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我那把胡琴的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帖了“回国感触之最”,得到不少网友们的鼓励,很开心。再帖一篇回温哥华前写的“我那把胡琴的故事”。
*************************************************************************************************************************

朋友晓临有N把胡琴,因此也有N个故事。我只有一把胡琴,因此也只有一个故事。

我那把胡琴是五十年前老爸的同事送给他的。

其实老爸原先有一把自己的二胡,什么样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老爸拉二胡只会一个把位,即从1-i。也记得他只会拉两首曲子,第一首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首是周旋唱的“四季歌”。

我妈妈年轻时比较气盛,看我老爸一回家就拉二胡,火气一大,把我老爸的二胡琴一摔二。

老爸的同事-海运局的宣传部长-就送了把老胡琴给他。红木的,琴干顶部是个龙头,口里衔着一颗红珠珠。拉起弓,那颗珠珠就在龙嘴里动呀动呀。

本来我是不喜欢拉胡琴的,觉得那是男孩子玩的东东,弹琵琶多典雅呀,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九六四年,我考进了一所拥有不错的体育设施的中学。那时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功课负担,就参加了不少免费的业余活动小组-跳伞、射击、旗语、球类、游泳和乐器。我报名学琵琶,三个月后被淘汰了,因为家里没有琵琶练习。

一九六五年,我家隔壁搬来了新邻居,是个大家庭,有六个孩子。爸爸是船长,会拉胡琴。儿女们也个个会拉会唱。每当他们爸爸回上海的时候,家里就传出一片异常响亮的琴声歌声戏曲声(那时人们不懂”噪音“的忌讳),哥哥唱郭建光,大妹唱李铁梅阿庆嫂,二妹唱李奶奶沙奶奶,其他人拉二胡拉京胡敲滴笃板。我和弟妹们就站在他们家门口,咬着指头听得入神,羡慕得要命。

我一想,咦?自家不是也有一把胡琴吗?于是从壁橱里把它找出来,嘎吱嘎吱地拉起来。起初一两个月像锯木头,不久就会了第一首曲子,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首是”四季歌“。

文化革命开始的时候,隔壁那家的妈妈是破落地主,挨斗罚扫地。她哭诉道:“我是童养媳,没有过过一天的地主生活哦。”那家的爸爸觉得很对不起老婆,每次船到上海,就陪她一起扫地。他们的孩子自然是“小狗崽子”了。但是他们在家还是经常大唱特唱革命样板戏,里弄里也就不对他们怎么样了。我也常夹着自己那拉哑哑的胡琴,拉着妹妹们参加他们的戏曲会。

一九六八年进厂当磨床工人,第二年厂搬到上海郊区,我把胡琴也带上,在宿舍里叽叽嘎嘎地拉。一九七二年,说是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进行了半月形的包围,要做好打仗的准备。窗户上贴了防震的长纸条。每个单位轮流拉出一批人背着行囊步行走遍郊区。现在就是HIKING吧,那时叫做拉练。我也带上胡琴,歇脚时候在田埂上一坐。挑完脚上的血泡就开拉胡琴。同事们大唱革命歌曲,感觉革命精神非常豪迈非常高尚。

后来,工作性质变了,那把胡琴开始了长期冬眠。再后来盛行买钢琴了,我也附庸风雅地学敲那黑白键,更把那把胡琴打入了冷宫。

转眼到了二00七年加拿大国庆也是GCD生日那天,第一次和温哥华的网友们见面,在晓临家。哇,晓临家的胡琴不是一把不是两把不是三把而是N把,几个男士拉起久违了的”草原轻骑兵“,几个MM们唱起了久违的革命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个气氛感人呀~ 偶一时兴起,也拿起一把二胡,竟然拉出了声,心里大喜,成语也就一个个地冒出脑海,哈! 偶竟然可以浑水摸鱼,竟然可以滥竽充数,嗬嗬嗬嗬~

以后也有几次这样的聚会,施化(多维网赫赫有名的作者)说了一句:英子姐拉得还不错也。我一向耳背,这次耳朵立马竖了起来:真的?其实后来才知道,施化的目光尖锐思路敏捷,文章写得老到,二胡拉得超好,可惜耳朵方向感有点误差,把别人的琴声误听成真老太偶的了。

