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上次写宝钗由于是在上班期间,没法专心,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写明白!下面对宝,黛钗之间的分析尽量从客观来看,供大家打发一下时间!
我前面也说过了,宝钗其人容貌出众,高贵大方,行为得体,善解人意,真的是几近完美的女人化身。但恰恰是因为其太过聪明,太过圆滑,所以在这出宝,黛,钗的悲剧当中,她几乎是集导,和演于一身。正可谓“做茧自缚”。
先说大家一致推崇的对宝钗的评语。原话好像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株寂寞林”。 试问何等人才能被称为“山中高士”呢?而高士又高在哪里呢?高士者,对世事洞察如炬,对人情了然于胸也! 在当时的社会中,要女人处理的事情应该全都是“家”内的事情吧?一个只需处理“家”事的小女子,能被称为“山中高士”,可见她的智慧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都非同一般。从而可以证明她决不会率性行事,或不经考虑而说话。其实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我以前所举之例都乃她有心之举。
宝钗是否爱宝玉我不知道,但她是绝对想要嫁给宝玉的。记得她最初进京的目的是为了待选入宫的,后来或因落选,或因她身体不好没能参选,总之,她进不了宫里了。 而在京城中,她家的亲戚本有一姨,一舅,她舅舅却又恰巧在她们到达京城的前后被外放到外地去做官了。 这样,她家在京城就只有贾家一家了。 而她又差不多到了适婚的年龄,贾府又只有宝玉一人年龄相仿, 所以,不管她是否爱宝玉,宝玉似乎是她唯一的选择了。 我前面所举之例,如晨探宝玉,如午睡时探宝玉,如夜探宝玉,其实她是在争取能够和宝玉接近,以期能达到影响宝玉的目的。 想她自己的哥哥整天胡闹,并不见她苦口婆心的劝,到是对宝玉是否读书啊,是否和官员名流来往啊关心的紧,并且即使吃了闷,招人不待见也无所谓。若不是关心所至,以她事不关己不开口的性格是不会这么执着的。
虽说曹雪芹一早就预告了宝,黛,钗之间的结局,但有意无意当中还是让宝钗以第三者的身份插了进来。这虽于宝钗有所不公;但于黛玉又何尝公平呢? 宝,黛间之情贾家上下本已无人不知,老太太更是话里话外几次将两人相提并论,并对他二人是否和睦关心至紧。连第50多回凤姐盘算以后的开销都将二人之事提了出来; 可恰恰是因为人人都认为他二人之事本已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之事,所以没人特意的将此事公开化,名正言顺化,从而导致了他三人之间的这场悲剧。
红楼梦的前60回里,宝,黛之间从吵,闹,到交心,到相知,到互相信赖,最终二人已经从精神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而宝钗呢,从那一回宝玉午睡她坐在床边听到宝玉梦中大喊“什么金玉良缘,我只信木石前盟之后”,就几乎不见她单独去探宝玉了,似乎是认了,随遇而安了。但其实她却是转移了攻击的目标了,转而从老人那里下手了。 她比黛玉更加清楚谁才有能力去安排宝玉的婚姻; 所以她反而更有把握了; 所以她和黛玉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了,从以前若有若无的情敌关系变成好姐妹了;
从第60回到80回中,对宝,黛,钗之间的描述很少,似乎有暴风雨前的沉默的感觉。但从晴雯之死可以看出,宝,黛之间的转折很快就要发生了。 尤其是宝玉把对晴雯的祭词中的那句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了“茜沙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就似乎更预示了黛玉命不久矣! 我更愿意相信,宝玉和宝钗是在黛玉死后而大婚的,那样虽然戏没那么精彩了,但也没那么让人伤心了!
而高颚的续里安排的宝玉丢玉,偷梁换柱,黛玉焚稿而死,我觉得说不通。先说黛玉的境况似乎更加凄凉了,连熬个粥都怕麻烦人, 连吃个燕窝都不敢提了;想那黛玉之母当初可是真正的千金小姐,所嫁之人比然是名门望族。其父也是在认为官,仅得其一女,身后岂能不对黛玉之生活甚至嫁妆有所安排?黛玉虽借住贾家,但她父母所留必然足够其锦衣玉食的,何至于让她生活的这么谨小慎微的呢; 再有, 贾母虽赞宝钗懂事,但她更知道宝,黛之间情之深切,断不会如此对待黛玉的。 我觉得黛玉身先亡而后安排宝玉娶宝钗,或者贾母身先亡,而王夫人做主娶的宝钗更合理。 个人感觉后续的40回里对宝钗有明显的偏爱,或不是原著本意。
我虽然不喜宝钗,但细细想来,宝钗也并无错。 我虽深为黛玉叹息,但也只能怪造化弄人。
记得前几天有人说过,宝钗其实是红楼梦里最大的悲剧! 此话细想之,不无道理。黛玉虽抱憾而亡,但其却在宝玉的心理生了根,存与亡并不能改变什么!
而宝钗呢,为嫁而嫁,虽得其身,不得其心; 宝玉每天虽然是对着这位“山中高士”,但却是“空对着”; 何为空? 见如未见,得似未得;宝钗不过双十年华,却要过此种生活,如此睿智的她,恐怕却没有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为之而叹!
