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那么"坑儒"的受害者,又到底是些什么人? 是否真象很多人说的那样,"坑"的是方术之士,而不是儒生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现今我们对"方士"、"术士"的理解,以为他们只是求仙学道,算命打卦的那些人。但是在两汉以前,这两种人的定义跟后来是很不一样的。
"术"多指学业专长,或军政谋略。正如三国魏刘劭 《人物志·八观》所云:“术士乐计策之谋” 。在先秦时期,求官问禄的知识分子奔走于诸侯之间,推销治国之术。这些人皆称为"术士"。
象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就自称:“法术之士” 。《韩非子·人主》有云:“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 以合纵连横而显达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自然也是"术士"。连游说各国的孟子,也应该算作"术士",因为他贩卖的是"儒术"。西汉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里,还在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说法。
而"方士"之"方",原意为“方册”或“方策”。《礼记·中庸》有:“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 所以“方”亦即书,“方士”也就是书生,与"术士"一样,从广义上代指所有持一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其中自然也包括儒生。只不过在汉以前,孔孟之道还并不以儒为名。那时的儒者,主要指精通古代礼仪者,并仅活跃于齐、鲁之地。
“方士” 、“术士” 一开始只是“同出而异名”,前者还稍带行些医术,然而很快演变为以炼丹采药、修仙不老之术为职业者;后者于汉代以后亦步其尘。要明白这一转变,不能不提到兴起于战国后期的阴阳五行家和他们的鼻祖邹衍。
战国时代诸侯争强,而儒者迂阔,多不周急务,所以不很受待见。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前途暗淡可想而知。是以到战国后期,许多孔孟传人便已改换门庭,或转修左道,以图打开仕进之门。例如法家的韩非、李斯,就都是孔孟后学荀子的门徒。而阴阳家的始祖邹衍,早年也是在齐宣王的稷下学宫专攻儒术,因为没有出路,便改行创立了一套阴阳五行,德运终始的学说,果然发迹。
虽然汉以后的人直接把邹衍列入《方士传》,但西汉时人依然把他归为儒者,如《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司马迁也说邹衍的著作:“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 ,根子里还是儒家那一套。
只不过邹衍善于拿天命、运程之玄虚作包装,而且还似乎会点小魔术,令到“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 ① 对他礼敬有加,顿时身价百倍。在齐宣王时,便“赐列第为上大夫”②,后来到燕国,“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③。“拥慧先驱” ,就是抱着扫帚在前掸尘开路。如此荣耀,若寒酸一世的孔、孟地下有知,岂不要以头撞柱。
邹衍的显达,令落魄知识分份子纷纷起而仿效。《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直接道出了后来的神仙方术之士,其实原本多是潦倒的齐鲁儒生。虽然司马迁极力为邹衍辩护,但是先秦之际有名的仙术家羡门子高就是邹衍的学生。可见儒家、阴阳家和方士之间的渊源有多深。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被秦始皇全盘接纳,以为秦代周是水德代火德。董仲舒更在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出"天人感应"说,对后代封建王朝和儒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身边都聚集了大量的方士,若说他们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如汉武帝时那场浩大的"巫蛊之祸",便因方士而引发。
也就是说,不论术士的奇谋善术也好,邹衍的阴阳五行也好,方士们的神仙药方也好,都是知识份子们博取王侯青睐的手段。他们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取参与政治的机会。所以,从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中的“诛偶语而坑术士” 到孔传《古文尚书》里的:“焚书坑儒”,都并非古人胡乱攀附。倒是今人见浅识陋,望文生义,自误而不察。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术士这一称谓,包括除法家以外的所有企图参预政治的知识份子,而那些被坑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批着阴阳家或方士外衣的儒者。在“坑术士” 之后,公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④亦为明证。
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③《史记·孟荀列传》
④《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现今我们对"方士"、"术士"的理解,以为他们只是求仙学道,算命打卦的那些人。但是在两汉以前,这两种人的定义跟后来是很不一样的。
"术"多指学业专长,或军政谋略。正如三国魏刘劭 《人物志·八观》所云:“术士乐计策之谋” 。在先秦时期,求官问禄的知识分子奔走于诸侯之间,推销治国之术。这些人皆称为"术士"。
象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就自称:“法术之士” 。《韩非子·人主》有云:“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 以合纵连横而显达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自然也是"术士"。连游说各国的孟子,也应该算作"术士",因为他贩卖的是"儒术"。西汉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里,还在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说法。
而"方士"之"方",原意为“方册”或“方策”。《礼记·中庸》有:“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 所以“方”亦即书,“方士”也就是书生,与"术士"一样,从广义上代指所有持一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其中自然也包括儒生。只不过在汉以前,孔孟之道还并不以儒为名。那时的儒者,主要指精通古代礼仪者,并仅活跃于齐、鲁之地。
“方士” 、“术士” 一开始只是“同出而异名”,前者还稍带行些医术,然而很快演变为以炼丹采药、修仙不老之术为职业者;后者于汉代以后亦步其尘。要明白这一转变,不能不提到兴起于战国后期的阴阳五行家和他们的鼻祖邹衍。
战国时代诸侯争强,而儒者迂阔,多不周急务,所以不很受待见。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前途暗淡可想而知。是以到战国后期,许多孔孟传人便已改换门庭,或转修左道,以图打开仕进之门。例如法家的韩非、李斯,就都是孔孟后学荀子的门徒。而阴阳家的始祖邹衍,早年也是在齐宣王的稷下学宫专攻儒术,因为没有出路,便改行创立了一套阴阳五行,德运终始的学说,果然发迹。
虽然汉以后的人直接把邹衍列入《方士传》,但西汉时人依然把他归为儒者,如《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司马迁也说邹衍的著作:“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 ,根子里还是儒家那一套。
只不过邹衍善于拿天命、运程之玄虚作包装,而且还似乎会点小魔术,令到“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 ① 对他礼敬有加,顿时身价百倍。在齐宣王时,便“赐列第为上大夫”②,后来到燕国,“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③。“拥慧先驱” ,就是抱着扫帚在前掸尘开路。如此荣耀,若寒酸一世的孔、孟地下有知,岂不要以头撞柱。
邹衍的显达,令落魄知识分份子纷纷起而仿效。《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直接道出了后来的神仙方术之士,其实原本多是潦倒的齐鲁儒生。虽然司马迁极力为邹衍辩护,但是先秦之际有名的仙术家羡门子高就是邹衍的学生。可见儒家、阴阳家和方士之间的渊源有多深。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被秦始皇全盘接纳,以为秦代周是水德代火德。董仲舒更在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出"天人感应"说,对后代封建王朝和儒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身边都聚集了大量的方士,若说他们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如汉武帝时那场浩大的"巫蛊之祸",便因方士而引发。
也就是说,不论术士的奇谋善术也好,邹衍的阴阳五行也好,方士们的神仙药方也好,都是知识份子们博取王侯青睐的手段。他们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取参与政治的机会。所以,从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中的“诛偶语而坑术士” 到孔传《古文尚书》里的:“焚书坑儒”,都并非古人胡乱攀附。倒是今人见浅识陋,望文生义,自误而不察。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术士这一称谓,包括除法家以外的所有企图参预政治的知识份子,而那些被坑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批着阴阳家或方士外衣的儒者。在“坑术士” 之后,公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④亦为明证。
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③《史记·孟荀列传》
④《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