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时事观察:公众人物如何用好话语权
2010年12月09日 07:17:53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近期以来,在电视节目里、博客微博中,一些公众人物“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曝光”他人私下言论,以他人的“阴暗”反衬自己的高大;或以自己的社会声望撑腰,蛮横地给他人扣上异类的帽子;甚至“脱下西装”,与网友爆粗对骂……这些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作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公众人物该如何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用好自己的话语权?
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公众人物得益于这种进步,更应自觉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公序良俗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一方面,知名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其言论也越容易被人关注和苛责,甚至被断章取义、误解歪曲,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名人被崇奉所诱惑”,容易“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鲁迅先生当年对“名人名言”的讥诮针砭,亦可为今日公众人物镜鉴。
“高端”人士,请您别“乱”语!
范以锦
“高端”公众人物与“低端”公众人物迥然不同,他们有较深厚的公众基础,有民众的信任和期待,其一言一行传播快,社会影响也大,理应成为公众道德的标杆。
公众人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凝聚公众注意力的人物。如果按基础素质来分的话,可分为高低端两大类。一类是本身素养比较低,但通过低俗炒作博取了公众的眼球一举成名,使自己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可称为“低端”公众人物。另一类是身居特殊岗位,或在某个领域颇有成就而备受公众关注,可称为“高端”公众人物。
“低端”公众人物,根底浅,虽不乏起哄围观者,但无崇拜者,在公众心目中无非是过眼云烟。围观图一时痛快,逐渐会对无聊之举产生视觉疲劳,日后也不会留下多少记忆。比如“凤姐”,其找配偶开出的条件令人咋舌,这种与其自身条件强烈反差的“雷”人之举引起公众的好奇,并被网络迅速传播,成了火爆的女“明星”。“凤姐”自称只是“混口饭吃”,这是她个人的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人们各自有不同的价值观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凤姐”开口闭口讲的都是生活琐事,没有多大的破坏作用,社会还能承受。如果她属于心理学家说的“病态型自恋人格”,则可以通过慰抚帮其走出误区。因此,对其个人无须过多指责,需要抨击的是不顾社会责任而介入事件进行推波助澜的媒体。
“高端”公众人物与“低端”公众人物迥然不同,他们有较深厚的公众基础,有民众的信任和期待,其一言一行传播快,社会影响也大,理应成为公众道德的标杆。要是他们抛弃了道德的底线,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往往会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弹,而且有些人的“雷”人话语决非琐碎事,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势必陷入“口诛笔伐”的漩涡中。
“高端”公众人物包括三大类。一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官员。当然并非所有政府官员都是公众人物,这里指的是经常出头露面,为民众所熟识的官员,或在某一热点事件中凸现在公众面前的官员。二是学者,他们知识丰厚,在学术领域颇有造诣,弟子满门,名声远播。三是分布在各行各业被公众认可的有特殊技艺的人才或冒尖人物,如知名艺人、企业家等。
这三类人中,第一类人物由于其身份特殊,人们往往视其言行为职务行为,将其言行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其所在单位的风气联系起来思考,甚至与党和政府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他们一旦出现反常的言行,不仅有损自己和所在单位的形象,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第二类,为人师表的学者应该有严谨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风和人品,肆无忌惮的“乱”语,会在公众心目中降低其学术水准。第三类人物,头顶光环,但如果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其原有的成就和桂冠也无法抵挡公众舆论的“声讨”。第二类、第三类人物,如果“乱”语无疑会失去一批景仰者。然而,原本他们就是事业的成功者,因此不乏崇拜者,其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追随者。也就是,弟子们在盲目崇拜中会效仿偶像,晕头转向跟着“师傅”狂热鼓噪。衍生开去,非理性行为与日俱增,这将是社会的悲哀。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浮躁浅薄解决不了问题,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智者。“乱”语不能成为社会的减压器,“乱”语只能添乱。
有些公众人物受到舆论批评时,会轻松地说一句“我只是调侃”。问题是,你的调侃是幽默还是恶心?不错,生活须娱乐;娱乐有调侃;调侃要幽默。不幽默的调侃,不是乏味就可能是恶心。我曾经在微博上说过:“政治话题严肃点,生活话题轻松点,搞笑话题幽默点;严肃话题撞出思想火花,轻松话题积淀人生经验,幽默话题舒筋活络益寿延年。”笔者也喜欢幽默、喜欢调侃,但反对无原则的调侃。如果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不管公众舆论、不讲公共道德,用污辱性的语言去对着一个人、对着一个群体、对着一个单位,这还称得上“调侃”吗?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却以“调侃”为名“排泄”秽物,公众还能忍受吗?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比传统传播手段放得开,但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喜欢网络的宽松环境,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要身体力行维护好这种良好环境,而不是将其恶化。
这里不排除某些公众人物,原有的资源用完了,底气没有了,不甘寂寞,却又不愿花真功夫积聚力量。于是,便想走偏门, 隔三差五地放出“雷”语。或许,还真有人想利用公众人物的话语权谋取一己之私。然而, “高端”人士的“乱”语与“低端”人士的低俗炒作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口出狂言多了,实际上已把自己推向了低俗炒作之路,“高端”公众人物的身份也会衰败。所以,我还是诚恳说一声:“高端”人士,请别“乱”语!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2010年12月09日 07:17:53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近期以来,在电视节目里、博客微博中,一些公众人物“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曝光”他人私下言论,以他人的“阴暗”反衬自己的高大;或以自己的社会声望撑腰,蛮横地给他人扣上异类的帽子;甚至“脱下西装”,与网友爆粗对骂……这些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作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公众人物该如何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用好自己的话语权?
