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ZT: 我的师承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师承

1995年夏天,我在福州的一个小书店中发现一本金黄色的书,名叫《黄金时代》,署名王小波著,书脊上有一小行宣传语:“文坛外高手王小波力著”。书是华夏出版社1994年出的,定价12.80元。我站在书架前看了第一页的第一段: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样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看完这一段,我决定不再站着看下去了,应该买回去看。当晚就看完了。过了两年,到1997年,突然大街小巷所有的书摊都在卖王小波的书。1997年6月,我买了一套花城出版社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是《黄金时代》、之二是《白银时代》、之三是《青铜时代》,共三本。我很快看了一遍,得出如下的三个结论:

1. 王小波的小说水准均衡。写的最好的还是《黄金时代》。
2. 王小波在文学史上将有特殊的地位。“文坛外的高手”的说法比较搞笑。
3.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王小波对现代汉语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开创并实现了智性的汉语写作,并提供了为数不少、水准一流的典范文本。考虑到汉语写作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反常识和反逻辑倾向,王小波的贡献尤为重要。

花城的这套三部曲编的有点怪,之一的《黄金时代》打头是一篇总序,王小波自己写的《我为什么要写作》,这是编书的正常套路。这总序写得也很精彩,特别是最后一段写得很牛:

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罢。

怪就怪在之三《青铜时代》的开篇又安排了一篇序,题为《我的师承》,而在目录中是没有这篇序的。但是,各位,依我看来,王小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这篇短序,全文如下: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诤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
我爱你庄严、匀整的面容
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
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诗体,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作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作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貌。”

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它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比方说,德国诗选里有这样的译诗:

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道乾先生和良诤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因为他们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都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就是这样,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但假如没有前辈来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啊。有时我也写点不负责任的粗糙文字,以后重读时,惭愧得无地自容,真想自己脱了裤子请道乾先生打我两棍。孟子曾说,无耻之耻,无耻矣。现在我在文学上是个有廉耻的人,都是多亏了这些先生的教诲。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的书,是我的责任。

现在的人会说,王先生和查先生都是翻译家。翻译家和著作家在文学史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话也对,但总要看看写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秩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家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最让人痛心的是,最好的作品并没有写出来。这些作品理应由查良诤先生、王道乾先生在壮年时写出来的,现在成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了……以他们二位年轻时的抱负,晚年的余晖,在中年时如有现在的环境,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可惜良诤先生、道乾先生都不在了……
回想我年轻时,偷偷地读到过傅雷、汝龙等先生的散文译笔,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的事只是学习,这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我们不需要用难听的方言,也不必用艰涩、缺少表现力的文言来写作。作家们为什么现在还爱用劣等的文字来写作,非我所能知道。但若因此忽略前辈翻译家对文学的贡献,有何止是不公道。

正如法国新小说的前驱们指出的那样,小说正向诗的方向改变着自己。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应该像音乐。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诉我说,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文,但我能够听到小说的韵律。这要归功于诗人留下的遗产。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这是给我脸上贴金。但就是在道乾先生、良诤先生都已故世之后,我也没有勇气写这样的文章。因为假如自己写得不好,就是给他们脸上抹黑。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随着道乾先生逝世,我已不知哪位在世的作者能写如此好的文字,但是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我最终写出了这些,不是因为我的书已经写得好了,而是因为,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


这是黄钟大吕,它说出一个属于现代汉语特有的秘密。二十世纪,古汉语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汉语成为主流。但是,现代汉语有一个致命的内伤,就是它没有传统,即没有用现代汉语写就的经典文本可供传承,这和古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代表积极修辞写作的最高水准——文学写作——而言,这是非常艰难和难堪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作家只好慢慢积累,而造物的奇妙在于,就是在汉语文学写作艰难和难堪的二十世纪,上苍安排了一批天才翻译西方的经典文本,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汉语译文文本。这些文本,是一种奇妙的变种,其内容和精神是外语的,而文字则是现代汉语。读译本和读原典变成了两件事:从事研究一定要读原典;而读译本则成为学习现代汉语写作的最佳途径,因为汉语原创实在乏善可陈,而这些译文文本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一点,我相信我的许多同代人,或者,至少我个人,和王小波一样感同身受——我们的师承源自那些大师们的译文。除了王小波提到的王道乾先生、查良铮先生的译本,我们又怎能忘却傅惟慈先生译的毛姆、李文俊先生译的福克纳、林疑今先生译的海明威、巫宁坤先生译的亨利詹姆斯、荣如德先生译的王尔德、郑永慧先生译的梅里美、草婴先生译的莱蒙托夫和托尔斯泰呢?这是一串很长的名字,而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王央乐先生译的博尔赫斯。我手里有大陆出版的博尔赫斯的所有汉译: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博尔赫斯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我们来看一个短篇《爱玛聪茨》的结尾一段:

王央乐译:
“这个故事的确难以相信,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的确是真人真事,使人不由得不钦佩。爱玛聪茨的声调是真的,她的贞洁是真的,她的仇恨是真的,她受到的污辱是真的。只有背景、时间和一两个人的名字是假的。”

其它译本:
“这件事确实难以想象,但是不容人们不信,因为事实俱在。爱玛聪茨的声调、羞怒、憎恨都是千真万确的。她确实也受到了糟蹋;虚假的只是背景情况、时间和一两个名字。”

就象王小波说的,相比之下,高下立判。王央乐先生译的博尔赫斯,带给我难以言喻的阅读快感,并且从中受益良多。特别是,每次重读都是一种享受,《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是我迄今为止重读次数最多的书。我曾经想过,如果哪天只允许我拥有两本书,那么我就选这本书和《圣经》汉译本,因为这是两本最耐读的书。

当年读到王小波的这篇短序时,除了激动,我还隐隐觉得不安,仿佛那里边有一种临别遗言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王小波生前的最后一批文稿。汉语揭密者王小波英年早逝,不过,他留下的文字将世代流传。

除小说外,王小波还写过不少的随笔,也都是一流的水准,风格上是蒙田和罗素的路数,对于使国人的思维“回到常识”,有过很大的影响。不过,三七在这方面要更高明一些,所以就不多说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ZT: 我的师承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师承

    1995年夏天,我在福州的一个小书店中发现一本金黄色的书,名叫《黄金时代》,署名王小波著,书脊上有一小行宣传语:“文坛外高手王小波力著”。书是华夏出版社1994年出的,定价12.80元。我站在书架前看了第一页的第一段: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样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看完这一段,我决定不再站着看下去了,应该买回去看。当晚就看完了。过了两年,到1997年,突然大街小巷所有的书摊都在卖王小波的书。1997年6月,我买了一套花城出版社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是《黄金时代》、之二是《白银时代》、之三是《青铜时代》,共三本。我很快看了一遍,得出如下的三个结论:

    1. 王小波的小说水准均衡。写的最好的还是《黄金时代》。
    2. 王小波在文学史上将有特殊的地位。“文坛外的高手”的说法比较搞笑。
    3.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王小波对现代汉语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开创并实现了智性的汉语写作,并提供了为数不少、水准一流的典范文本。考虑到汉语写作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反常识和反逻辑倾向,王小波的贡献尤为重要。

    花城的这套三部曲编的有点怪,之一的《黄金时代》打头是一篇总序,王小波自己写的《我为什么要写作》,这是编书的正常套路。这总序写得也很精彩,特别是最后一段写得很牛:

    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罢。

    怪就怪在之三《青铜时代》的开篇又安排了一篇序,题为《我的师承》,而在目录中是没有这篇序的。但是,各位,依我看来,王小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这篇短序,全文如下: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诤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
    我爱你庄严、匀整的面容
    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
    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诗体,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作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作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貌。”

    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它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比方说,德国诗选里有这样的译诗:

    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道乾先生和良诤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因为他们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都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就是这样,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但假如没有前辈来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啊。有时我也写点不负责任的粗糙文字,以后重读时,惭愧得无地自容,真想自己脱了裤子请道乾先生打我两棍。孟子曾说,无耻之耻,无耻矣。现在我在文学上是个有廉耻的人,都是多亏了这些先生的教诲。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的书,是我的责任。

    现在的人会说,王先生和查先生都是翻译家。翻译家和著作家在文学史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话也对,但总要看看写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秩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家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最让人痛心的是,最好的作品并没有写出来。这些作品理应由查良诤先生、王道乾先生在壮年时写出来的,现在成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了……以他们二位年轻时的抱负,晚年的余晖,在中年时如有现在的环境,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可惜良诤先生、道乾先生都不在了……
    回想我年轻时,偷偷地读到过傅雷、汝龙等先生的散文译笔,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的事只是学习,这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我们不需要用难听的方言,也不必用艰涩、缺少表现力的文言来写作。作家们为什么现在还爱用劣等的文字来写作,非我所能知道。但若因此忽略前辈翻译家对文学的贡献,有何止是不公道。

