一样的亮,大商店一幢幢地排立着,那气象真能压倒外国人的一切恶气焰。这也可算得广州的一桩怪事情。”

他们感叹:“目前香港和澳门都被外人据守着,无异是大门口的监视哨,换别个地方,就不知外人的势力已经有多大,在广州不但外人的势力极微薄,甚且在广东人的坚毅勇为中竟至一筹莫展。无怪外人一说到广东人就头痛,广州人一提到外国人就拍起胸膛说:‘怕米耶(什么)?外国人咬我?’”(见杨天石等《西南旅行杂写》)文章写得很生动,广州人的性格与气魄,跃然纸上。

广州人不会因为自己拿刀叉的姿势不对而冒汗,不会因为没有一两件世界名牌时装就不敢见人,也不会因为洋人不喜欢“龙”,就急急忙忙想把龙的形象改为熊猫。但这并不是说广州人闭关自守,他们比别人更清楚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也比别人更乐于向西方学习,当年华界的繁荣,正反映着广州人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结果。西堤、长堤不少充满欧洲风格的宏伟建筑,都是广东人自己设计的;大商店里也有琳琅满目的“来佬货”。对西方文明,他们更多是取“拿来主义”,而不是顶礼膜拜。

广州人的这种心态,与上海人是完全不同的。上海旧租界到今天仍是小资们趋之若鹜的圣地;那些出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人,仍不断地在想象中重塑着1930年代纸醉金迷的生活。

尽管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广州老城区日渐消失,广州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被迫改变着。但那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我相信还会继续传承下去的。

方言才是我们的母语

方言就像一条敏感的神经,有时一碰就会全身抽搐。我们到底该不该保护方言?方言与普通话是什么关系?我们的母语是方言,还是普通话?这些问题,常常让人一触即跳,一跳即吵。

我是力挺普通话的,但也力挺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国策,作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种能够通行全国的语言,使不同的方言地区,能够互相沟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并不等于方言可以不要了,方言与普通话,完全可以并存不悖。如今懂几门语言的人多得很,我不明白那些认为保护方言就会阻碍推广普通话的人,为什么觉得掌握两种口语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宁愿让孩子们去学别人的母语——英语,而对自己的母语却视如秕糠?

什么是母语?按《汉语词典》的解释: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就是母语,当然也包括方言。广州人最初学会的语言是粤语,粤语就是他的母语。方言是宗族血脉传承的一个象征,就像每个人的出生证一样!

有位北方朋友很诚恳地问,我来到广州生活,很想了解广州文化,但我不懂粤语,你们为什么不能讲普通话,让我能够和你们沟通呢?我也很诚恳地建议他,如果你来广州只是旅游,逛街购物,说普通话足矣,广州人一般都能听能说普通话,你不嫌他们发音不太准就行了,但如果你真想在广州生活,深入了解广州文化,那还是学学粤语吧,因为方言承载着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你不懂方言,就不可能体验得到真正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

早在十三行时代,洋人为了和广东人做生意,就知道要拼命学习粤语,由外国传教士编的《广东土话字汇》,在洋商中大受欢迎;广州人为了和洋人做生意,也努力学习外语,最初他们发明了“广东葡语”,和葡萄牙商人打交道;后来又发明了“广东英语”,和英国商人打交道。大名鼎鼎的上海“洋泾浜英语”,其实就是广州人发明的。可见广州人很实际,只要对“揾食”有帮助,从不排斥母语以外的语言。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创业者。普通话在广州的普及率,比之前一百年都要高。根本无须担心广州人会排斥普通话,值得担心的,倒是如果我们把不同的语言对立起来,那么,弱势方言的消亡,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粤语有这样的危险,那些比粤语更弱的方言,同样有被粤语吃掉的危险。每一种方言,都是人类成长的历史记录,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方言的消亡,岂止是一种工具的消亡,还是一种文化的消亡。

广州文化是靠“黐”长大的

许多广州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母语,都热心为粤语“正本清源”,以确立最正宗的粤语。“昨天”在粤语中究竟是“沉日”还是“琴日”?“你”应该读“尼”还是“理”?“我”应该读“饿”还是“哦”?这一类微小的差异,也往往争得不亦乐乎。

能够正本清源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已经约定俗成,难以改变了,亦无须痛心疾首。粤语的“懒音”,也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语言的互相渗透,是不可避免之事。所谓的正宗粤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慢慢演变而成的。就算粤语源于当年秦军所说的关中汉语,但关中汉语又源于哪里呢?它就一定正宗了吗?广东方言千变万化,五里异音,十里各调,本来就是它的特点。