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公众人物得益于这种进步,更应自觉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公序良俗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一方面,知名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其言论也越容易被人关注和苛责,甚至被断章取义、误解歪曲,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名人被崇奉所诱惑”,容易“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鲁迅先生当年对“名人名言”的讥诮针砭,亦可为今日公众人物镜鉴。
“高端”人士,请您别“乱”语!
范以锦
“高端”公众人物与“低端”公众人物迥然不同,他们有较深厚的公众基础,有民众的信任和期待,其一言一行传播快,社会影响也大,理应成为公众道德的标杆。
公众人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凝聚公众注意力的人物。如果按基础素质来分的话,可分为高低端两大类。一类是本身素养比较低,但通过低俗炒作博取了公众的眼球一举成名,使自己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可称为“低端”公众人物。另一类是身居特殊岗位,或在某个领域颇有成就而备受公众关注,可称为“高端”公众人物。
“低端”公众人物,根底浅,虽不乏起哄围观者,但无崇拜者,在公众心目中无非是过眼云烟。围观图一时痛快,逐渐会对无聊之举产生视觉疲劳,日后也不会留下多少记忆。比如“凤姐”,其找配偶开出的条件令人咋舌,这种与其自身条件强烈反差的“雷”人之举引起公众的好奇,并被网络迅速传播,成了火爆的女“明星”。“凤姐”自称只是“混口饭吃”,这是她个人的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人们各自有不同的价值观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凤姐”开口闭口讲的都是生活琐事,没有多大的破坏作用,社会还能承受。如果她属于心理学家说的“病态型自恋人格”,则可以通过慰抚帮其走出误区。因此,对其个人无须过多指责,需要抨击的是不顾社会责任而介入事件进行推波助澜的媒体。
“高端”公众人物与“低端”公众人物迥然不同,他们有较深厚的公众基础,有民众的信任和期待,其一言一行传播快,社会影响也大,理应成为公众道德的标杆。要是他们抛弃了道德的底线,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往往会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弹,而且有些人的“雷”人话语决非琐碎事,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势必陷入“口诛笔伐”的漩涡中。
“高端”公众人物包括三大类。一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官员。当然并非所有政府官员都是公众人物,这里指的是经常出头露面,为民众所熟识的官员,或在某一热点事件中凸现在公众面前的官员。二是学者,他们知识丰厚,在学术领域颇有造诣,弟子满门,名声远播。三是分布在各行各业被公众认可的有特殊技艺的人才或冒尖人物,如知名艺人、企业家等。
这三类人中,第一类人物由于其身份特殊,人们往往视其言行为职务行为,将其言行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其所在单位的风气联系起来思考,甚至与党和政府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他们一旦出现反常的言行,不仅有损自己和所在单位的形象,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第二类,为人师表的学者应该有严谨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风和人品,肆无忌惮的“乱”语,会在公众心目中降低其学术水准。第三类人物,头顶光环,但如果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其原有的成就和桂冠也无法抵挡公众舆论的“声讨”。第二类、第三类人物,如果“乱”语无疑会失去一批景仰者。然而,原本他们就是事业的成功者,因此不乏崇拜者,其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追随者。也就是,弟子们在盲目崇拜中会效仿偶像,晕头转向跟着“师傅”狂热鼓噪。衍生开去,非理性行为与日俱增,这将是社会的悲哀。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浮躁浅薄解决不了问题,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智者。“乱”语不能成为社会的减压器,“乱”语只能添乱。
有些公众人物受到舆论批评时,会轻松地说一句“我只是调侃”。问题是,你的调侃是幽默还是恶心?不错,生活须娱乐;娱乐有调侃;调侃要幽默。不幽默的调侃,不是乏味就可能是恶心。我曾经在微博上说过:“政治话题严肃点,生活话题轻松点,搞笑话题幽默点;严肃话题撞出思想火花,轻松话题积淀人生经验,幽默话题舒筋活络益寿延年。”笔者也喜欢幽默、喜欢调侃,但反对无原则的调侃。如果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不管公众舆论、不讲公共道德,用污辱性的语言去对着一个人、对着一个群体、对着一个单位,这还称得上“调侃”吗?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却以“调侃”为名“排泄”秽物,公众还能忍受吗?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比传统传播手段放得开,但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喜欢网络的宽松环境,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要身体力行维护好这种良好环境,而不是将其恶化。
这里不排除某些公众人物,原有的资源用完了,底气没有了,不甘寂寞,却又不愿花真功夫积聚力量。于是,便想走偏门, 隔三差五地放出“雷”语。或许,还真有人想利用公众人物的话语权谋取一己之私。然而, “高端”人士的“乱”语与“低端”人士的低俗炒作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口出狂言多了,实际上已把自己推向了低俗炒作之路,“高端”公众人物的身份也会衰败。所以,我还是诚恳说一声:“高端”人士,请别“乱”语!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