    正如法国新小说的前驱们指出的那样,小说正向诗的方向改变着自己。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应该像音乐。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诉我说,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文,但我能够听到小说的韵律。这要归功于诗人留下的遗产。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这是给我脸上贴金。但就是在道乾先生、良诤先生都已故世之后,我也没有勇气写这样的文章。因为假如自己写得不好,就是给他们脸上抹黑。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随着道乾先生逝世,我已不知哪位在世的作者能写如此好的文字,但是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我最终写出了这些,不是因为我的书已经写得好了,而是因为,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


    这是黄钟大吕,它说出一个属于现代汉语特有的秘密。二十世纪,古汉语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汉语成为主流。但是,现代汉语有一个致命的内伤,就是它没有传统,即没有用现代汉语写就的经典文本可供传承,这和古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代表积极修辞写作的最高水准——文学写作——而言,这是非常艰难和难堪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作家只好慢慢积累,而造物的奇妙在于,就是在汉语文学写作艰难和难堪的二十世纪,上苍安排了一批天才翻译西方的经典文本,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汉语译文文本。这些文本,是一种奇妙的变种,其内容和精神是外语的,而文字则是现代汉语。读译本和读原典变成了两件事:从事研究一定要读原典;而读译本则成为学习现代汉语写作的最佳途径,因为汉语原创实在乏善可陈,而这些译文文本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一点,我相信我的许多同代人,或者,至少我个人,和王小波一样感同身受——我们的师承源自那些大师们的译文。除了王小波提到的王道乾先生、查良铮先生的译本,我们又怎能忘却傅惟慈先生译的毛姆、李文俊先生译的福克纳、林疑今先生译的海明威、巫宁坤先生译的亨利詹姆斯、荣如德先生译的王尔德、郑永慧先生译的梅里美、草婴先生译的莱蒙托夫和托尔斯泰呢?这是一串很长的名字,而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王央乐先生译的博尔赫斯。我手里有大陆出版的博尔赫斯的所有汉译: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博尔赫斯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我们来看一个短篇《爱玛聪茨》的结尾一段:

    王央乐译:
    “这个故事的确难以相信,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的确是真人真事,使人不由得不钦佩。爱玛聪茨的声调是真的,她的贞洁是真的,她的仇恨是真的,她受到的污辱是真的。只有背景、时间和一两个人的名字是假的。”

    其它译本:
    “这件事确实难以想象,但是不容人们不信,因为事实俱在。爱玛聪茨的声调、羞怒、憎恨都是千真万确的。她确实也受到了糟蹋;虚假的只是背景情况、时间和一两个名字。”

    就象王小波说的,相比之下,高下立判。王央乐先生译的博尔赫斯,带给我难以言喻的阅读快感,并且从中受益良多。特别是,每次重读都是一种享受,《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是我迄今为止重读次数最多的书。我曾经想过,如果哪天只允许我拥有两本书,那么我就选这本书和《圣经》汉译本,因为这是两本最耐读的书。

    当年读到王小波的这篇短序时,除了激动,我还隐隐觉得不安,仿佛那里边有一种临别遗言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王小波生前的最后一批文稿。汉语揭密者王小波英年早逝,不过,他留下的文字将世代流传。

    除小说外,王小波还写过不少的随笔,也都是一流的水准,风格上是蒙田和罗素的路数,对于使国人的思维“回到常识”,有过很大的影响。不过,三七在这方面要更高明一些,所以就不多说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王小波是我的偶像,不但因为他是学理工的而且因为他是学化学的。
      • Gee, 人大有化学系吗?
      • 这有什么关系吗?
        你学化学的?什么专业?有意思。
      • Here we go
        • 好家伙,一下打破了pfans(曼夫子) 永远不错的神话,又把一尊 Rolia 偶像请下了神坛。嘿嘿。
          • 她?只要是名人,都跟她一个专业
            • 啊?那是什么专业?
              • 分析化学,高分子链中的一个苯环
                • 嗯,那应该是有机吧?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不要套近乎!
        • ^(oo)^
          • 好看!
        • 呵呵,曼姑娘都套,猪岂会罢手?
          • 你也改名叫若猪吧
            • 咳咳,俺可没套哦... 俺又不是叫珍珍...
    • 这个~~~(匿名)
      就让大师们走别人的路, 让俺们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