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请教一下老荡木汹,网上下的音乐和买来的CD 。放出来的音响效果区别大吗? 没想到现在的CD盘还挺贵的。2,30块一张的比比皆是。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303}
(#13711196@0)
+1
-
还记得当年关于APE和MP3,WAV格式的大讨论,最后高人们得出的结论是要用某个牌子的刻录机刻在某个牌子的CD-R 上面效果最接近 CD。
-guestagain(guest again);
2021-5-15
(#13711200@0)
-
市面上买的碟尤其是盗版碟,有的甚至就是从网上下载的音源,只是刻成了CD而已.....耳朵真能听出差别的能有多少人?有的曲子或老歌能找着怀个旧就高兴坏了,谁还计较?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1246@0)
-
是呀,总有“讲究”的人嘛,别人好心抓轨分享,然后就因为个格式被喷的再也不露面了。
-guestagain(guest again);
2021-5-15
(#13711297@0)
-
过去也曾经常去混分享网站,有的是地下网站,只有资深成员才有得分享的,多数都是有音乐情怀的人,一般都没人去喷的,分享的很多是稀罕的东东,有就不错了还喷?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1334@0)
-
可能你混的时间早,反正我记得后来有一见到是MP3就开喷的。
-guestagain(guest again);
2021-5-15
(#13711342@0)
-
对这种理论深信不疑的才是真正的高人。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359@0)
-
哈哈,是呀,那时候看各种流派吵架才过瘾呢。反正我的耳朵就分辨得出有声和没声。
-guestagain(guest again);
2021-5-15
(#13711364@0)
-
呵呵,这个问题最佳回答者未必是荡荡,他是攒碟的器材派,从情怀角度来说,从网上荡音乐简直是对资深攒碟侠的亵渎嘛...音响效果其实与记录介质、播放器、音频采样精度、耳朵灵敏度甚至人的情怀有关,与咋来的未必真的相关...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1238@0)
-
我在为我来没来的Burmester准备弹药。 原版的碟,真贵! 哈哈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254@0)
-
我觉得对大多数人的大多数耳朵而言,MP3如果压缩得不是太厉害,那应该是听不出差别。FLAC 之类的就更不必说。再说了即使有一双金耳朵,好到能够听出极其细微的差别,也要看是什么音乐,和原版的录制质量。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262@0)
+1
-
你的意思是没必要花那20块,对吗?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272@0)
-
是的。尤其是只为了在车里听,就更没有必要。MP3/FLAC方便多了,而且车厢里由于road noise,驾车人的注意力等等因素,不可能营造出十分完美的听觉环境。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279@0)
+1
-
你老兄真不会讲话,老头我化了6500块 upgrade.在你嘴里一下子就给清零了。哈哈。。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298@0)
-
玩家是不考虑技术指标的。这个和玩车一样,你的二十万的跑车,和小年轻两万块的烤肉,都可以把人从A点带到B点,区别只在于玩家的情怀。MP3和CD的区别是一样的。如果是玩家,就会在车里听正版的SACD,只为了“玩”。高端的汽车音响,功放和喇叭的成本占了绝大部分。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343@0)
-
这倒是。以后GTA 的路上,有一个老中,开着红酒色顶和内饰的敞篷跑车,秀着獭兔。轰鸣着 burmester 。但不懂音乐。哈哈。。这就是你农民老弟,距离满分就差13分,这就是差距。哈哈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396@0)
-
意思是你若能听出差别那就花20刀,若听不出,花了也白花.....可问题又来了:不先花钱弄来比较又咋知道呢,哈哈哈.....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1282@0)
-
