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从20世纪开始,另外一种说法也开始得到广泛认同。即秦朝对人民的沉重压榨和残酷剥削,是它覆亡的主因。 实际上,这种观点仍未跳出汉儒思想的桎梏。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秦时"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①。这也是历代最普遍的认识 - 秦王朝横征暴敛,穷尽搜刮,以维持军事扩张和庞大的工程建设,老百姓温饱难继,"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①,难怪"海内愁怨,遂用溃叛" 了①。
历代政论家常引此为戒。从上个世纪中期,阶级历史观盛行于中国大陆以后,尤其喜欢公式化地把所有封建王朝之垮台归咎于它剥削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这种认识固然不能说全错,但是若把历史的视野放得更广大一些,就会发现它亦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鉴于有些同学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说别人说的历史不准,凭什么你说的就准?" 的确,咱们穿越不回秦朝去,也没有学术权威的帽子,不能随便就说董仲舒胡诌。不过,只就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质疑一下,总是可以的。
首先,说"三十倍于古"、"二十倍於古" -这个"古"的标准从何而来? 很奈人寻味。所谓的"古",依孟子所能追述的周代"井田制"来说,大致是各个封建领主分给其部民耕种十块田,收取其中一块田的产出为己有,正如杜佑《通典·食货典》所云:“夏之贡,殷之助,周之籍(或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
"井田制"看似负担很轻,实则在那种社会制度下,劳动者所有财产包括人身都属于领主,其身份更近似于农奴。而在秦代,则是以个人为单位直接向中央政府上缴赋税,与"古"代封建领主向上一级领主层层缴纳贡献,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根本无法相比较。
且不说"井田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反正到了孟子的时代是已经荡然无存。
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里一段对话当中,宋国大夫戴盈之就对孟子说:“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所谓"今兹未能", 只是婉转的说法罢了。事实上,别说"什一"了,《左传》里已经赫然记载着齐景公时: “民三其力,二入于公”。放在当今,就相当于66.7%的个人所得税,各位请想象一下那是个什么概念吧。
当时列国诸侯为了频繁战争和享乐无度的需要,盘剥之法无所不用其极,百姓丰年仅足温饱,凶年则"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即死于沟壑",难怪孟子也要痛责他们"是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看起来,"古"并不见得象汉儒们说得那么美好。那么秦以后的时代,是不是就好很多呢? 既然儒家喜欢借古讽今,那么就先来看一看董仲舒所在的"今"是个什么样子吧。
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的时代。当时,由于军费浩繁、加上武帝"遂纵嗜欲,用度不足",盘剥之法无所不用其极。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增收"算缗钱",即对商人的存款征税。 为防止商人隐瞒财产,还出台了“告缗令”,“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即以被告者的财产一半为赏格。此令一出,天下人民纷纷互相检举,甚至多有诬陷他人求赏者,结果是"商賈中家以上大抵破"。
倒了霉的不仅是有钱的商人,贫苦小民更加难过。由于对匈奴战争中马匹消耗过大,元狩四年(前119)起,按人头征收“马口钱”,并大幅增加供马匹草料的“刍稿税”。 其他车船税、牛羊税等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连三岁的小孩也要交税,《汉书·禹贡传》里说,“武帝征伐四夷,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 有的穷人实在交不起,以至于不得不弄死新生婴儿,惨痛如斯。
这样的压榨无异杀鸡取卵,广大中小民户纷纷破产,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已达二百万人,还有四十余万人则没有户籍。天汉二年(前99)开始,南阳、楚、齐、燕、赵等地,农民起义频繁爆发,攻城掠地,诛杀地方官吏,统治几乎崩溃。武帝死后,整个两汉期间,虽然曾有过几次"轻徭薄赋"的短暂尝试,但大多数时侯盘剥有增无减。如此"暴政",应比秦朝相差无几,依然得以延续汉家二百年天下,而秦王朝却"二世而斩",命运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然而这不算什么,如果抛开成见,细察秦代之"力役"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的实际情况,你就更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了。
