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年少时看<红楼>,我喜宝钗多于黛玉,大气、沉稳、待人宽厚,谁不喜欢这样的人多点?到现在已过而立之年,阅人有数,再不是当日青涩年少,才真正明白: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要学会看的是其人本质!而不是表象!
一、先从宝钗性格是否城府深、极有心计说起。这个好像没有任何异议了,相信就算是偏爱宝钗的红学专家都得承认的事实,书中已有很多事例表现。
这里就从你不承认的“宝钗追蝴蝶事件”说起。她无意中偷听到小红跟丫鬟说起不体面的事,为什么立马第一做法是:证明自己无辜 ? 然后嫁祸于黛玉听到?
古代社会不同于现代,小红同丫鬟所说之事,现代人眼里没什么,过去绝对属于有违妇道、男盗女娼的范围了!听到的人自会尴尬万分,今后与对方怎么相处?受到对方提防,与之树敌是肯定的!
你要还是不能理解的话,就假设想像一下:你无意中听到别人一件十分隐蔽又很丑陋之事,然后被别人发现。。。你肯定宁愿自己没听见吧。否则以后与之相处多么尴尬,对方心怀鬼怡,对你从此提防,说没有树敌是假的!
胆小但心地纯良一点的,也许只是想办法自己不承认;但马上第一时间就会推卸责任,诬陷他人的,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 这个人心机不会单纯简单;2.与被诬陷的人关系不和睦,肯定有隔阂!因为没有人会栽赃自己亲朋好友。
宝钗这时讨厌黛玉吗?也许不至于,但绝对不会喜欢。宝钗是喜形很不露于声色的人,虽然如此,从她写的一首诗里还是可以看出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能玉无痕”。前一句自夸,后一句讽刺黛玉。
而你纠缠于“嫁祸”字眼,大谈小红以为是黛玉偷听后,对黛玉没有坏的影响,其实是在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因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宝钗诬陷黛玉偷听的真实动机!!!也就是宝钗做人做事的本质!!!——她极有心机,善于自保,并且不喜黛玉。
从中也可以看出,连这么点小事,宝钗都能如此自保,这么在乎自己利益不受损失(就算得罪小红又怎么样呢,不过是个没地位的丫鬟),这样一个人,你跟她交友的话,能指望她对你有多少真心付出???
你好像提到小红说若是宝钗说的也就罢了,说明宝钗在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其实真实原因还是因为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不会多嘴多舌罢了。
二、再谈王夫人丫鬟跳井,宝钗之态度的事。坦率地说,这件事情还有后面我要叙述的“尤三姐自刎,柳出家”时宝钗的态度,才是最让人心寒齿冷的,从中也是最深刻体现了宝钗虚伪和冷血一面。
这里不得不指出你看法中一个严重的错误。你好像认为王夫人赶走金钏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孩子受了父母一点气那么简单。大错!过去那种封建社会,大力宣传教育女人要像朱熹所写“饿死事小、失节是大”,都有“被陌生男摸鼻割鼻,摸胳膊就砍胳膊”事件发生。王夫人赶走金钏,其实是在将金钏往死里赶啊!当时的社会环境将妇女贞节名誉看得比天都大!金钏哭说“这会儿撵她出去,叫她以后还见不见人呢”,是当时真实写照,她以后活着比死了还要痛苦和耻辱!!(我看到有网友还赞美宝钗劝慰王夫人,显得宝钗大器的可笑之话。这位朋友,你是不是太不了解当时社会习俗?)
换句话说,金钏跳井,绝对不是她“气性大,只是个糊涂人”而已。而是当时变态封建社会环境所逼!
金钏的死是王夫人一手间接造成。宝钗是当事之人,她能不明白个中是非起因?
再看宝钗劝话,对死者殊无怜惜,居然说也许是金钏井边玩不小心掉下去,姨娘待人宽容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前一句,金钏不是小孩,也有失脚掉井的可能?这样虚伪的假话,我都佩服宝钗说得出!后一句见证了宝钗的够冷够酷!一个十几岁花季少女的生命,原来几两银子就可以打发。
你问换作别人如何劝慰王夫人,我只能跟你说,换作是我,我不会有说真话的勇气,但对死者的痛惜至少是震惊,也更没办法让我说出宝钗之语,能选择的大概是、也只能是沉默!
曹雪芹写书仔细看,为什么这个人物出场,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字里行间,是有一定深义在其中的。
王夫人逼死了丫鬟,心里正愧疚。为什么宝钗会迫不及待第一时间跳出场?说得好听一点她是来劝慰王夫人,其实本质是宝钗很会做人,过来献媚讨好(这里我没有贬低的意思,讨好别人也不是坏事)。
我反感的是宝钗轻贱别人性命,表面仁厚,骨子里却很冷漠的个性!!!!!
之后“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再次印证!她哥哥都伤心得泪流满面(其实我对薛蟠真没那么反感,他肯定不是好人,但比宝钗为人反而真很多),宝钗又是毫不在意,只劝她妈妈哥哥要赶紧宴请同去的伙计,酬谢大家,别叫人家看着无理。
她怎么能这么理智世故和无情?两条人命在她眼里,竟然引不起半点涟漪!