典型的老中,花几千块钱去 upgrade 个音箱,舍得!买软的东西,嫌贵。主要是无知,我没想到,这年头还有人化几十块钱买CD. 嘿嘿。。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的无知的人真多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295@0)
-
一张CD可刻几十甚至上百mp3文件,若以每个文件的size是6MB计算,100X6MB <= 650MB,刻100首没问题....原版碟一张最多也就10来首,除非你装个多片装的CD大匣盒,可点选多碟和曲,俺原来有个Sony的匣盒,后来都弃用了...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1308@0)
-
谢谢解释。我的V10 可以装6个碟。我曾经给我老板出过台 cayenne turbo ,可以装15个碟。看样子人家是有道理,而非全是噱头。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385@0)
-
这是你的误解。现在买CD的人,不是买CD的质量,而是“发烧”。就技术指标而言,CD 上的content,FLAC 等等lossless format 完全可以做到,说到极端一点儿,就是同一个文件放到网页上还是刻到CD上的差别而已。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376@0)
-
我明白了,谢谢老荡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386@0)
-
我对音响设备的顶级发烧行为一直不是很感冒。所谓音质从科学角度看就是音频频谱,而实际上音频频谱本身就不是固定的,即使在音乐厅现场不同位置测得的频谱都不同。
-zlygy1971(北方的河);
2021-5-15
(#13711581@0)
+3
-
我是觉得现在数码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相当成熟,所以format 和DAC就技术指标而言,高端和低端的差别已经很小,数码就是数码,五百块的USB cable 并不能比五块钱的USB cable 多出100倍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但是音箱和功放仍然还是有可圈可点的物理差别。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644@0)
-
(#13712491@0)
-ben01(又一年);
2021-5-15
(#13712493@0)
-
你错了,CD的格式不是真正的纯数字,因此在还原时存在误码失真,当这个“还原”的对象是lossless的编码格式时,转换的数字文件也就“失真”了。另外一个滑稽的事实就是,早期模拟技术灌制的LP在声音还原方面比数字化的CD更好听,原因不详
-ben01(又一年);
2021-5-15
(#13712491@0)
-
“失真”是因为压缩/转换时剔除掉了肉耳本来就无法听到或者辨识的声音,比如同一音频的两个信号,弱的那个会被剔除。bitrate 越高,这种剔除就越少,也就越“真”。说LP更好听,是因为它听起来“warm”,原因很多人讨论过,实际上是由于LP录制过程中有很多“错误”或者“杂质",失真不完美, 于是没有CD那样冷冰冰的精确。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6
{78}
(#13712547@0)
-
有点像看实景或真实图片与看工笔画/写实画的区别,真实图景是连续不断的模拟信号,而数字化后采样精度再高也是阶梯信号.....另外,人的审美心理也往往有种“过真则似假”的做作感.....
-see1see(Isee);
2021-5-16
(#13712771@0)
-
另一个比喻是当年vhs跟vcd的画质比较,vcd在解析度上高于vhs,但实际表现质量好的vhs可以说是碾压VCD
-ben01(又一年);
2021-5-16
(#13713700@0)
-
cd普及后很多唱片公司把过去模拟录制的音源数字化,然后丢弃。结果发现音质上出现很大问题,但原音源已经不存在了。这事儿在业界挺出名的
-ben01(又一年);
2021-5-16
(#13713709@0)
-
你说的还原的“原”是什么?我想说的是从绝对物理意义上本来就没有唯一的“原”-- 在音乐厅现场不同位置听到的就不一样。所以脱离音乐本身的意义去追求极致的保真还原是没太大意义的。
-zlygy1971(北方的河);
2021-5-16
(#13712865@0)
-
同意,俺一直认为对音乐的喜好情怀是第一位的,对音质的要求够用/差不多就可以接受了,花太多功夫于高精细的诉求有时可能已经脱离了情怀的初衷,而堕入纯器材发烧的无尽深渊.....有那功夫或许还真不如品味更多的音乐及不同版本,交流对音乐本身的感触和解读....