施化这句话,让我耿耿于怀(偶这个成语不对,请大家改一个)。决心回国把自己那把胡琴找出来,带到加拿大,好好练习,以便真的可以拉得”不错”。

这次回到上海,在家里地下室找到了尘封的胡琴,那个龙头嘴巴里的红珠珠,在我当年跟着文艺小分队南征北战东磕西撞时,给弄没了。更糟糕的是, 琴身的圆筒已经裂开错位。是修还是买新的?小妹夫是八级技师,拍胸脯说能修。

小妹夫把胡琴拿去,在里面加了一个圆箍,外面加了铁丝箍,油漆成红木的颜色。看上去犹如精神抖擞的古稀老人,虽然声音有点沙哑。

我去上海音乐学院配了弓、弦和木马。本来想配个琴盒,晓临说琴袋就可以了。于是再去金陵东路乐器街花了30元人民币买了琴袋,千斤。 那条街以前曾经是装潢一条街,现在成了乐器一条街。几乎家家都有卖二胡,都有二胡琴师。二胡价格从一百八十元到五、六千的都有。不管哪种价格的二胡,被那店家聘用的胡琴师拉出来,委婉动听到诱惑力不可抵挡。我差点掏钱买那二级酸枝木的二胡(减价后只要470元)。但是,当我带去的那把胡琴在琴师手里响起幽怨的二泉印月时,我几乎惊呆了,这就是我的胡琴? 琴师放下弓叹了口气,唉,老的东西就是好!

现在我的胡琴装备完整,就等着出发温哥华了。

这次问了店里的琴师才知道,我的那把胡琴其实是申胡,拉沪剧戏曲用的。二胡是六角形的琴筒,不是圆形的。好了,我有借口了,申胡的第二把指法比较难听,所以,拉得不好不是我的错哦。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我那把胡琴的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帖了“回国感触之最”,得到不少网友们的鼓励,很开心。再帖一篇回温哥华前写的“我那把胡琴的故事”。
    *************************************************************************************************************************

    朋友晓临有N把胡琴,因此也有N个故事。我只有一把胡琴,因此也只有一个故事。

    我那把胡琴是五十年前老爸的同事送给他的。

    其实老爸原先有一把自己的二胡,什么样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老爸拉二胡只会一个把位,即从1-i。也记得他只会拉两首曲子,第一首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首是周旋唱的“四季歌”。

    我妈妈年轻时比较气盛,看我老爸一回家就拉二胡,火气一大,把我老爸的二胡琴一摔二。

    老爸的同事-海运局的宣传部长-就送了把老胡琴给他。红木的,琴干顶部是个龙头,口里衔着一颗红珠珠。拉起弓,那颗珠珠就在龙嘴里动呀动呀。

    本来我是不喜欢拉胡琴的,觉得那是男孩子玩的东东,弹琵琶多典雅呀,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九六四年,我考进了一所拥有不错的体育设施的中学。那时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功课负担,就参加了不少免费的业余活动小组-跳伞、射击、旗语、球类、游泳和乐器。我报名学琵琶,三个月后被淘汰了,因为家里没有琵琶练习。

    一九六五年,我家隔壁搬来了新邻居,是个大家庭,有六个孩子。爸爸是船长,会拉胡琴。儿女们也个个会拉会唱。每当他们爸爸回上海的时候,家里就传出一片异常响亮的琴声歌声戏曲声(那时人们不懂”噪音“的忌讳),哥哥唱郭建光,大妹唱李铁梅阿庆嫂,二妹唱李奶奶沙奶奶,其他人拉二胡拉京胡敲滴笃板。我和弟妹们就站在他们家门口,咬着指头听得入神,羡慕得要命。

    我一想,咦?自家不是也有一把胡琴吗?于是从壁橱里把它找出来,嘎吱嘎吱地拉起来。起初一两个月像锯木头,不久就会了第一首曲子,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首是”四季歌“。

    文化革命开始的时候,隔壁那家的妈妈是破落地主,挨斗罚扫地。她哭诉道:“我是童养媳,没有过过一天的地主生活哦。”那家的爸爸觉得很对不起老婆,每次船到上海,就陪她一起扫地。他们的孩子自然是“小狗崽子”了。但是他们在家还是经常大唱特唱革命样板戏,里弄里也就不对他们怎么样了。我也常夹着自己那拉哑哑的胡琴,拉着妹妹们参加他们的戏曲会。