说到底,红楼梦这出悲剧并非为宝,黛二人专写,书中的女儿们全都承载着封建的枷锁,而无力抗争; 看着她们或远嫁,或遁空,或仙逝,我只能为她们身为女儿一大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我前面也说过了,宝钗其人容貌出众,高贵大方,行为得体,善解人意,真的是几近完美的女人化身。但恰恰是因为其太过聪明,太过圆滑,所以在这出宝,黛,钗的悲剧当中,她几乎是集导,和演于一身。正可谓“做茧自缚”。
先说大家一致推崇的对宝钗的评语。原话好像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株寂寞林”。 试问何等人才能被称为“山中高士”呢?而高士又高在哪里呢?高士者,对世事洞察如炬,对人情了然于胸也! 在当时的社会中,要女人处理的事情应该全都是“家”内的事情吧?一个只需处理“家”事的小女子,能被称为“山中高士”,可见她的智慧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都非同一般。从而可以证明她决不会率性行事,或不经考虑而说话。其实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我以前所举之例都乃她有心之举。
宝钗是否爱宝玉我不知道,但她是绝对想要嫁给宝玉的。记得她最初进京的目的是为了待选入宫的,后来或因落选,或因她身体不好没能参选,总之,她进不了宫里了。 而在京城中,她家的亲戚本有一姨,一舅,她舅舅却又恰巧在她们到达京城的前后被外放到外地去做官了。 这样,她家在京城就只有贾家一家了。 而她又差不多到了适婚的年龄,贾府又只有宝玉一人年龄相仿, 所以,不管她是否爱宝玉,宝玉似乎是她唯一的选择了。 我前面所举之例,如晨探宝玉,如午睡时探宝玉,如夜探宝玉,其实她是在争取能够和宝玉接近,以期能达到影响宝玉的目的。 想她自己的哥哥整天胡闹,并不见她苦口婆心的劝,到是对宝玉是否读书啊,是否和官员名流来往啊关心的紧,并且即使吃了闷,招人不待见也无所谓。若不是关心所至,以她事不关己不开口的性格是不会这么执着的。
虽说曹雪芹一早就预告了宝,黛,钗之间的结局,但有意无意当中还是让宝钗以第三者的身份插了进来。这虽于宝钗有所不公;但于黛玉又何尝公平呢? 宝,黛间之情贾家上下本已无人不知,老太太更是话里话外几次将两人相提并论,并对他二人是否和睦关心至紧。连第50多回凤姐盘算以后的开销都将二人之事提了出来; 可恰恰是因为人人都认为他二人之事本已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之事,所以没人特意的将此事公开化,名正言顺化,从而导致了他三人之间的这场悲剧。
红楼梦的前60回里,宝,黛之间从吵,闹,到交心,到相知,到互相信赖,最终二人已经从精神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而宝钗呢,从那一回宝玉午睡她坐在床边听到宝玉梦中大喊“什么金玉良缘,我只信木石前盟之后”,就几乎不见她单独去探宝玉了,似乎是认了,随遇而安了。但其实她却是转移了攻击的目标了,转而从老人那里下手了。 她比黛玉更加清楚谁才有能力去安排宝玉的婚姻; 所以她反而更有把握了; 所以她和黛玉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了,从以前若有若无的情敌关系变成好姐妹了;
从第60回到80回中,对宝,黛,钗之间的描述很少,似乎有暴风雨前的沉默的感觉。但从晴雯之死可以看出,宝,黛之间的转折很快就要发生了。 尤其是宝玉把对晴雯的祭词中的那句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了“茜沙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就似乎更预示了黛玉命不久矣! 我更愿意相信,宝玉和宝钗是在黛玉死后而大婚的,那样虽然戏没那么精彩了,但也没那么让人伤心了!
而高颚的续里安排的宝玉丢玉,偷梁换柱,黛玉焚稿而死,我觉得说不通。先说黛玉的境况似乎更加凄凉了,连熬个粥都怕麻烦人, 连吃个燕窝都不敢提了;想那黛玉之母当初可是真正的千金小姐,所嫁之人比然是名门望族。其父也是在认为官,仅得其一女,身后岂能不对黛玉之生活甚至嫁妆有所安排?黛玉虽借住贾家,但她父母所留必然足够其锦衣玉食的,何至于让她生活的这么谨小慎微的呢; 再有, 贾母虽赞宝钗懂事,但她更知道宝,黛之间情之深切,断不会如此对待黛玉的。 我觉得黛玉身先亡而后安排宝玉娶宝钗,或者贾母身先亡,而王夫人做主娶的宝钗更合理。 个人感觉后续的40回里对宝钗有明显的偏爱,或不是原著本意。
我虽然不喜宝钗,但细细想来,宝钗也并无错。 我虽深为黛玉叹息,但也只能怪造化弄人。
记得前几天有人说过,宝钗其实是红楼梦里最大的悲剧! 此话细想之,不无道理。黛玉虽抱憾而亡,但其却在宝玉的心理生了根,存与亡并不能改变什么!
而宝钗呢,为嫁而嫁,虽得其身,不得其心; 宝玉每天虽然是对着这位“山中高士”,但却是“空对着”; 何为空? 见如未见,得似未得;宝钗不过双十年华,却要过此种生活,如此睿智的她,恐怕却没有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为之而叹!
说到底,红楼梦这出悲剧并非为宝,黛二人专写,书中的女儿们全都承载着封建的枷锁,而无力抗争; 看着她们或远嫁,或遁空,或仙逝,我只能为她们身为女儿一大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