-see1see(Isee);
2021-5-16
(#13712900@0)
-
完全同意。够用/差不多就行,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人就是肉体凡胎,再灵敏的耳朵也赶不上频谱仪,不用去和设备较劲 😄。
-zlygy1971(北方的河);
2021-5-16
(#13712915@0)
-
我想楼上说的是CD在播放时发生的error 。实际上很多CD 机都有纠错的功能,通过error correction 来弥补所谓错码。和你说的声源的“原”不一样。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6
(#13712909@0)
-
我知道,但他回我的我那个原帖并没有谈CD 机纠错。
-zlygy1971(北方的河);
2021-5-16
(#13712918@0)
-
其实说的就是纠错的问题,模拟方式记录的唱片,出错后人耳/大脑能自动补偿、数字信号出错人无法脑补;更离谱的是CD当年设计的时候这方面考虑的不周全
-ben01(又一年);
2021-5-16
(#13713719@0)
-
简单的说,与今天流行的数字世界不同,刻录在光盘上数字信息是没有足够的纠错能力,而误码造成的失真对还原音乐的损害远远大过模拟方式记录的信号失真带来的危害
-ben01(又一年);
2021-5-16
(#13713694@0)
-
MP3是听得出来的,不同人对低频率感受不同。人40岁以后听力会逐渐衰退,可能老了听不出来区别
-gta_palace(呄 - 每天乃古);
2021-5-15
(#13711674@0)
-
MP3有不同的bitrate,如果用320kbps 来转录CD,损耗是非常小的。理论上讲,年龄增长对高音听觉的损害(衰减)远大于低音听觉。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5
(#13711703@0)
-
MP3会削掉低频部分,这个很伤效果的。年青人用普通耳机都应该能听出来。用好的喇叭就更不用说了。
-gta_palace(呄 - 每天乃古);
2021-5-15
(#13711818@0)
-
MP3压缩机理就是对人耳不敏感的频段加大压缩而尽量保留人耳敏感的频段,当然每个人的敏感范围有区别,而且也在变化。
-zlygy1971(北方的河);
2021-5-15
(#13711717@0)
-
区别在于发烧不发烧。喜欢的人就不嫌贵。先生当年经常半个月一个月工资买张碟呢。
-hyg(泠泠七弦上);
2021-5-15
(#13711663@0)
-
嗯,脑补一下:肯定也是个攒碟大户......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1686@0)
-
脑补一下。这位先生是原配。哈哈😄
-4_fun(寻开心: 誓别三推);
2021-5-15
(#13711727@0)
-
连这也能脑补出来😂😂😂
-hyg(泠泠七弦上);
2021-5-15
(#13712404@0)
-
是啊,从国内攒到国外。一辈子都听不完
-hyg(泠泠七弦上);
2021-5-15
(#13712401@0)
-
切!听完是没问题的,真正听不完的恐怕是那“泠泠七弦”之音......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2411@0)
-
是真的听不完,不是形容词。不眠不休到生命终点也听不完,不知为啥还要收?只求拥有天长地久,没时间听,看看封面也是好的😂😂
-hyg(泠泠七弦上);
2021-5-16
(#13712555@0)
-
跟藏书有些类似,攒了大堆的书📖,但又未必有时间去一一细读,有时看看封面甚至望一眼书名,书中曾经读过的精彩片段或仅仅是某句话,如忆海上飘过的一片云,凝望一阵发个呆,若心有所系索,也算是享用了...
-see1see(Isee);
2021-5-16
(#13712735@0)
-
现在网上播出的音乐应该是linn的音质最好了,320 kbps
-tiaokuan(vanc);
2021-5-15
(#13712420@0)
-
I grew up with AM FM radio. The sound quality may not be good, but I am able to repeat most melodies.
-sailor(Ocean & Mountain);
2021-5-15
(#13712457@0)
-
什么时代了,还以为CD的音质一定比下载好,土老农 ... 😂
比特率什么的别人已经提到了。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量化精度,CD只有16位,这一直都被认为是CD指标的最大缺陷。现在的flac文件,很多是24位。
下载24位的flac文件,如果其它条件相同,音效会比CD好,无论正版盗版
-hubeir(pct);
2021-5-15
{208}
(#13712480@0)
+1
-
俺上面已经提到了:“音频采样精度”.....但现在更多时候录音的原音来源才是关键的,其它的拷贝方式、“量化精度”啥的都只是处理过程而已,音源若是垃圾,处理得再怎么牛出来也只是垃圾....
-see1see(Isee);
2021-5-15
(#13712488@0)
-
历史录音确实需要讲究音源,例如母带的保存状况。老农肯定听的是现代录音,音源不是问题 😁
-hubeir(pct);
2021-5-16
(#13712525@0)
-
除了音源,还要讲究功放和喇叭啊!甚至连接线。哪一年某个公司出的某一个版本,谁演的,谁指挥的,发烧友们和普通人讲究的不在一个级别上。
-hyg(泠泠七弦上);
2021-5-16
(#13712560@0)
-
现在scad大热,
-googlebot(bot);
2021-5-16
(#13712539@0)
-
SACD应该是已经过气了,现在只是少数发烧友在玩。十几年前Sony力推它的时候,Bestbuy 都在卖。价格太高,与普通CD音质上的细微差别很多人实际上无法辨识。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6
(#13712548@0)
-
现在黑胶唱片继续热
-hyg(泠泠七弦上);
2021-5-16
(#13712558@0)
-
SACD的初衷,是在CD的阴冷中注入黑胶的温暖,可惜未能普及开来
-the_dumb_one(耷目无神);
2021-5-16
(#13712562@0)