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交响曲》不象贝多芬其他几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那样响亮,但这是我看到演出的第一部,还是在学生时期黑白电视上,所以印象深刻。
那个年代西方的古典音乐重登中国舞台,人们开始领略古典魅力的风采。一向追求新意的学生们捕捉到了电视台要转播(相信当时还不是直播)的信息,连课都不上了,几个同学一起跑到我家看演出。当时一般人家是9寸的时候,我家就“特殊化”了一台17寸,还是松下的,着实地风光了一阵子。看演出时天线还不给劲,怎么转动重影都很大,干脆就搬到床的中间大家围在床边看,大家的感觉就是最后乐章的节奏感非常强。
此后的年间里只是听录音,看其他作品的机会比较多,出来后在网上有大量的现场资源,如鱼得水。几经取舍后保留了德国的慕尼黑室内乐团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的作品:
特点是表演的成份比较大,主要机位也在舞台上,让观众既能看指挥也能看到演员独奏,录像也十分专业,中近景互切转换,特别是首席夸张的动作和与指挥的眼神交汇,表现的充分。这家公司录制的贝多芬系列值得一看。
刚进三月份,TSO就迎来了意大利指挥家Gianandrea Noseda,又是指挥贝七,决意去看,提前作了功课才知其名气如此这般。他的相关资源网上也有不少: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Gianandrea+Noseda
身材硕高的他一看就是欧洲古典的指挥风格,平湖秋月时动作悠扬,抑扬顿挫时手舞足蹈,轻柔时屈蹲下他高大的身躯,刚强时会一只脚跳起来,这还是头回在现场见到。肢体语言丰富,动作幅度大,与演员的交流溶为一体,在高倍望远镜下清楚地看到他的汗水从鼻子尖和下巴向下滴,敬业精神可见一斑,给看惯了当家指挥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难怪被瓦格纳称之为“舞蹈的神化”的贝七在他的演绎下突显神化。
我在望远镜下特意观察了华人演奏家,全神贯注地演出,动作和身体起伏与指挥的节奏配合默契。演出结束时首席中提李腾和副首席单簧管翟耀光也被指挥叫起向观众致谢,最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向指挥家致谢,他也是三次出场谢幕。
这是三场演出的首场,之所以成功可能是曲目的原因,上半场还有一位女高音歌唱家演唱,观众不乏歌剧爱好者,华人观众并不多,中间休息时只见到一个非华人小孩,正是没有小孩现场的效果才好。为华人的专场演出犹如庙会般的热闹,他们很难由始至终地专心和安静地听音乐,他们多半是被家长听音乐会的,上次朗郎来时才领教了。
那个年代西方的古典音乐重登中国舞台,人们开始领略古典魅力的风采。一向追求新意的学生们捕捉到了电视台要转播(相信当时还不是直播)的信息,连课都不上了,几个同学一起跑到我家看演出。当时一般人家是9寸的时候,我家就“特殊化”了一台17寸,还是松下的,着实地风光了一阵子。看演出时天线还不给劲,怎么转动重影都很大,干脆就搬到床的中间大家围在床边看,大家的感觉就是最后乐章的节奏感非常强。
此后的年间里只是听录音,看其他作品的机会比较多,出来后在网上有大量的现场资源,如鱼得水。几经取舍后保留了德国的慕尼黑室内乐团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的作品:
特点是表演的成份比较大,主要机位也在舞台上,让观众既能看指挥也能看到演员独奏,录像也十分专业,中近景互切转换,特别是首席夸张的动作和与指挥的眼神交汇,表现的充分。这家公司录制的贝多芬系列值得一看。
刚进三月份,TSO就迎来了意大利指挥家Gianandrea Noseda,又是指挥贝七,决意去看,提前作了功课才知其名气如此这般。他的相关资源网上也有不少: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Gianandrea+Noseda
身材硕高的他一看就是欧洲古典的指挥风格,平湖秋月时动作悠扬,抑扬顿挫时手舞足蹈,轻柔时屈蹲下他高大的身躯,刚强时会一只脚跳起来,这还是头回在现场见到。肢体语言丰富,动作幅度大,与演员的交流溶为一体,在高倍望远镜下清楚地看到他的汗水从鼻子尖和下巴向下滴,敬业精神可见一斑,给看惯了当家指挥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难怪被瓦格纳称之为“舞蹈的神化”的贝七在他的演绎下突显神化。
我在望远镜下特意观察了华人演奏家,全神贯注地演出,动作和身体起伏与指挥的节奏配合默契。演出结束时首席中提李腾和副首席单簧管翟耀光也被指挥叫起向观众致谢,最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向指挥家致谢,他也是三次出场谢幕。
这是三场演出的首场,之所以成功可能是曲目的原因,上半场还有一位女高音歌唱家演唱,观众不乏歌剧爱好者,华人观众并不多,中间休息时只见到一个非华人小孩,正是没有小孩现场的效果才好。为华人的专场演出犹如庙会般的热闹,他们很难由始至终地专心和安静地听音乐,他们多半是被家长听音乐会的,上次朗郎来时才领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