有人问我,岭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有什么区别?打个简单的比喻,西北文化就像一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靠自身细胞不断分裂、不断发育壮大起来的;而岭南文化则是滚雪球式的,靠吸收四面八方的东西,愈滚愈大。

沿海文化都有“滚雪球”的特点,上海文化也是融会各种外来文化而成的,但不同的是,它的“兼容并包”带有鲜明的选择性,它看得起的东西就兼收并蓄,看不起的东西就拒之千里。对北方的优越文化,上海是心怀敬畏的;对西方的繁荣发达,也是倾心羡慕的,因此,对这些它会虚怀乐取,但换了是“苏北文化”,它大概就会嗤之以鼻,一句“伊是江北人”,便坚决划清界线了。

广州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一切在“滚动”过程中碰上的东西统统“黐”过来,不管它来自何方,是好是丑,鸿儒硕学也罢,贩夫走卒也罢,秦月汉关也罢,欧风美雨也罢,一律来者不拒,大小通杀,是典型的“菠萝鸡——靠黐”。黐并非坏事,广纳百川,优势杂交,取彼之长,为我所用。黐过来以后,马上与原有的东西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自己的新东西。

所以,对西北文化的发展,我们通常是可以预期的,正如从树苗可以预期它长大以后的形态。但对广州文化则是难以预期的,因为它不断从外面吸收新东西进来。广州文化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永远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充满了新鲜活泼的生命力。

广州肚大能容,广州有容乃大。

作者简介:

广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军阀》、《草莽中国》、《百年激荡》、《共和将军》;中短篇小说集《大都市综合症》、《女巫之歌》;历史文化散文《广州旧事》等。

叶曙明的《其实你不懂广东人》(200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引起了轰动。众多媒体——包括《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番禺日报》等本地媒体和《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中国图书商报》、《珠江晚报》、珠海电视台等外地媒体,以及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新华网、网易、大洋、百度、搜狐等)争相以大篇幅报道该书的出版,并纷纷转载该书内容,点击率都是一路飙升,围绕该书以访谈、对话、座谈、论坛等形式进行讨论,持续高温不退。在许多书店,该书长时间居畅销书榜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今早起来看到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喜欢的人就看吧。《广州,一个最包容的城市》『转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贴』广州,一个最包容的城市
    作者:叶曙明

    广州从来不是一个排外的城市

    广州是一个惹人争议的城市。

    争议并非洪水猛兽,往往有提神醒脑之效,它给城市带来观念上的撞击,带来活力和动力。北京、上海也惹人争议,有人看不惯北京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有人看不惯上海大模大样地把别人锅里的饭都舀到自己碗里,且不管这些看法有无道理,但显然都是出于对北京、上海艳羡的心理,不像对广州的争议,到现在还在争它有没有文化,吃东西的习俗是不是很野蛮,广州人说的是不是“鸟语”,是不是排外等等,翻来覆去,还是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的话题。

    其实,广州从来不是一个排外的城市,从南越国到现在,它一直是个包容度极高的城市,在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能与之相比。历史上,广州一直为北方逃避战乱的百姓、流放戍边的罪犯、失宠被贬的官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从广府、潮州、客家三大族群的族谱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些“太丘世泽、颍水家声”之类的渊源。

    仿佛那些浪迹天涯的人,一踏上广州这片神奇土地,也忽然萌生起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念头,而不想再流浪了。任嚣、赵佗都是从北方来了就不想走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中,有10家祖籍福建,他们的祖上在来广州之前,也不过是碌碌庸流,但一到广州,便如飞龙在天,鱼跃大海,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试问有谁听过伍秉鉴、潘振承、吴天垣、谢有仁,或任何一个十三行富商抱怨广州人排外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又为无数怀着美好梦想南下创业与谋生的人,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平台。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说,北京、上海、广州的外来人口,分别为282万、319万、318万,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0.0%、19.4%和30.0%。广州外来人口的比例最高,说广州排外,它排谁了?

    按一般逻辑来说,一个严重排外的地方,应该没什么外来人口,即使有也难以进入主流社会,但看看今日的广州,在主流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外地人还少吗?奇怪的是,愈是城门大开、五方杂处的城市,愈容易招来排外的非议;外来人口愈少的地方,反而愈没人骂它排外。搬个小板凳往家门口一坐,三街六巷全是俺乡里乡亲的,啥子叫排外哟!没听说过!

