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ZT)人们需要怎样的话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天又混进首都剧院看了一遍孟京辉的新戏,演了近一个月的戏终于要落下帷幕。每次孟京辉都会引起争议,这次也不例外。

这出名为《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新戏的同孟京辉以往的话剧一样。涉嫌夸张的理性标题,再清晰不过的剧情,刻意的幽默感,演员依旧是传统的表演模式……稍有不同的是,可能是因为胡恩威的参与,令这出戏有了一些进念的痕迹。还有音乐,这次有香港的黄耀明,还有丰江舟。

我一向觉得孟京辉是一个伪另类,和他戏剧里的试验成分相比,他做得更多的是对商业的妥协,对观众的妥协。但这并不是一出商业上成功的话剧。尽管孟京辉一再努力地把故事讲得明白,但依旧是招致了一些争议,在散场后的讨论会上,很多人的意见都是关于音乐和多媒体。

内地的观众的眼光远比我们想象中保守,在他们看来所有附加的东西都应该服务于剧情。他们接受不了“刺耳”的噪音和看似与剧情无关的声音采样。甚至有人对多媒体成分持怀疑态度,于是这出戏仅有的两个亮点就被武断的判定为不和谐的元素,在他们面前,孟京辉有口难辨。其实争辩也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接受创作者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意图,既然用戏剧没有办法令观众清楚,这就是创作者的失败。

在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已经把多媒体和音乐运用得天衣无缝的时候,在台湾一些剧场已经把流行音乐和舞台剧结合得炉火纯青的时候,我们的观众却还在为了一点声光变幻大惊小怪。在北京的剧场音乐方面,还属于一片空白。而观众也习惯了这种空白,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想到了赖声川,也许除了赖声川之外没人能用戏剧征服他们,但是他们看到的刻录盘上的赖声川戏剧最早的还在1985年,1985年啊,想必今天猫在小剧场里看戏的人们当时还没成年吧?时间是残酷的,仅就这一点,就令我们比台湾的观众满了半拍。十几年的光阴,我们如何用戏剧弥补,不久前,看了大学生戏剧展演的开幕式,可惜那里面除了青春的冲动一无所有的演出,也许还有人可以聊以慰藉,说我们至少还有青春的冲动。

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话剧,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玩戏剧的到底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一步一步培养我们观众的欣赏水平。让他们可以一眼看出戏里的破绽,而不是盲目的漫天找错,找到的都是对的地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ZT)人们需要怎样的话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天又混进首都剧院看了一遍孟京辉的新戏,演了近一个月的戏终于要落下帷幕。每次孟京辉都会引起争议,这次也不例外。

    这出名为《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新戏的同孟京辉以往的话剧一样。涉嫌夸张的理性标题,再清晰不过的剧情,刻意的幽默感,演员依旧是传统的表演模式……稍有不同的是,可能是因为胡恩威的参与,令这出戏有了一些进念的痕迹。还有音乐,这次有香港的黄耀明,还有丰江舟。

    我一向觉得孟京辉是一个伪另类,和他戏剧里的试验成分相比,他做得更多的是对商业的妥协,对观众的妥协。但这并不是一出商业上成功的话剧。尽管孟京辉一再努力地把故事讲得明白,但依旧是招致了一些争议,在散场后的讨论会上,很多人的意见都是关于音乐和多媒体。

    内地的观众的眼光远比我们想象中保守,在他们看来所有附加的东西都应该服务于剧情。他们接受不了“刺耳”的噪音和看似与剧情无关的声音采样。甚至有人对多媒体成分持怀疑态度,于是这出戏仅有的两个亮点就被武断的判定为不和谐的元素,在他们面前,孟京辉有口难辨。其实争辩也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接受创作者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意图,既然用戏剧没有办法令观众清楚,这就是创作者的失败。

    在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已经把多媒体和音乐运用得天衣无缝的时候,在台湾一些剧场已经把流行音乐和舞台剧结合得炉火纯青的时候,我们的观众却还在为了一点声光变幻大惊小怪。在北京的剧场音乐方面,还属于一片空白。而观众也习惯了这种空白,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想到了赖声川,也许除了赖声川之外没人能用戏剧征服他们,但是他们看到的刻录盘上的赖声川戏剧最早的还在1985年,1985年啊,想必今天猫在小剧场里看戏的人们当时还没成年吧?时间是残酷的,仅就这一点,就令我们比台湾的观众满了半拍。十几年的光阴,我们如何用戏剧弥补,不久前,看了大学生戏剧展演的开幕式,可惜那里面除了青春的冲动一无所有的演出,也许还有人可以聊以慰藉,说我们至少还有青春的冲动。

    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话剧,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玩戏剧的到底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一步一步培养我们观众的欣赏水平。让他们可以一眼看出戏里的破绽,而不是盲目的漫天找错,找到的都是对的地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德国著名剧作家, 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认为: 观众也是戏剧组成的一部分。 没有观众的关注, 参与, 一出戏是不完善的。
      那么, 戏剧如何提高观众, 融合观众, 吸引观众, 间离观众,也就是戏剧工作者的一个课题。

      可惜, 艺术家的观念总是超前的。 可是艺术家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深入浅出, 历来没有定论。

      从这个层面看, 赖声川的功力的确比孟京辉深。 
      比较《暗恋桃花源》(1991年) 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9年), 前者比后者早了8年, 但其戏剧美学, 戏剧理念,戏剧手段, 表现形式, 都比后者要高那么一点。
      这就够了!
      • 以前在上海安福路看过一些小剧场话剧, 好象试图缩短和观众的距离,将观众溶入剧中.我是个伪话剧迷, 也看不出什么道道来.
        • 小剧场话剧的实验性在于:它确确实实拉进了观众和话剧的距离。 让话剧更平民化, 大众化。 有别于古典三一律的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的高高在上。 但处理不好, 也有失浮泛和浅薄。
          • 我不喜欢国内的那些小剧场话剧,形式过于意识流,内容又媚俗,完全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畸形儿。
            • 看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恋爱的犀牛》么?
              都是孟京辉的小剧场话剧。 都不错。 尤其是前者。
              • 没看过,只是刚兴小剧场话剧时跟爸爸去看过几个,很不喜欢以后就没看了,还是喜欢人艺等的大戏、正剧。
                • 人艺的包袱太重了。 从60年代焦菊隐到80年代林兆华, 到现在, 突破太少, 或者说没有突破。 一部《茶馆》居然40多年不变, 到是原汁原味了, 却也太老气横生了。
    • 觉得"喜剧之王"形势很好
      • 嘿嘿, 那是两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