    一九六八年进厂当磨床工人,第二年厂搬到上海郊区,我把胡琴也带上,在宿舍里叽叽嘎嘎地拉。一九七二年,说是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进行了半月形的包围,要做好打仗的准备。窗户上贴了防震的长纸条。每个单位轮流拉出一批人背着行囊步行走遍郊区。现在就是HIKING吧,那时叫做拉练。我也带上胡琴,歇脚时候在田埂上一坐。挑完脚上的血泡就开拉胡琴。同事们大唱革命歌曲,感觉革命精神非常豪迈非常高尚。

    后来,工作性质变了,那把胡琴开始了长期冬眠。再后来盛行买钢琴了,我也附庸风雅地学敲那黑白键,更把那把胡琴打入了冷宫。

    转眼到了二00七年加拿大国庆也是GCD生日那天,第一次和温哥华的网友们见面,在晓临家。哇,晓临家的胡琴不是一把不是两把不是三把而是N把,几个男士拉起久违了的”草原轻骑兵“,几个MM们唱起了久违的革命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个气氛感人呀~ 偶一时兴起,也拿起一把二胡,竟然拉出了声,心里大喜,成语也就一个个地冒出脑海,哈! 偶竟然可以浑水摸鱼,竟然可以滥竽充数,嗬嗬嗬嗬~

    以后也有几次这样的聚会,施化(多维网赫赫有名的作者)说了一句:英子姐拉得还不错也。我一向耳背,这次耳朵立马竖了起来:真的?其实后来才知道,施化的目光尖锐思路敏捷,文章写得老到,二胡拉得超好,可惜耳朵方向感有点误差,把别人的琴声误听成真老太偶的了。

    施化这句话,让我耿耿于怀(偶这个成语不对,请大家改一个)。决心回国把自己那把胡琴找出来,带到加拿大,好好练习,以便真的可以拉得”不错”。

    这次回到上海,在家里地下室找到了尘封的胡琴,那个龙头嘴巴里的红珠珠,在我当年跟着文艺小分队南征北战东磕西撞时,给弄没了。更糟糕的是, 琴身的圆筒已经裂开错位。是修还是买新的?小妹夫是八级技师,拍胸脯说能修。

    小妹夫把胡琴拿去,在里面加了一个圆箍,外面加了铁丝箍,油漆成红木的颜色。看上去犹如精神抖擞的古稀老人,虽然声音有点沙哑。

    我去上海音乐学院配了弓、弦和木马。本来想配个琴盒,晓临说琴袋就可以了。于是再去金陵东路乐器街花了30元人民币买了琴袋,千斤。 那条街以前曾经是装潢一条街,现在成了乐器一条街。几乎家家都有卖二胡,都有二胡琴师。二胡价格从一百八十元到五、六千的都有。不管哪种价格的二胡,被那店家聘用的胡琴师拉出来,委婉动听到诱惑力不可抵挡。我差点掏钱买那二级酸枝木的二胡(减价后只要470元)。但是,当我带去的那把胡琴在琴师手里响起幽怨的二泉印月时,我几乎惊呆了,这就是我的胡琴? 琴师放下弓叹了口气,唉,老的东西就是好!

    现在我的胡琴装备完整,就等着出发温哥华了。

    这次问了店里的琴师才知道,我的那把胡琴其实是申胡,拉沪剧戏曲用的。二胡是六角形的琴筒,不是圆形的。好了,我有借口了,申胡的第二把指法比较难听,所以,拉得不好不是我的错哦。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错。
      • 谢谢光临和鼓励
    • 好文
      • 好评!开心~
    • 拜读!
      • 谢谢光临~
    • 很有意思
      • 嘿嘿,老的故事确实有意思~
    • nice nice多写多写
      • 有了小白兔的鼓励,那我写起来就有劲了
    • 好文!
      • 谢谢好评~
    • 写的不错,勾出一些陈旧的记忆,记得儿时好像人人都在拉二胡, 没有钱买,就做一把, 试过青蛙皮,蛇皮,蟾蜍皮最好。
      • 那时候有句说法:(乞丐)二胡,一拉就会。其实这次买了DVD和教材,按照弓法拉还是有点难度的。你做过二胡?应该是蟒蛇皮最好,而且绷在圆筒上以14/15格最好
    • 江河水 (二胡) for your nice story
      •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 I added this link into my fav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