    其实,广州人并不排斥外地人,川菜、湘菜、鲁菜、粤菜、泰国菜、葡国菜,在这个城市都能各随所好,一荣俱荣,有钱齐齐揾;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北方人要和睦相处,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就行了。南越王赵佗是河北人,但他尊重岭南本土文化,推行“百越和集”和“变服从俗”的政策,广东人便尊他为岭南的人文始祖。这叫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上国衣冠,文化使者,别人都是蛮貊鸟语。广州公交用粤语报站,你就说是歧视外地人;广州媒体把贝克汉姆译成碧咸,你又说这是对北方文化缺乏包容。样样都看不顺眼,到底是广州人排外呢?还是某些不了解广州的人在 “排穗”、“排粤”呢?须知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大家都有保持自己方言和生活习俗的权利。如果一味以蛮横的方式扰乱别人的生活,硬是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谁不接受谁就是排外,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恩怨分明的广州人

    以往人们在谈论十三行时,往往只说它如何崛起,如何昌盛,却很少谈论它是怎么消失的,或者只是含糊地用一句“毁于鸦片战争的炮火”轻轻带过。其实十三行是广州人自己放火烧掉的。

    广州人有一种恩怨分明、宁折不弯的性格。在全国城市中,广州与海外通商时间最长,如果广州人排外,就不会有十三行了,就不会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了。我们看看近代史,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鸦片战争前,广州对来做正常贸易的外商,不管他是欧洲人、波斯人,还是南洋人,大门都是敞开的,所以才会出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盛况。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也承认,由于在广州做生意很便利和广州人“众所周知的诚实”,让外商“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

    但鸦片战争后,广州人突然收起了友好的姿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站到了抵抗外国侵略的最前沿,不仅一把火烧了十三行,而且还发起了长达20年的反洋人入城斗争,万众一心,牢不可破,决不让洋人再踏进广州一步。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难道这些反入城的广州人,不是当初在珠江岸边热情招待洋商的广州人了吗?

    城还是那座城,人也还是那些人,变了的是洋人,不是广州人。这时的洋人,已非当初坐着哥德堡号来做买卖的茶叶商、瓷器商、丝绸商了,他们带来了鸦片,带来了掠夺和欺凌,带来了战争。这一切侵略恶行,已为天下人所共知,这里亦无须再一一赘述了。因此,不是广州人不想赚钱了,不是他们灵活的生意头脑突然不灵了,也不是他们忽然盲目排外了,而是广州人就是这么“硬颈”(犟),宁愿一拍两散,不做生意了,也不让你奸计得逞。洋人百般无奈,只好纷纷改到上海做生意,上海才有机会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埠。

    广州人的举止看上去好像很蠢,竟然自砸饭碗,把这么好的贸易基础毁了,把这么大一座金矿拱手让给上海。但是,如果他们为了继续做生意,就忍气吞声让洋人进城,就不叫广州人了。他们守护家园、捍卫民族、国家、文化命脉的决心,就是如此坚强,如此不惜代价。有些当代学者,批评当年广州的反入城斗争是盲目排外。依我所见,决不是一句“盲目”可以概括得了的。它是当时具体的政治、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广州人性格碰在一起,所发生的必然反应,不能仅以今天的纯法理观点去评判功过。否则,连废除不平等条约,恐怕也会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成为“盲目排外”的证据了。

    今天,广州人既没有、也不会盲目排斥外地人,最近有人提议限制“低素质人群”进广州,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人人群起而攻之。其实,大量贫穷人口涌来广州,最该受到舆论谴责的是输出大量贫穷人口的地区政府,他们不好好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却把责任转嫁给别人,但现在没有谁去批评他们,反而纷纷责备广州为什么不能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须知一个城市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载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这与道德无关,与良心无关。广州治安恶化,恰恰证明它已经出现超载问题了,资源的短缺,最后必然会引起暴力争夺。

    凡是来正当创业、打工的,广州无条件欢迎。广州人所痛恨的是那些来打家劫舍、偷讹拐骗、作奸犯科,破坏他们正常生活秩序、破坏他们家园的害群之马。你和老百姓空谈什么社会学的公平理论没有用,他们所见所闻,在广州犯案的不法分子,八成是外来人员,这是一个铁板钉钉、无法否认的事实。再好客的人,也不可能要求他欢迎强盗吧?