①《汉书·食货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秦时"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①。这也是历代最普遍的认识 - 秦王朝横征暴敛,穷尽搜刮,以维持军事扩张和庞大的工程建设,老百姓温饱难继,"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①,难怪"海内愁怨,遂用溃叛" 了①。
历代政论家常引此为戒。从上个世纪中期,阶级历史观盛行于中国大陆以后,尤其喜欢公式化地把所有封建王朝之垮台归咎于它剥削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这种认识固然不能说全错,但是若把历史的视野放得更广大一些,就会发现它亦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鉴于有些同学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说别人说的历史不准,凭什么你说的就准?" 的确,咱们穿越不回秦朝去,也没有学术权威的帽子,不能随便就说董仲舒胡诌。不过,只就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质疑一下,总是可以的。
首先,说"三十倍于古"、"二十倍於古" -这个"古"的标准从何而来? 很奈人寻味。所谓的"古",依孟子所能追述的周代"井田制"来说,大致是各个封建领主分给其部民耕种十块田,收取其中一块田的产出为己有,正如杜佑《通典·食货典》所云:“夏之贡,殷之助,周之籍(或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
"井田制"看似负担很轻,实则在那种社会制度下,劳动者所有财产包括人身都属于领主,其身份更近似于农奴。而在秦代,则是以个人为单位直接向中央政府上缴赋税,与"古"代封建领主向上一级领主层层缴纳贡献,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根本无法相比较。
且不说"井田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反正到了孟子的时代是已经荡然无存。
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里一段对话当中,宋国大夫戴盈之就对孟子说:“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所谓"今兹未能", 只是婉转的说法罢了。事实上,别说"什一"了,《左传》里已经赫然记载着齐景公时: “民三其力,二入于公”。放在当今,就相当于66.7%的个人所得税,各位请想象一下那是个什么概念吧。
当时列国诸侯为了频繁战争和享乐无度的需要,盘剥之法无所不用其极,百姓丰年仅足温饱,凶年则"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即死于沟壑",难怪孟子也要痛责他们"是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看起来,"古"并不见得象汉儒们说得那么美好。那么秦以后的时代,是不是就好很多呢? 既然儒家喜欢借古讽今,那么就先来看一看董仲舒所在的"今"是个什么样子吧。
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的时代。当时,由于军费浩繁、加上武帝"遂纵嗜欲,用度不足",盘剥之法无所不用其极。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增收"算缗钱",即对商人的存款征税。 为防止商人隐瞒财产,还出台了“告缗令”,“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即以被告者的财产一半为赏格。此令一出,天下人民纷纷互相检举,甚至多有诬陷他人求赏者,结果是"商賈中家以上大抵破"。
倒了霉的不仅是有钱的商人,贫苦小民更加难过。由于对匈奴战争中马匹消耗过大,元狩四年(前119)起,按人头征收“马口钱”,并大幅增加供马匹草料的“刍稿税”。 其他车船税、牛羊税等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连三岁的小孩也要交税,《汉书·禹贡传》里说,“武帝征伐四夷,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 有的穷人实在交不起,以至于不得不弄死新生婴儿,惨痛如斯。
这样的压榨无异杀鸡取卵,广大中小民户纷纷破产,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已达二百万人,还有四十余万人则没有户籍。天汉二年(前99)开始,南阳、楚、齐、燕、赵等地,农民起义频繁爆发,攻城掠地,诛杀地方官吏,统治几乎崩溃。武帝死后,整个两汉期间,虽然曾有过几次"轻徭薄赋"的短暂尝试,但大多数时侯盘剥有增无减。如此"暴政",应比秦朝相差无几,依然得以延续汉家二百年天下,而秦王朝却"二世而斩",命运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然而这不算什么,如果抛开成见,细察秦代之"力役"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的实际情况,你就更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了。
①《汉书·食货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