书中人人都以为宝钗宽厚待人。其实旁枝小节、小恩小惠是见不到一个人的真品性,只有在关键的原则性问题上才能见其人本质啊!
(太长,再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一、先从宝钗性格是否城府深、极有心计说起。这个好像没有任何异议了,相信就算是偏爱宝钗的红学专家都得承认的事实,书中已有很多事例表现。
这里就从你不承认的“宝钗追蝴蝶事件”说起。她无意中偷听到小红跟丫鬟说起不体面的事,为什么立马第一做法是:证明自己无辜 ? 然后嫁祸于黛玉听到?
古代社会不同于现代,小红同丫鬟所说之事,现代人眼里没什么,过去绝对属于有违妇道、男盗女娼的范围了!听到的人自会尴尬万分,今后与对方怎么相处?受到对方提防,与之树敌是肯定的!
你要还是不能理解的话,就假设想像一下:你无意中听到别人一件十分隐蔽又很丑陋之事,然后被别人发现。。。你肯定宁愿自己没听见吧。否则以后与之相处多么尴尬,对方心怀鬼怡,对你从此提防,说没有树敌是假的!
胆小但心地纯良一点的,也许只是想办法自己不承认;但马上第一时间就会推卸责任,诬陷他人的,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 这个人心机不会单纯简单;2.与被诬陷的人关系不和睦,肯定有隔阂!因为没有人会栽赃自己亲朋好友。
宝钗这时讨厌黛玉吗?也许不至于,但绝对不会喜欢。宝钗是喜形很不露于声色的人,虽然如此,从她写的一首诗里还是可以看出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能玉无痕”。前一句自夸,后一句讽刺黛玉。
而你纠缠于“嫁祸”字眼,大谈小红以为是黛玉偷听后,对黛玉没有坏的影响,其实是在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因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宝钗诬陷黛玉偷听的真实动机!!!也就是宝钗做人做事的本质!!!——她极有心机,善于自保,并且不喜黛玉。
从中也可以看出,连这么点小事,宝钗都能如此自保,这么在乎自己利益不受损失(就算得罪小红又怎么样呢,不过是个没地位的丫鬟),这样一个人,你跟她交友的话,能指望她对你有多少真心付出???
你好像提到小红说若是宝钗说的也就罢了,说明宝钗在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其实真实原因还是因为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不会多嘴多舌罢了。
二、再谈王夫人丫鬟跳井,宝钗之态度的事。坦率地说,这件事情还有后面我要叙述的“尤三姐自刎,柳出家”时宝钗的态度,才是最让人心寒齿冷的,从中也是最深刻体现了宝钗虚伪和冷血一面。
这里不得不指出你看法中一个严重的错误。你好像认为王夫人赶走金钏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孩子受了父母一点气那么简单。大错!过去那种封建社会,大力宣传教育女人要像朱熹所写“饿死事小、失节是大”,都有“被陌生男摸鼻割鼻,摸胳膊就砍胳膊”事件发生。王夫人赶走金钏,其实是在将金钏往死里赶啊!当时的社会环境将妇女贞节名誉看得比天都大!金钏哭说“这会儿撵她出去,叫她以后还见不见人呢”,是当时真实写照,她以后活着比死了还要痛苦和耻辱!!(我看到有网友还赞美宝钗劝慰王夫人,显得宝钗大器的可笑之话。这位朋友,你是不是太不了解当时社会习俗?)
换句话说,金钏跳井,绝对不是她“气性大,只是个糊涂人”而已。而是当时变态封建社会环境所逼!
金钏的死是王夫人一手间接造成。宝钗是当事之人,她能不明白个中是非起因?
再看宝钗劝话,对死者殊无怜惜,居然说也许是金钏井边玩不小心掉下去,姨娘待人宽容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前一句,金钏不是小孩,也有失脚掉井的可能?这样虚伪的假话,我都佩服宝钗说得出!后一句见证了宝钗的够冷够酷!一个十几岁花季少女的生命,原来几两银子就可以打发。
你问换作别人如何劝慰王夫人,我只能跟你说,换作是我,我不会有说真话的勇气,但对死者的痛惜至少是震惊,也更没办法让我说出宝钗之语,能选择的大概是、也只能是沉默!
曹雪芹写书仔细看,为什么这个人物出场,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字里行间,是有一定深义在其中的。
王夫人逼死了丫鬟,心里正愧疚。为什么宝钗会迫不及待第一时间跳出场?说得好听一点她是来劝慰王夫人,其实本质是宝钗很会做人,过来献媚讨好(这里我没有贬低的意思,讨好别人也不是坏事)。
我反感的是宝钗轻贱别人性命,表面仁厚,骨子里却很冷漠的个性!!!!!
之后“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再次印证!她哥哥都伤心得泪流满面(其实我对薛蟠真没那么反感,他肯定不是好人,但比宝钗为人反而真很多),宝钗又是毫不在意,只劝她妈妈哥哥要赶紧宴请同去的伙计,酬谢大家,别叫人家看着无理。
她怎么能这么理智世故和无情?两条人命在她眼里,竟然引不起半点涟漪!
书中人人都以为宝钗宽厚待人。其实旁枝小节、小恩小惠是见不到一个人的真品性,只有在关键的原则性问题上才能见其人本质啊!
(太长,再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