    人们习惯于一说外来人员就是“弱势群体”,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护,广州人也强势不到哪去。几年前,有几个广州人敢在火车站流连?每当我看见那些被飞车抢夺后,坐在马路边无助痛哭的广州市民时,我就会想:这些就是所谓的“强势群体”了吗?

    说到底,“排外”问题的根子,并不在普通广州人那儿,而在于制度。一个城市能否让人安居乐业,有没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归根结底是一个制度问题。有了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人们自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与其一味责备广州人排外,不如多想想怎么改善我们的管理制度吧。

    广州人为什么不崇洋?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广州是全国接触外洋最早、通商时间最长的地方,但广州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是西关老街老巷里简单、朴实的市井生活,十里洋场的奢靡并不曾令他们心动。从沙面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可以清楚看出这种特点。

    沙面是当年洋人在广州的租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美伦美奂的欧洲风格建筑,但广州人对沙面却完全没有上海人对租界那种迷恋、倾慕之情。当初上海、汉口、天津的租界建起来后,种种建设都比华界先进,商业也比华界繁荣,人们大都喜欢往租界里挤,惟独在广州,是华界比租界繁荣的,沙面冷冷清清,既没有什么大的商业,也没有几间高级的酒楼食肆,到了晚上,华界这边的十三行、长堤、西堤,灯火通明,一片兴旺,反衬出租界里的漆黑衰败。

    1930年代有几位旅游者,到广州转了一圈,深有感触地写道:“沙面租界里冷落得与华界的弄堂差不多,大的商店找不出,繁华的市场看不到,到夜晚黑丛丛地简直不知道是个什么鬼地方,反观我们这面的华界里,电灯照得如白昼一样的亮,大商店一幢幢地排立着,那气象真能压倒外国人的一切恶气焰。这也可算得广州的一桩怪事情。”

    他们感叹:“目前香港和澳门都被外人据守着,无异是大门口的监视哨,换别个地方,就不知外人的势力已经有多大,在广州不但外人的势力极微薄,甚且在广东人的坚毅勇为中竟至一筹莫展。无怪外人一说到广东人就头痛,广州人一提到外国人就拍起胸膛说:‘怕米耶(什么)?外国人咬我?’”(见杨天石等《西南旅行杂写》)文章写得很生动,广州人的性格与气魄,跃然纸上。

    广州人不会因为自己拿刀叉的姿势不对而冒汗,不会因为没有一两件世界名牌时装就不敢见人,也不会因为洋人不喜欢“龙”,就急急忙忙想把龙的形象改为熊猫。但这并不是说广州人闭关自守,他们比别人更清楚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也比别人更乐于向西方学习,当年华界的繁荣,正反映着广州人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结果。西堤、长堤不少充满欧洲风格的宏伟建筑,都是广东人自己设计的;大商店里也有琳琅满目的“来佬货”。对西方文明,他们更多是取“拿来主义”,而不是顶礼膜拜。

    广州人的这种心态,与上海人是完全不同的。上海旧租界到今天仍是小资们趋之若鹜的圣地;那些出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人,仍不断地在想象中重塑着1930年代纸醉金迷的生活。

    尽管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广州老城区日渐消失,广州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被迫改变着。但那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我相信还会继续传承下去的。

    方言才是我们的母语

    方言就像一条敏感的神经,有时一碰就会全身抽搐。我们到底该不该保护方言?方言与普通话是什么关系?我们的母语是方言,还是普通话?这些问题,常常让人一触即跳,一跳即吵。

    我是力挺普通话的,但也力挺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国策,作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种能够通行全国的语言,使不同的方言地区,能够互相沟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并不等于方言可以不要了,方言与普通话,完全可以并存不悖。如今懂几门语言的人多得很,我不明白那些认为保护方言就会阻碍推广普通话的人,为什么觉得掌握两种口语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宁愿让孩子们去学别人的母语——英语,而对自己的母语却视如秕糠?

    什么是母语?按《汉语词典》的解释: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就是母语,当然也包括方言。广州人最初学会的语言是粤语,粤语就是他的母语。方言是宗族血脉传承的一个象征,就像每个人的出生证一样!

    有位北方朋友很诚恳地问,我来到广州生活,很想了解广州文化,但我不懂粤语,你们为什么不能讲普通话,让我能够和你们沟通呢?我也很诚恳地建议他,如果你来广州只是旅游,逛街购物,说普通话足矣,广州人一般都能听能说普通话,你不嫌他们发音不太准就行了,但如果你真想在广州生活,深入了解广州文化,那还是学学粤语吧,因为方言承载着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你不懂方言,就不可能体验得到真正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

    早在十三行时代,洋人为了和广东人做生意,就知道要拼命学习粤语,由外国传教士编的《广东土话字汇》,在洋商中大受欢迎;广州人为了和洋人做生意,也努力学习外语,最初他们发明了“广东葡语”,和葡萄牙商人打交道;后来又发明了“广东英语”,和英国商人打交道。大名鼎鼎的上海“洋泾浜英语”,其实就是广州人发明的。可见广州人很实际,只要对“揾食”有帮助,从不排斥母语以外的语言。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创业者。普通话在广州的普及率,比之前一百年都要高。根本无须担心广州人会排斥普通话,值得担心的,倒是如果我们把不同的语言对立起来,那么,弱势方言的消亡,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粤语有这样的危险,那些比粤语更弱的方言,同样有被粤语吃掉的危险。每一种方言,都是人类成长的历史记录,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方言的消亡,岂止是一种工具的消亡,还是一种文化的消亡。

    广州文化是靠“黐”长大的

    许多广州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母语,都热心为粤语“正本清源”,以确立最正宗的粤语。“昨天”在粤语中究竟是“沉日”还是“琴日”?“你”应该读“尼”还是“理”?“我”应该读“饿”还是“哦”?这一类微小的差异,也往往争得不亦乐乎。

    能够正本清源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已经约定俗成,难以改变了,亦无须痛心疾首。粤语的“懒音”,也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语言的互相渗透,是不可避免之事。所谓的正宗粤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慢慢演变而成的。就算粤语源于当年秦军所说的关中汉语,但关中汉语又源于哪里呢?它就一定正宗了吗?广东方言千变万化,五里异音,十里各调,本来就是它的特点。

    有人问我,岭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有什么区别?打个简单的比喻,西北文化就像一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靠自身细胞不断分裂、不断发育壮大起来的;而岭南文化则是滚雪球式的,靠吸收四面八方的东西,愈滚愈大。

    沿海文化都有“滚雪球”的特点,上海文化也是融会各种外来文化而成的,但不同的是,它的“兼容并包”带有鲜明的选择性,它看得起的东西就兼收并蓄,看不起的东西就拒之千里。对北方的优越文化,上海是心怀敬畏的;对西方的繁荣发达,也是倾心羡慕的,因此,对这些它会虚怀乐取,但换了是“苏北文化”,它大概就会嗤之以鼻,一句“伊是江北人”,便坚决划清界线了。

    广州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一切在“滚动”过程中碰上的东西统统“黐”过来,不管它来自何方,是好是丑,鸿儒硕学也罢,贩夫走卒也罢,秦月汉关也罢,欧风美雨也罢,一律来者不拒,大小通杀,是典型的“菠萝鸡——靠黐”。黐并非坏事,广纳百川,优势杂交,取彼之长,为我所用。黐过来以后,马上与原有的东西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自己的新东西。

    所以,对西北文化的发展,我们通常是可以预期的,正如从树苗可以预期它长大以后的形态。但对广州文化则是难以预期的,因为它不断从外面吸收新东西进来。广州文化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永远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充满了新鲜活泼的生命力。

    广州肚大能容,广州有容乃大。

    作者简介:

    广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军阀》、《草莽中国》、《百年激荡》、《共和将军》;中短篇小说集《大都市综合症》、《女巫之歌》;历史文化散文《广州旧事》等。

    叶曙明的《其实你不懂广东人》(200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引起了轰动。众多媒体——包括《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番禺日报》等本地媒体和《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中国图书商报》、《珠江晚报》、珠海电视台等外地媒体,以及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新华网、网易、大洋、百度、搜狐等)争相以大篇幅报道该书的出版,并纷纷转载该书内容,点击率都是一路飙升,围绕该书以访谈、对话、座谈、论坛等形式进行讨论,持续高温不退。在许多书店,该书长时间居畅销书榜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上火!其实就那样,只是北方人少见多怪而已
      • 荔枝中的“糯米糍”、“桂味”极佳,肉厚核小,滋润甘甜,且物美价廉。太想念了。。
        • 可惜在加拿大买到的荔枝都是有很严重的冰柜味道,入口极其难吃
          • 热带水果,这儿离了十万八千里,能看到有卖的已经很不错了。
          • 总不能把那棵荔枝王的果实拿到这里卖吧。。。;-)
        • 曾经在荔枝树下大啖荔枝。。。现摘现吃。。
        • 浪子妹妹 这里有卖咸鱼的吗?好久没吃过了
          • 不知道。你是谁?
          • 马交呀,阿哥!
      • 多吃咸鱼才好
    • 广州人同不同于广东人?这儿的广东人可不让人有这种感觉。
      •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文化以及历史,并没有涉及国外的移民。有的广东移民是很久以前就出来了,他们的意识还停留在国共内战时期,我就见过有的广东人保留国内非常穷,需要用粮票等意识。这篇文章讲的是另外一码事
      • 广州的确不同于广东。。。广州毕竟是大都市,包容性比中国其他城市要好很多。但广东其他地方则差很多
    • come on, 去臭名昭著的广州火车站走一圈, 就知道广州是包容满场的地痞恶霸呢, 还是包容来自各地的客商, 孙志刚的事和满街的鸟语咱就不用说了.
      • 对你的态度,我只能觉得你可笑和幼稚。算了,原谅你吧
        • 叫你鸵鸟呢, 还是阿贵?
      • 知道那些火车站街头的都是什么人吗?从哪里来的? 那些声称老乡却骗老乡的人可的确不是广州本地的。
    • 纷银桃矿草
      • 是“欢迎到广州”,请好好说话。
      • LAS婴鸟武鸟扁咬发了,活岭海太鬼了?俄磊左呀郭祥亏台耿:D
        • 我只能肯定这两个人不是在讲粤语
          • 请问“鹦鹉学舌”应该怎么粤语发音?
          • 这你太武断啦
            • 除了鹦鹉其他发音应该很标准的吧;)
              • 哈哈我笑死了,你先翻译成普通话我再对对看啊。
                • “LAS鹦鹉学舌的病又发了,可能太累,我来做一个常规体检。”(医生诊断后画外音:LAS你这是撩咸找砸闪了你爪爪的筋骨,准备哈备皮打石膏吧;)))
                  • 你是逢娄必拍啊。但你又不是他的敌人。难道是为了培养他?。。。。:-)
                    • 他昨天已被正式列入“受砸敢死队”了。他另外还有其他几个受砸时超幽默宽容的队友;)
                      • 哦 原来你们喜欢欺负娄啊。。。娄也有受虐倾向啊。 哈哈
                        • 不要误会每个人都和你一样倾向好吧?
                          • 别我没任何倾向,我闪 坐一边看看
                            手里拿两块砖 站中间往两边一砸。。哈哈 热闹
              • 你不会讲鸟语,别乱学
              • 你讲国语我都听不懂,别说鸟语了。。。尼自己知唔知自己讲么也阿
                • 你这是什么? 不懂就不懂! 自己不会说还教训别人?看我向来都说自己 丝听莫丝罡
                  • 老大,你的确不识讲。 我估计你从来不看香港的文字8。你那句按照广东文应该是“识听唔识讲”
                    • 海市小弟 我看多了 时间久了就忘了。。。。LOL
                      • 我原谅你了。。。lol
                        • 你暴露了。
                          • 乱世需用重典呐.青砖要伐?
                            • 如今的九头鸟咋胆儿都越来越肥啦;(
                              • 又来欺负海市,你们也就欺负老实人儿。。。BS!
                                • 扯,他可是西北长大的。难道是祖籍有来头?
                                  • 知道了你还拉帮结派,看不起南方人?就喜欢西北人 更BS
                                    • 南北结合+南水北调的比较包容纯朴。
                                      • 南蛮加西北狼性。。。嘿嘿 我就不说了。海市别怕她们。你往前冲啊
                                        • 战争贩子+土匪一般都不懂怜香惜玉,理解。
                                          • 怜香惜玉。。。那是应该的 但是你整天拿两块砖到处转悠怎么看怎么也得拿两块砖才和你的胃口。。。。
                                            • 你老保重,我干活去了
                                              • 我没事,你保重啊;-)
                                                • 不用了,去保护有希望的同志吧~~~~ 这个,是党费~~
                                              • LOL!JJYY倒是每次都闪得及时到位;)
                                                • 见你就躲 哼哼
                                          • 知道我的人都说我平和都说我怜香惜玉;-)
                                            • 还是换个昵称吧~~~怎么看怎么不象念经说法
                                              • 7 从来不念经。。一凡施主。。
                                            • 请斑竹将(#4399690@0) 及其作者扭送众里寻她。
                                              • 还是时政好些
                                                • LOL!更搭。
                                                  • 哪儿都好 只要不是心坛醋缸;-)
                                                    • 没成想你还真把自己当成颗大白菜了啊,嗯?!
                                                      •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好
                                                        • 醋溜大白菜----酸
                                                        • 勇敢咕咚进醋缸之酸泡菜。鉴定完毕@J@
                                • 终于有人看不过去了。。。感动阿
                    • 香港报纸核心是什么?真没看出HLL你原来那么8额?另:皆因他齿漏风故导致发音不准
                      门牙被砸下岗啦;)
                      • 这点小秘密你都知道啊? 我什么时候砸你了?
                      • 我当年来这里的时候,不会广东话是寸步难行阿。。。想不受侵蚀也难
                        • 想当年我在广东的时候。。两眼一抹黑。被人北佬北佬的叫着。。看部电影还是鸟语。郁闷的。。唉
                        • 听你这孩子所讲的语境。。。几乎让我联想到1885年铁路建成几乎有你的奉献;)
                          • 收拾海市很安全的,来,一起扁他~~~~~~~~
                            • 以海市在时坛的水平+MAN劲&,还是你自己往枪眼上堵吧。。。我只敢负责点炮递子弹;)
                              • 还说不欺负海市。。。哼哼。你们敢?我就去拿我的刀去。
                                • 奇怪,你俩很熟么?
                                  • 看他被你欺负的可怜 实在看不下去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咦我的刀。。。这破刀关键时候就生锈!
                                    • 还说不是花和尚,我看柳树就是你拔的,哼哼
                                      • 他只鲁智不深;~
                            • 小新不在你果然肆无忌惮了 :-( 我也是有脾气的。。。
                              • 怕他个什么。你在时政怕谁了?小新来又怎么样?照样一砖头!
                                • 他怕被裁的,哈哈
                              • 唐僧脾气。
                                • LOL
                                • 海宝宝 快念咒。。
                                  • 看样子你这昏瓢又犯痒了。
                                    • 见你就躲 哼哼 -hesheng(不花的和尚); 14:17 (#4399754@0) Reply
                • 唔侯休雷喇;(
                  • 唉。。。还是不讲鸟语好一些。。。那个鸟语花香的地方
            • 讲到九唔搭八,未见过有人甘讲,算我寡闻
              • 昂居居。。。。。LOL
              • 那你倒是给个标准答案呀?好歹也算弘扬你们广东文化了;)
                • 这东西怎么给标准答案。。拼音都不同。字形也有一些区别
              • 目前为止这句最标准。
                • 还是那天听你罡 罡。。。LOL
    • 太长了,没耐心看完。时间久了,出来后就没再回过这个城市,只能还是就以前的印象而言。 説它不排外,还是要看人下菜地。当然,时间也是改变他们的一个因数,象我们90年代过那边的人多少都经历过一些语言歧视。
      而对城市的感觉---整个就是一个大菜市场,不论你坐火车还是飞机,一下到广州地面,那就是进了菜市场。


      现在听谁好多了,可一直没回去看看。而且俺的房子还在那儿。
      • 现在好多了,回去看看吧。
        • 广州人爱花, 去那出差时, 看到很多人下班都买盆花
          • 那儿的紫荆花很美,淡淡的紫,长在树上,四季开花,虽不骄艳但很惹人。木棉花也好,落地的时候很多都还完好无损,孩子们最爱检来比谁多。哎,想想四季如春的地方也有不少好处。
            • 喜欢那种淡淡的紫, 娇而不艳, 淡而不俗
            • 我正计划着把木棉花移植到加拿大,有这可能性吗?我知道有人把檀香木搬过来种,但那个东西长得慢,可以放在屋里,10年也才一小枝;木棉会不会长得很快,然后冬天就冻死了?
            • 四季如春就是少了点个性。。。。太平淡了
    • 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缺点啊?像这样说话,谁信啊?
      • 缺点多的是啦,比如政府规划混乱,治安不好,对传统文化古物保存不力等等,可是那些也不是广州这个城市的错,也不仅仅是这座城市有的问题。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想卖花赞花香,不过算了,我估计除了土长的广州人,真的不会有什么人耐心看完并理解文章在讲什么
        • 同意,还有要除掉些懒惰的。。。
        • 提个看法,广东人比较CRITICAL。
          比如有人抱怨:“工作怎么这么难找”
          广东人会说:自己话不会说,活不会干,当然找不到了。凡事都要靠自己。
          福建人会说:刚来都是这样,慢慢会好的。看看能不能找人帮忙。
          • 呵呵,这个我还挺同意的,我可能就会类似这样反应,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成长就不要总是把挫折归咎到客观因素,应该自我反省哪里做得不足,如何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等等。广州人帮忙可以,但是基于有条件的,这样大家都心安理得,谁都不欠谁
          • 福建人抱团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你就不xb了
            • 为此我就很不服气,我就不舒服他们那么风光:),唉,国共共同执政我们既有盼头了。
    • 我终于看明白了,是打着拥护广州的旗帜踩上海 :-) //广州文化的确有不少可取之处。。。
      • 嗯,我承认作者确实有那么一点隐晦,但我相信他(她?)主旨并不是在于那里,只不过两个地方的文化都在国内占了比较大的部分,因此拿来比较而已。没有明确的好坏,只是看读者如何去想吧
        • 我认为,如果没有广东的影响,我们福建人会更有人情味,虽然可能钱会少点------这就是我坚决不学广东话的原因。
          • 是吗?有那么大的影响吗?不过福建人还是蛮多在海外靠自己奋斗的
    • 偶和偶LP都生在广州,长在广州,今年初带女儿回国探亲,感觉广州变了,变得越来越象深圳,已经不是我们出来前的那个熟悉的"家"了.
      • 那是因为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古迹也一点一点的在拆移,以前能见到的很多现在都见不到了。所以我说这篇文章需要老广州看了才能明白
        • 是啊, 外来人口的确比本地土著还多. 你说的没错, 只有老广州才会看这样的文章.非土著对广州的偏见无处不在. 象"三吱"这么恶心的菜我是从北京的同事口中知道的, "猴脑"这菜是网上看到的.这种恶心的东西还被外地人称为"广州名菜", 我"黄胆水都呕埋".
          • 就是,什么吃老鼠之类的完全没见过。其实外地人到广州就跟中国人到加拿大一样,刚呆2,3年,天天骂,呆上10年了,融入了那种文化,就开始个个自称广州人了
            • 是啊, 虽然他们说"鸟语"难学, 但融入广州文化还是比融入加拿大所谓的主流文化要容易千百倍. 所以广州的确是个包容的城市. 加拿大号称多元文化, 但包容程度远远比不上广州.
              • 倒。广州文化怎么说还是中国文化8,再往近了说都是汉族文化。。。咋能跟西方文化的融入难度比
    • 广州六个字概括:脏乱差,黄赌毒
    • 自己人知自己事。话广州唔排外就假嘞。多数广州人都叫外省人做捞佬,口衰啲口既仲叫人捞X.。的士佬见你唔识广州话就兜来兜去,开电话档口既打个长话就滚你百九几银,中巴佬系唔系都握左你上车先。广州人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做生意从来都系握得就握,睇下各大电器城啦。
      • 你错了,捞松系文言文遗留的讲法,系後生仔先会叫捞西。宜家广州楂的士的已经无广州人了,唯利是图我认,全中国人都系的啦,但系目光短浅我就唔觉,政府就的确系,但系广州这个城如果真系目光短浅就唔会有珠三角洲发展起来,唔会有地铁5,6号线
        至于做生意,就更加好笑。莫非其他城市的人做生意就唔呃你了?
        你睇下广州有几多外地人来做生意?

        不过我承认的确越来越无咩广州人大企业家,已经几乎被外地人占晒了
        • 文言文遗留又好春梦遗留又好,捞松捞佬捞B讲出来都系有歧视嘅意思。我响上海住过一年半载,人地做生意的确系比较少呃来呃去,真系价钱公道童叟无欺嘅。
          • 搞错!知吾知有个吉它高手叫"捞仔"呀?人地都吾知几enjoy依个名。
    • 你觉得这文章写得不错,是从夸奖广州的海纳百川的文章内容呢,还是从纯文学的角度?
      • 从早上上班到下午下班,我已经忘了为什么了…… ^^)
        • 恕我直言,纯粹个人观点:我是上海人,也看过余秋雨的《上海人》,里面的一些描述上海人的丑陋性的内容我也非常赞同。但是此篇作者这种ms贬低(用词可能不够恰当)别人抬高自己的写法并不高明,不能令我信服。
          • 所以我睇唔过眼要出来炳下渠。呵呵。
            • 而且昂居居老把广州不好的地方都归结为外地人所致,实为不明白南桔北栀的道理。
    • 死啦,吾识字,吾知你讲"物"添。
      昂居居,使"物"讲0甘多喔,讲句"广州"物"都有"咪得咯。

      个"物"字点打出黎啊?吾该丫。
      • 乜0甘都唔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